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堡安村悠悠历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多少人,周而复始,苍桑岁月,生生不息,世代绵长,仁人志士,匆匆过客。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文字性的记载,或是因为村民口口相传,在相传之中丢失遗忘;还是这些记录,被“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燃烧殆尽;或许还有保存在自己家里,不被世人所知。为了拾遗补缺,传承乡村文化,记忆乡土名人,自己将多年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奉献给大家,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晋汉阳太守,殷济(?——316年)字润田,夏阳高城村(今堡安村)人。永嘉四年(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曾任周南(今洛阳)县令,后官至汉阳(今甘肃天水)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永嘉六年(312年)辞官还乡,回到韩城堡安村,构筑精庐,设帐授徒,以传讲《史记》为己任,至死不辍,培养了不少乡贤,实属不已,难能可贵。建兴四年(316年)亡故,享年四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元朝,韩城的陈姓太始祖,也是堡安村陈姓太始祖,为奉元路(现在的西安。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提领副尉(从七品,级别很低的官员)。</p><p class="ql-block"> 明朝天顺六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span>,陈姓七世祖烈字炜光,河南长葛县主簿(主簿由贡监及吏员拔擢除授,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三尹”等,秩正九品,主管户藉,缉捕,文书办理事务,在主簿廨办公,下设撵典1人协助办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李自成农民军夺取薛峰镇后,以数万人直驱县城,又围攻芝川城10余日,十二月起义军首领李闯王自宜川率义军攻城,兵分四路,合力攻城,激战数月,双方伤亡很大,韩合营领兵千总李登务中箭而死,闯王座阵堡安村东沟北岸窑洞指挥战斗,不巧闯王染上伤寒,病情十分严重,卫兵请村中名医樊先生(樊杰的老爷爷)把脉看病,樊先生开一药方,六付过后,药到病除,闯王万分高兴,邀请樊先生入营房,作为军医,随王征战,樊先生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缺乏劳动力为由离不开而请辞,万般无奈,李闯王摘下自己官帽一顶(当时的官帽为铁帽子),赏予樊先生被村民传为佳话。后闯王主力部从芝川东渡黄河入山西。这顶“闯王官帽”,樊家人用红布包藏,传至后代,不甚在“文化大革命”中流失。</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年、1878年),据《韩城县志》记载: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赤地千里。韩城先年因旱秋田薄收,麦未下种。四年,夏粮颗粒未收,冬天奇冷。饥民见物为食,因吃草木灰、山白土、冻饿致死的人很多。不少地方发生人吃人的惨事。灾后狼鼠为害惊人。韩城市夏阳乡西彭村悟真观,碑文479字,记述了清光绪三年特大旱灾之悲惨情状,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碑文《荒岁歌》摘记:</p><p class="ql-block"> 榆树皮,蔺根面,</p><p class="ql-block"> 一斤还卖数十钱。</p><p class="ql-block"> 大雁粪,难下咽,</p><p class="ql-block"> 无奈只得蒙眼餐。</p><p class="ql-block"> 山白土,称神面,</p><p class="ql-block"> 人民吃死有万千。</p><p class="ql-block"> 饥饿甚,实在难,</p><p class="ql-block"> 头重足轻, 跌倒便为人所餐。</p><p class="ql-block"> 别人餐,还犹可,</p><p class="ql-block"> 父子相餐甚不堪。</p><p class="ql-block"> 人肉竟作牛肉卖,</p><p class="ql-block"> 街市现有煮锅煎。</p><p class="ql-block"> 至四年,六月间,</p><p class="ql-block"> 留人不足十之三。</p><p class="ql-block"> 陈氏长门家族,也就是西门,第十九世祖登桂,乐善不倦,见义勇为,岁大侵,尝出粟米,赈济乡里,食惠者以“仁能济众”、“施济鸿德”匾额其门,颂扬仁爱。</p> <p class="ql-block"> 樊厚甫(1886——1953)名坤,字厚甫,<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城县著名教育家。</span>少时入私塾,光绪年间,求学关西师范,辛亥鼎革,辍学归里,从事教育四十年。先后任明伦堂初等模范小学,韩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韩城县立初级中学教师,三次出任韩城中学校长,1950年,应邀参加韩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p> <p class="ql-block"> 樊德音(1907——1965),又名少乙,生青。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堡安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秋,求学于西安省立第一师范,同年在校加入共青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蒲城县特支书记,中共蒲城、韩城县委书记。解放后,在西安三中,韩城象山中学,蒲城、兴镇中学任教。被誉为韩城“六君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民国末年,陈引旺(陈志亮)第一个考入西安美院。</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有多少堡安人,以自己贫而有志,憨而有义,诚而有信,实而有德的秉性,福祉一方百姓,引领时代风骚,一方水土一方人,“志义信德”铸村魂。</p> <p class="ql-block"> 堡安民风淳厚朴实,正直刚毅,讲义气不分贫贱富贵,重情义常常忍辱负重,修德性是坦诚憨厚。堡安的水土,养育了堡安人难能可贵的秉性和风范,也造就了堡安人有所建树的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中国之发展,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让堡安儿女勇立时代潮头,博激大风大浪,为建设美丽富强和谐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堡安村控疫防疫正在进行时)</p> <p class="ql-block"> (作者,2017年4月21日在德国新天鹅堡景区旅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