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老屋,今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轮明月照青山,老院飞落清溪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板路沿河道走,木桥尽头是我房。</p> <p class="ql-block"> 一座典型的江南四合院,我在那里度过了八个春秋。后来在桥对岸的石塔上建了一座新土房,没住过三年就又迎来了一次长距离的搬迁。迁往江西的红土地。石塔上住的总共才四户人家。我家的房子在西端,前面是主屋后面有厨房。向东,有一座老院子住着两户李姓人家,分别是李国红家和李柏庄家。再向东是老村民张三水家。很多事现在记不太清,只记得李国红的母亲很贤惠,每逢过年过节,他们家都会打年糕,经常会送一点给我们姐弟尝。李柏庄的小儿子李祝相,年长我两三岁吧,对我的帮助很大,每逢砍柴什么的 都会帮我捆绑,是一位好哥哥,在以后的文章中还会提及。李国红应该大我更多,只知道他在外地读中学。张三水家离的较远,也没有同龄人,故且不提。</p> <p class="ql-block"> 关于石塔上的事,就略表一二,今天要表述的是我家的老屋和老屋里的人和事。这座老屋不同于一般的老屋。这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是一座桐油青砖房,我们这座院落在村的北边,走出北大门不远往西就是我们村的木桥。当然木桥后来改成了石桥。桥下有码头,下河的小船 经常会靠在码头。 码头也是用大条石砌成的,一到夏天的傍晚,码头上热闹非凡,大人、小孩都会来码头洗澡。早晨,人们都来码头挑水做饭,饭后,全村的妇女都会端盘来码头洗衣物。那时河里鱼真多,种类也很多。水清可见底。</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院子吧也非常的特别,因为我们院子的隔壁又是一个院子,而且是连体的,中间只不过隔着一条走廊,隔壁同样是一个四合院。 再过去又是一个院子再接一个院子。弯弯的,沿看河道大概有四、五个院子。 这种建筑非常少见, 而且每个院子里都住了很多人家。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一大片。 那么这一大片院子的前面,就是河流,河堤都是用石头砌成的,路面也还宽, 都是一样的石路。在古代应该赶一辆马车都很宽。而且好像一年四季都非常干净。河边石头逄里长出小灌木, 每年春天开出来小黄花好美。 当然村子其他地方基本上也都是石板路, 这种古老的建筑,也是江南独有的。</p> <p class="ql-block"> 名为窄坑,可实际上村子蛮大的。 后面住着更多的人家,而且老院子具多。小学也在后面,小小的我,背着小小的书包,跳跃在来回的路上。可曾想过要将这些文字留于笔端?</p> <p class="ql-block"> 我们院子里共住着四户人家, 东上院住着一位名字叫广香的孤寡老人。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皱纹。这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对我疼爱有加。 据说年轻时是从妓院里出来的,年轻时攒到一些钱,当然老了就靠借钱给别人吃利息。那时她的利息不是钱,因为父亲说过还钱时多给她一些玉米粒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 据说她的钱也不是乱借的。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就能够借到。老人很爱我,有吃会分给我。在我的印象里,火盘里煲出的肥肉那是太香不过了。据说她年纪很大才去世,以后的事也记不太清,奶奶我对你的爱,也只能埋在心底 ,愿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西上房是一位叫什么雪的人家。当然,他的父母叫什么现在不记得了。雪比我大,他有个妹妹,和我天天在一起玩,大概比我小一点,叫什么名字现在也不记得了,这一户也只略表一二。</p> <p class="ql-block"> 东下房是高个子奶奶家,这高个子奶奶可不是一般的人,据说是原斗角村三大女强人之首。高子矮子和麻子。当然是村里的老辈人习惯的叫法。实际都有其名。高个子奶奶能将柏生和柏树两儿子团结在一口锅里吃,而且过得有滋有味,已成为美谈,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这就是“家和万事兴”。</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西下房,房间挺大, 奶奶住偏房,父亲带着我和姐姐住大房。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处所(这房是向老村民张三水家买的,有房籍为证)。 奶奶对我的爱是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从未有过单亲家庭的缺失。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有人疼,有人爱 苦有何妨? 父亲是伟大的,父亲的伟大在于撑起了一个破碎的家;奶奶是高尚的,奶奶的高尚,在于对我们无比的爱;姐姐是可亲的, 姐姐的亲在于在最艰难的日子里, 把饭粒省给了心爱的弟弟,而自己只喝汤水。</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不容易,口粮必须算好,或者就要挨饿。但要是哪家缺衣少粮,众人都会相帮。因为大家都讲信用。人与人的关系非常融洽。更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行为。父亲本来在淳建公路搞测量, 为了生存, 把工作丢了,后回生产队当会计兼保健员,哪个有点小毛病,都能随叫随到。所以我们家的人际关系也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考虑到我们慢慢长大了, 所以就在石塔上建了新房。搬了新家,老宅也一直空着。</p><p class="ql-block"> 后来迁到江西, 也没有去过旧宅。再后来,鸡石后(原枫树岭后面的一个村庄)又建造人工大坝,窄坑老村随着沉入湖底。</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我们经历过三次移民,显然是弄错了。早在公元1970年元月我们新社员早就移到江西。窄坑人移民,那是后来的事,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移民的待遇比我们强多了 ,一部分人移到了好地方姜家,一部分人往高处挪,仍处于窄坑范围,且均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都帮建造了钢筋混泥土的新房,窄坑人是有福气的,这是新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好。</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窄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淳安县委给窄坑村打出的广告语是“湖上湖 湖景村”。诸君如有兴致,可前往游览观光。但这不是我所需的。</p><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老窄坑不见了,我所熟知的故乡啊,只能深藏于我心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一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余慧梅 网络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编辑:王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