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和作品(文森特·威廉·梵高)

美友74339569

<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他是西方艺术史上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不到十年的艺术时间里,他创作了2100幅艺术作品,其中包括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其中大部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所创作。它们包括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和自画像。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有乌鸦的麦田》等。这些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仅次于第九伟大的17世纪画家林布兰。</span></p><p class="ql-block">梵高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p><p class="ql-block">梵高短暂的一生,坎坷多磨及负悲剧意味,但一生追求简朴真实。他用强烈的色彩、粗放狂野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來表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敏感的梵高在生活中屡屡遭受失败,但这种失败的滋味却成就他在艺术上的辉煌表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span>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p><p class="ql-block">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p><p class="ql-block">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正是在阿尔期间,他画出了《向日葵》、《阿尔的吊桥》、《开花的果园》、《夕阳和播种者》、《收获景象》、《邮递员罗林》、《伽赛医生像》等传世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期间梵高的精神疾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span></p> <p class="ql-block">《吃土豆的人》</p><p class="ql-block">梵高的第一幅创作画作是在 1885 年完成的——《吃土豆的人》。画上一家农人围坐在狭小的桌子前,屋子矮小简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家人在辛勤劳动之后所享用的晚餐仅仅是几颗土豆。一家人眼神充满了无助。餐桌上听不到嘈杂的谈话声,每个人都像是孤立的一样,将视线投往不同方向,充满着疲惫和忍耐的沉默。</p><p class="ql-block">画中寄托了梵高对穷苦人的深挚感情。画画以后的梵高觉得世间的一切景物都是美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土豆的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画是梵高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span>也是梵高对具有强烈社会内涵的农民绘画愿景的总结。由于其深色调,该作品在当时的艺术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太大成功,因为在艺术世界的中心巴黎,艺术家们正在以现代、多彩的风格进行绘画。</p><p class="ql-block">此画目前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之一</p><p class="ql-block">《向日葵》是梵高的象征,很多人看到这幅油画就能想到梵高。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一生共创作了十一幅《向日葵》。十一</span>幅《向日葵》,四幅覆盖在以前的练习画上,七幅在习作的背面,七幅在纸板上画的。向日葵的画,虽然每次绘制的向日葵数目不一样,花朵的姿态也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体现出了一种饱满和劲头。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一团熊熊的烈火,那样的华丽。那团烈火似乎想要将每个观看过它的人的心燃烧,让每个观看过它的人震惊于梵高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梵高的向日葵呈现出丰富的色调、强烈的色彩,每一张的味道都不同,以坚实有力的笔触画出向日葵的生命力。他捕捉的向日葵,是即将凋萎前的瞬间,彷彿是要透过这种捕捉,陈述一种心灵状态---永不妥胁的坚持、尽管现实对己不利。</p><p class="ql-block">梵高把后印象主义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好,强烈的色彩对比,画中的向日葵花瓣富有张力,颜色鲜艳夺目。</p><p class="ql-block">目前收藏在博物馆的有两幅《向日葵》,一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另一幅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向日葵》 于1987年3月10日在伦敦佳士得 拍卖行以3985万美元的单价拍出。</p> <p class="ql-block">《向日葵》之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span>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受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修拉等色彩技法的影响,梵高摒弃了绘画初期暗浊、沉重的色彩,开始采用一些高明度、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创作出了一种极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色彩装饰效果,他的油画也因此越发鲜亮起来。在所有的高纯度、高亮度的色彩之中,梵高最偏爱黄色,简单明了的黄色带有另外一层寓意,即象征着太阳和大地,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在黄色的带动之卜,梵高绘画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都十分鲜明,产生了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就是以大面积的黄色作为主要基调,然后配以土黄色、柠檬黄及中黄色等,使观众产生一种五彩缤纷、璀璨炫目的视觉感受,也表现出了梵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夜晚露天咖啡座》</p><p class="ql-block">《夜晚露天咖啡座》创作于1888 年,这幅画能够看出画家作画的热情,画中的黄色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是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在装饰色彩中,大色块的并置对比是梵高第二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一表现手法早在梵高之前就己经提出,但在梵高的绘画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表现。