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切磋琢磨,乃成宝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课例研究与学校教研文化的变革》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凡事都需要打磨,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义。昨天在学校的组织下听了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教授的一堂讲座,虽然对于很多专业名词还是很模糊但是很多地方我还是对此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例研究作为中国教师专业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教师教育、教与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课例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有一句谚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教授举例说了很多教学模式日本模式观点在于让教师走进自己的课堂同自己的学生一起做研究,欧洲模式也是在说基于交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研究”。国外的模式大多是将课堂作为私人的课堂,没有老师们公开听课的,这里很有疑问那么他们是如何听课评课的呢?如何做集体备课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国的模式是通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老师自己备课准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准备进行听课,老师们通过观课更新新的理念,改进方法,第三个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做调整。这三个阶段下来真的可以完成一堂非常“完美”的课。这就是我将无我,我是集体的智慧的代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开放”的,是一种课堂文化的体现。老师们可以在这个公共开放的空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相信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的学习好。我们是这条求知路上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磨课磨课,让课越磨越精,这是一种成长,这段磨课之路也是一种“折磨”,一种痛苦的过程,一种考研的一种心理素养还是一种快速成长的过程,因为成长中不只是有快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炼让我们成长更加有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老师在准备一节课时聚焦一个问题,具体的方法时什么,如果我作为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从学习发生的心里定义出发,让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知识更加有趣,更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灌入其中。这点如何做好,如何巧妙地应用于我的课堂中,我一直在找寻方法,也在备课时,查找各种科学类公众号相关知识,看是否有关新闻报道,尽可能贴近生活,同时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中思绪飞扬,我们现在的集体备课,公开课只是流于形式,我们只是在完成我们的任务而已,这样的教研毫无意义,为什么我们不能尝试一下,给自己一次机会,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机会。我要学习如何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历练,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学习,始终保持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热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