我的求学路

粮食小麦面粉

<p class="ql-block">  读书求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经历,回味我的求学路,相对于今天一般年轻人来说,平凡中略有点“怪诞”,抑或有点“传奇”。</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的上海郊区农村没有幼儿园上,到了读小学一年级的年龄,我是跟着我哥哥去村里的“老俞小学”报的名,那时候报名,不需要户口本之类的任何资料,我哥给老师说了声“这是我弟弟”,老师写下我的姓名就直接让我进教室开始上课了。学校没有围墙,学校教室是原来一家地主家的私人住宅,教室里只有课桌,没有凳子,所以出门前父母特别叮嘱我要自己搬小板凳才能上课。每一间教室里安排了两个年级,分别是一三、二四、五六年级,一共三间教室,每个年级也就十几个学生。一节课上,一个老师要教两个年级,这被称之为“复式班”教学。</p> <p class="ql-block">记得读到三年级时,要学习写作文了,此时正遇上“文革”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如何写作文,作文题目前,先要根据作文题的内容,写上一段“最高指示”,作文的结束语必须要写上好几句的“万岁”“万万岁”。随着“文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上课基本就是放任自流,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全凭自觉,反正也没有什么考试。我就在这样简陋而又无序的小学里读完了六年小学。读初中、高中时,同样也是“文革”的缘故,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在浑浑噩噩中“走”完了四年半的中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月,我们这些农民子弟就回乡务农。在老家这块广阔的天地里,战天斗地。1976年4月,全国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当时,为了提高农村青年骨干的“思想觉悟”,大队党支部组织我们这些青年骨干,乘坐一辆运输拖拉机到华东师范大学去看大字报。一进华师大,大家都被大道两旁张贴的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大字报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看了一会大字报,没开过眼界的我被华师大漂亮的校园惊呆了,于是我悄悄走进了校园的深处,哇,校园怎么像公园一样,花草鲜艳,绿树成荫,校园里各种建筑楼显得神圣而庄严,更吸引我的是,我看到了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这情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啊—!同样是青年,我要是能在这样的大学里读书多好啊!看完大字报回去,虽然知道自己一个普通农民的后代,上大学那是不可能的事,但那一刻的情景久久地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一直魂牵梦萦……</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十年“文革”终于结束,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我报名了。这年的12月11日,我放下“锄头”,拿起“笔头”,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考完试的第二天,我继续出工干农活。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在几乎把高考的事忘却的时候,我在开河的工地上接到了要我去参加高考体检的口头通知。不久,我被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录取,虽然没能考上华师大,但能“农转非”也觉得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8日,我走进了安亭师范的校园,成了安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安师毕业后,我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我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1984年11月,经过县教育局的考核,老师们的推荐,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被县教育局直接任命为戬浜中心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 当上校长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决定开办的小学教育行政管理班,我被县教育局批准了,这又一次唤醒了我的华师大梦。因为是国家承认的大学专科学历,所以要参加上海市成人高校统一文化考试。我竟然又一次通过了。我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了。1985年9月8日,我第二次走进了这座美丽的校园,成为了这座我梦寐以求的华东师范大学的正式学生。</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进入政府机关工作,边工作,边进修,在我41岁的时候,取得了复旦大学的本科学历文凭。现在我退休了,想起我奇特的求学之路,还是回味无穷。当然,“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我要继续我的求学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