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面食:麻食

常旾

<p class="ql-block">关中面食之:麻食</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如果是天阴下雨,老家的人都会做麻食,吃完全身上下暖暖的,这个习俗妈妈到现在还保持。</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老家 ,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一定”要吃麻食的,也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惊蛰节气过后,万物复苏,冬眠的昆虫也蠢蠢欲动,我是听说,没有考证过,我们老家把“搓麻食”叫“捻麻食”,关键是“捻”,有“捻死虫虫”的意思,寓意农作物不被“害虫”祸害,有个好丰收。</p><p class="ql-block"> 麻食的面,我是在我外婆哪儿,学到两种,一种凉水和面,一种是半烫面,凉水和面,煮出来的麻食口感劲道,半烫面煮出来的麻食口感软糯。年轻人一般喜欢口感劲道的,虽然我不年轻了,但是就喜欢口感劲道的。</p><p class="ql-block"> 个人喜好,麻食最佳搭配的菜品:韭菜、西红柿、鸡蛋、粉条、豆腐、菠菜、木耳、黄花菜、香菜。记得小时候那是一定有“地软”的,现在基本吃不上了。佐料“花椒粉”依然是灵魂调料。</p><p class="ql-block"> 记得外婆说过,麻食是“富”饭,意思是很多种菜都能放,现在好多人放:土豆、豆角、海带、红萝卜等等。由于疫情,今天家里的菜品有限,就地取材了,昨天炖了鸡汤,增添了麻食“鲜”香,姑娘吃了两大碗,每次做麻食,她都吃两碗,我说麻食要第二顿才好吃,我的第二碗到晚上再吃,麻食更入味。</p><p class="ql-block"> 关于麻食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元代战争频繁,为了轻装上车,忽必烈把孙子阿南答寄养在固原一位回民家里,过了若干年后,战争结束了,忽必烈到固原去找阿南答,一天,正经过一座山,突然下起了大雨,连忙到窑洞里躲雨。屋里有一位牧民老人叫索里哈,这时忽必烈走得很累,又饥肠辘辘,好生难受,索里哈很穷,连面案板都没有,他一看避雨之人气度非凡,和蔼和亲,想必是贵人,连忙洗手煮饭,急中生智,用荞面和成面团,搓成筷子粗的面条,掐成指头蛋大的方块,放在草帽边上搓滚形成面卷,下锅煮熟调些佐料,忽必烈连吃三碗,问索里哈老人:“此食何物?”索里哈不知,这时从外面飞进一只麻雀进洞避雨,索里哈一看那面卷儿很像麻雀小蛋,说应该叫“麻食子”,忽必烈点头称是,从此以后,“麻食子”的名字就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先切成条</p> <p class="ql-block">再切成小小方块</p> <p class="ql-block">搓麻食手法还是很娴熟的,虽然经常不做,功底还在</p> <p class="ql-block">麻食成型</p> <p class="ql-block">成品出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