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四九城,了解北京城(十)宣南文化游(下)

摩卡

<p class="ql-block">宣南文化游(下)</p> <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11日上午九点,宣南游继续走报国寺,长椿寺,上下斜街,达智桥,观杨椒山祠,嵩云草堂,沈家本故居,龚自珍故居,太原会馆等。</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内广宁公园集合</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p><p class="ql-block">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广内大街北侧,宣武医院西侧,邻近北京地铁7号线广安门内站。整体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报国寺,原有殿7进,后有毗卢阁,高36级。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梁间曾悬《胜果妙因图》1轴。</p><p class="ql-block">报国寺,还有嘉庆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轴。现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报国寺诗碑。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 大悲阁故址</p><p class="ql-block">唐大悲阁故址位于下斜街和长椿街交界的一小片三角绿地中。唐朝这里有大悲阁,辽为圣恩寺,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2006年12月在这里立了一个石碑,说明原来的唐大悲阁即在此地。</p> <p class="ql-block">长春寺</p> <p class="ql-block">上斜街</p> <p class="ql-block">万人空巷看洗象:明代至清朝乾隆年间的“洗象节”,上斜街是最佳的观看位置。每年六月初六,官府将礼仪用的几十头大象牵出象房,到宣武门外西侧的护城河给大象洗澡。百姓倾城出动,上斜街酒馆挤爆棚。《顺天府志·风俗篇》记载:“宣武城南尘十丈,挥汗骈足看洗象,象奴骑象游玉河,长鼻卷起千层波。昂头一喷一天雨,儿童拍手笑且舞。笑且舞,行蹇蹇,日暮归来洗猫犬。”</p><p class="ql-block"> 过去北京的大象都是东南亚各国进贡的。宣武门一带有驯象房,位置就在今天的新华社。大象有官阶,吃俸禄,除了参与皇家庆典,也有应急之用。清代时北京城因暴雨泥水淤满城门,守门人打不开城门,就借用大象拽门。乾隆年间,一只大象兽性大发,冲出象房,杀死了一名太监,居民躲了一天不敢出门。从此,皇家不再养象,剩余大象于1900年后送北京动物园终老。</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曾造成万人空巷的“洗象节”只留下“象来街”这一地名,如今又改称长椿街</p> <p class="ql-block">西城区和平门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东莞新馆位于上斜街中部南侧的56号院。有资料显示,这里曾是康熙和雍正年间的重要将领年羹尧在北京居所。年羹尧虽以武功著称,但却自幼读书,颇有才识,曾任内阁学士、四川巡抚等职。雍正四年(1726年),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夺爵,还被赐自尽。1918年,年羹尧大将军的宅府改造为东莞新馆。</p> <p class="ql-block">金井胡同</p><p class="ql-block">金井胡同位于宣武区西北部。北起上斜街,南到达智桥胡同。因沈家本家门前有金井得名。目前西城上斜街和金井胡同即将改造提升。</p> <p class="ql-block">  沈家本故居,位于宣武区金井胡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后居于此。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南北长56米,东西长29米。</p><p class="ql-block">沈家本故居现为宣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沈家本(1840-1913年),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他对中国古代法学予以总结和评判,同时也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对于近代中国法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撰写的书稿《沈寄簃先生遗书》,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枕碧楼"是故居中的藏书楼,藏书五万余卷。</p> <p class="ql-block">  太原会馆 </p><p class="ql-block">上斜街42号是太原会馆北门,正因为广安门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加上清政府实行“旗民分治”政策,内城不许汉人住,所以各地的“驻京办”,也就是“会馆”,多在宣武门外选址修建,供赶考学子居住。</p> <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p><p class="ql-block">达智桥胡同位于北京宣武区西北部。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校场五条。 清朝以前达智桥胡同所在地本不是胡同,仅是一条河沟。这条河沟由西向东流淌,与从宣武门向南流的河沟汇合在一起,在两沟汇合处建有一座小桥。清初时这里曾经驻扎着满蒙的旗兵,因当时的汉人将蒙古人称为“鞑子”,附近居民就将此桥称为“鞑子桥”。这一地区也就叫了鞑子桥。后来河沟被填平形成了胡同,胡同也因桥得名为“鞑子桥胡同”。1912年后胡同名雅化为“达智桥”。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时,正式定称为达智桥胡同。</p> <p class="ql-block">嵩云草堂:宣武门南的达智桥胡同中段路北,有处大宅子,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角——嵩云草堂。这是历史上河南人在京最大的会馆,就像今天的河南省“驻京办”。今天的嵩云草堂大门,虽显破旧,但仍可以看出它与众不同的气质。此院最早是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高拱在此购得的荒地,用以建中州乡祠以备在京豫人集会之用。1949年以后,这里居住的工人和居民日益复杂,不断扩容和增建房屋,草堂成了大杂院。期待它能尽早腾退修复,讲述“河南老乡”那段在京往事。</p> <p class="ql-block">  杨椒山祠在北京市宣武区达智桥胡同12号,是明代杨继盛的故居。正门有石刻匾额“杨椒 山先生故居”,正堂内有杨继盛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容城 人,明嘉靖进士。他在做兵部员外郎时,因写了《请罢马市 疏》,受贬职处分,后再被起用,到职不足一月,又写成《请 诛贼臣疏》,历数了严嵩五奸十大罪。后被严嵩投入刑部 大狱,临刑前,留下名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时年40岁。</p><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谭嗣 同为首的1300多举子,在这里聚会,由康有为起草上皇 帝书,称公车上书。</p><p class="ql-block"> 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海本帮菜:斋味美</p> <p class="ql-block">活动策划:秋千</p><p class="ql-block">同行伙伴:秋千 摩卡 何雅 二美 湘女 珍妮 小雪 秋千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