梵高画作中的对比色常常是大块的且较为平整的,既简化概括,又能够增加画面的厚重感,而且借助色块的对比还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让这幅画显得更美,如:《夜晚的咖啡座——室外景》就是用大色块的对比色进行装饰,黄橙色的灯光和深蓝色的夜空相互对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纵深感,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的夜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和播种者》</p><p class="ql-block">梵高到阿尔不久后,在信中曾说过:“我在巴黎所学的似乎已逐渐消失,相反地不断想起昔日乡居时,印象派之前的画法.”。《夕阳和播种者》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画面的构成是罕见的斜向,树与人物突出地画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这种构图法应该是得益于日本版画,一种纯平面的写意。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在绘画过程中,梵高除了追求画面色彩的明亮欢快及色块对比之外,还经常用第三种绝对的黑白色来缓冲、协调色彩表现手法,其常常和对比色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以《夕阳和播种者》为例,画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鲜亮的黄色,下半部分是明亮的紫色,两种颜色对比非常强烈,过渡也比较直接,会对受众的眼睛产生刺激。而梵高将画面中播种者的长裤画为白色,在黄色和紫色之间产生了一个隔断,受众的眼睛也得以获得片刻的休息。</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以及大胆的构图法,对主题浑然一体的表达,使我们不得不深究一下这幅勘称极品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的吊桥》</span></p><p class="ql-block">《阿尔的吊桥》是梵高的“阿尔时期”画的多幅吊桥作品之一,用以表达他对此地的热爱。现藏于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描绘了春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洗衣 妇在河边洗衣服,身旁是绿色的,黄色的小草,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阿尔的吊桥在洗衣妇的旁边,桥的砖上有三种以上的色彩,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马车正从桥上走过,马的前蹄还在动。</p><p class="ql-block">《阿尔的吊桥》传达出了一种质朴的乡野气息:简陋的吊桥,平静的天空,朴实的村妇,荒芜的杂草 。</p><p class="ql-block"> 那河里的水,不仅倒映出天空的宁静,还被搅起了一圈圈的波纹;那河边的小路,更是因洗衣妇日复一日来回地踩踏露出了土地本来的面目;那画面前方的杂草摇曳着自由的身姿,肆无忌惮地伸展…… , 这便是梵高心中的圣地,让他流连不肯离去的乡野,是否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寄存他的思想和灵魂? 作品中一片静谧,但在他的魔术画笔下却成为色彩表现的舞台;画上一切简陋的事物都华丽丽地转身为明丽的色彩。天空和水的色彩向四周延展,合起的吊桥、堤岸、野草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灿烂,大面积的对比色彩及粗放的笔触体现了梵高在绘画时的激情、投入、狂野与大胆。</p> <p class="ql-block">《阿尔的吊桥》之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鸢尾花》</p><p class="ql-block">《鸢尾花》是梵高比较经典的一幅画作,画中描绘的是鸢尾花,看起来非常漂亮。《鸢尾花》是梵高在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100年后,1988年11月11</p><p class="ql-block">《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p> <p class="ql-block">《开花的果园》之一</p><p class="ql-block">1888年,梵高住在普罗旺斯的阿尔村庄,那里五彩缤纷的果园让梵高无比沉醉,他不知疲倦地画起了开花的果树。</p><p class="ql-block">他1888年4月3日给弟弟提奥写信:“我着迷于一项疯狂的工作之中,我要画下这些开花的树木,画下普罗旺斯这座华丽至极的果园。”</p><p class="ql-block">他还说:“我的画笔已经变得不受控制,颜料的涂抹也毫无规律,一些地方厚重,一些地方薄弱。”他的灵感喷涌而出,他的创作几近疯狂。</p><p class="ql-block">梵高以开花的果树为主题,一共画了15幅作品,并让提奥帮他售卖,他认为这是“人人都会喜欢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开花的果园》之二</p> <p class="ql-block">《开花的果园》之三</p> <p class="ql-block">《邮递员罗林》</p><p class="ql-block">1889年4月,梵高为罗林画的肖像画中至少有5幅半身像就是从男性家长的角度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但梵高在这几幅肖像画中把共和国官员和慈父的形象糅合了起来。特写镜头似的画面暗示了画家与被画对象的亲密关系,然而尽管如此,罗林还是显得气宇轩昂——那浓密的大胡子卷曲着分成两股,很气派地垂到制服上。</p><p class="ql-block">这些肖像画中的第一幅单一地使用了明亮的各种蓝色,还有三幅格外令人瞩目,因为罗林在画面上的位置稍低,从而突出了点缀着大丽花的红绿两色构成的背景。这样的构图充满了蓄而未发的躁动的活力,就像不规则地乱点乱涂的壁纸图案,对一位有家长派头的人物来说甚至显得有点荒谬的“女人气”,但是却为做父亲的罗林创造了家庭生活的氛围。这是梵高为罗林画得其中的一幅肖像。</p> <p class="ql-block">《收获景象》</p><p class="ql-block">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这幅画采用较传统的写实风格,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远景的处理,使得画面产生平远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黄房子》</p><p class="ql-block">1888年2月梵高来到阿尔,租下拉马丁广场上2号的黄房子,并创作《阿尔吊桥》。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邀请高更來与他同住,梵高为高更准备画具,布置画室。同年10月23日,画家保罗·高更应邀前往,他俩就住在这幢黄房子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与高更终究个性差异太大,高更反叛、我行我素、自负甚深,而由於梵高先天的精神症状,亢奋和疲劳过度的神经过敏、幻听、被害忘想、自我毁损…..。其实两人相处在一起时是很大的磨难。使梵高发生比以往的躁动还异常的“割耳”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年的年底,被太阳灼烤了将近一年的梵高再也忍受不了阳光的炽烈,一种不可遏止的躁动攫住了他的灵魂。他手拿一把剃刀,在田野里四下巡行。他的朋友高更此刻就在他的身旁。他冲向了高更,但在高更冷静的目光下他退缩了。突然间,他揪起了自己的右耳!可怜的梵高的右耳朵,在锋利的剃刀下离开了那个已经疯狂的头颅。</span></p><p class="ql-block">高更返巴黎。之后梵高曾多次想和高更和好,但高更称“万一他发病了就危险了”,不再和梵高再见。</p><p class="ql-block">这幢黄房子在二战时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凡高在阿尔的卧室》</p><p class="ql-block">《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梵高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运用鲜明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和亲切的主题,不仅是最受欢迎的梵高作品之一, 也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夜间咖啡馆》</p><p class="ql-block">《夜间咖啡馆》是梵高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是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色的墙壁与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目前被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星月夜》</p><p class="ql-block">《星月夜》是梵高的知名画作,很多人看见这幅画都觉得很佩服。这幅画是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作品。它给人的感觉是又安静又热闹,色调上采用大面积的偏冷偏沉的颜色来打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夜晚,画中橙色增添了快乐的元素。</p><p class="ql-block">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仔细看来,梵高画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有强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画家在激情的支配之下随意挥洒而得来。受众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惊,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这种狂野的造型风格同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梵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美术教育,在造型方面完全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作为主要标准。此外,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以《星月夜》为例,该画作创作于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这一时期梵高的病情时好时坏,神智也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因此这一时期他的画作线条更加粗野,笔意也更加随意。在这幅画面中,梵高使用生动固执的短线笔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夜空中的十颗星辰也是由流动的、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组合而成,近景的柏树形象则如同一座撕裂燃烧的哥特式教堂。画面中的夜空、星星及柏树的造型都是十分夸张、狂野、奇怪的,让人捉摸不定。此外,这种奇怪狂野的造型使人如同陷入一片黄蓝漩涡之中,油然而生一种绝望和恐怖之情。反映出梵高激烈狂暴混乱的精神状态,及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悲伤。</p> <p class="ql-block">《罗纳河上的星空》</p><p class="ql-block">《罗纳河上的星空》创作于1888年。这幅作品是梵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创作的。冷色迷人的夜空,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和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能够表现出当时画家澎湃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没胡子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梵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梵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关于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8年11月19日,梵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拍出。</span></p> <p class="ql-block">《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 》</p><p class="ql-block">梵高在画《摇篮曲》的同时,1889年1月,他又画了两幅自画像,都是右耳包扎着绷带,口里衔着烟斗,头戴毛皮帽,身着大衣,姿势相同的自画像。一幅以红色为主色(本幅),另一幅以淡绿色为主色,背景为日本版画的《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由这段时期的信里,可以知道他的健康在一天天地恢复,但是他对高更的歉疚,仍然没有排除,他还向提奥表示,以后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画,不能再陷于过度的焦急。这幅自画像可以说是透过他自己的眼睛,展望未来,而具有一种明确思想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有柏树的麦田》</p><p class="ql-block">1889年和其他麦田系列的创作一样,梵高的这幅作品也是在疗养院时画的。笔触充满活力、运动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风吹麦田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伽赛医生》</p><p class="ql-block">《伽赛医生》创作于1890年6月的一幅油画 作品,这是梵高为照顾自己的医生伽赛医生画的一幅肖像。</p><p class="ql-block">梵高出院时,弟弟提奧拜托朋友伽赛医生照料梵高。1890年梵高到奧维的第二天就帮伽赛画像,梵高曾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像。他滿怀伟大理想、宽容待人。我希望画进我个人的感觉及爱慕之心。我夸张了他的金黃色的头发。我不画普通的墙壁,以强烈、丰厚、深沉的蓝色涂出背景,使金黃色的头发像星星嵌在蓝色的夜空中”。</p><p class="ql-block">伽赛医生的受苦表情,刻画的非常鲜明。 </p><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15日《伽赛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目前被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有乌鸦的麦田》</p><p class="ql-block">梵高还经常选用麦田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p><p class="ql-block">《有乌鸦的麦田》创作于1890年7月,是 梵高自杀之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p><p class="ql-block">画中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在麦田上方加入了一群黑黑的乌鸦,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死一般的沉寂之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他所描绘的各式麦田的画作中似乎可以感知到麦田里所散发出的一兹兹悲沧之情,传递出了凄凉、寂寥、压抑和苦闷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天空下的麦田》</p><p class="ql-block">有很多人都说《有乌鸦的麦田》是梵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幅油画作品,其实不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乌鸦的麦田》只是梵高自杀前的最后三幅画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确切地说,梵高</span>生命的最后的一幅油画作品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空下的麦田》。</span></p> <p class="ql-block">《红葡萄园》</p><p class="ql-block">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是通过认证的。它就是梵高1888年创作的《红葡萄园》作品,同时也是梵高创作之后被好朋友的亲姐姐所购买。简单一点来讲,如果不是朋友的姐姐出于帮助的结果,恐怕这一幅作品也不会被售卖出去。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画,仅仅只有400法郞,半年后他选择自杀。</p><p class="ql-block">《红葡萄园》这幅作品的名气并没有星空和其它作品伟大 ,但它却是代表着梵高最后精神状态与现实生活之中的一种最近的内心感受与体现。</p><p class="ql-block">有人看到了《红葡萄园》这幅作品,形容它画中的葡萄就如梵高在收割自己的生命一样,他自知自己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所以画中的红色就如他内心时燃烧的火焰一样。这幅画几经转折,现存于俄罗斯普西金博物馆,成为俄罗斯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梵高一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绘画艺术教育,基本是自学,以下是他学习绘画的经历:</p><p class="ql-block">1880年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同年,与布鲁赛尔的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1882年,跟表姐夫安东尼·莫夫学油画;1883年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884年,画水彩和“织工”习作;5月和安东·里德尔·范·拉帕德一起找模特,想邀请他到布拉班特荒原一起度过;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1886年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第第提奥同住。1887年,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同年,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学习中他对荷兰画家伦勃朗和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米勒的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880年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早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梵高后期作品</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8年2月,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只身到法国南部的田野。他立刻就陶醉在了这里炽烈明丽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原野中。自然界竟然有这样绚烂的色彩!他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流着眼泪向着太阳奔跑,用生命追逐着太阳灿烂的颜色。</span></p><p class="ql-block">梵高似乎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进入他的画面的,多是凡俗的花——如向日葵,他就一画再画。他说,“除了画乡村的生活以外,我没有别的愿望了。”</p><p class="ql-block">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他经常选取这些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梵高凭借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深情地、细致地描绘着这些质朴、自然的风景、静物及人物。他也因此被称为“画家中最纯粹的画家”。与那些华丽璀璨的绘画相比,梵高的画更多的是朴实和隽永。他将自己无限的激情倾注于这些朴素的花朵和田野生活中,使画作产生了一种无法超越、无法模仿的艺术魔力。此外,梵高还经常选用麦田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p><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的一天,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小镇外的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里,告别了我们的世界。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画家,到死仅卖出自己的一幅作品,除了供养了他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价值。可贵的是,梵高尽管一生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被精神疾病始终折磨着,但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绘画,改做其他能够挣钱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更有幸的是他的弟弟提奥,既是梵高生活上的唯一资助者,也是艺术上的唯一支持者。提奥始终认为哥哥的作品是一流的杰作。他把哥哥的画作都专心致志地收藏起来。</p><p class="ql-block">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梵高去世100年以后,他的《向日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蝴蝶花》在美国拍卖了5350万美元,那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出7150万美元的天价!天堂里的梵高听到这个消息,是应该哭泣还是应该庆贺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今天,在梵高的家乡,荷兰的曾德特小镇,公路两则连绵数百里的土地上全种上了向日葵,以此迎接每年大批为梵高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曾德特小镇以这样一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特殊方式,来纪念这位给向日葵注入了人的血液的伟大画家。</p><p class="ql-block"> 现在,在梵高去世百年以后,他的出生地荷兰和他的自杀地法国,争相把梵高认作自己的国民,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相信生前孤独落寞的梵高地下有知,当可以幸福地微笑了。</p><p class="ql-block">梵高用伟大的才华与苦难抗争,尽管他没有等到掌声响起就挥泪而告别了世界,但是,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顶峰。</p><p class="ql-block"> 伽赛医生说过:“梵高的爱,梵高的天才,梵高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