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孤独的老母亲体弱多病的原因,离开了我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工厂,回到县城工作。新创办的《阳城报》社没有摄影记者,正好我有这方面的专长,一九九五年我成了报社的编外人员。所谓的编外人员,其含义说白了就是比正式人员“拿最少的钱,干最多的活”,这些我不屑一顾。记得我刚进报社时,单位的领导说,只要你好好干,领导们会看得见的,工作问题就不难解决。<br><br>《阳城报》社在创办初期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冲洗、放大设备,这一整套工作上用的器材,都是我个人购置的。我爱摄影,我会为之付出一切,自己买卷、买放大纸、买药水,自己动手冲卷、放大。作为一个县报,因为人员少,单位小,大家都没有明确的分工,我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还是编辑、校对,还做版面的设计,还负责向通讯员发放稿酬,我一天的工作总是忙忙碌碌的。我和大家一起携手共同为办好这张小报辛勤的付出着,该文当文,该图当图,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任务。每次采风归来,我回到家在夜里冲洗照片,有时一干就是一个晚上,在暗房里,通过显影定影,那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时,我找到了一种乐趣,同时也是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从来没有要过加班补助,也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这些。从进报社每月工资二百四十元领起,到2003年领到七百元,这期间,我的儿子正在山西医科大上学,那时我生活的非常拮据,生活难以维持下去,是我这辈子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我总是记着《为人民服务》中的那句话:“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工作的非常带劲。2004年行政人员调整工资,这年的元月份我满以为我的工资会涨一点的,那个月辛辛苦苦的我只拿到了五百元。这时,我的外欠款已达到了六万元,为了我一家人的生存,我被迫离开了我热爱并为之奋斗了十年的新闻岗位。让我欣慰的是,我离开报社快十年了,至今在社会上还有人叫我“刘记者”,这也在证明着,我在报社的十年并没有白干,这个社会还记着我,我感到了欣慰。<br><br>我47岁那年下海,成为一名自由摄影人。这辈子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是愚公精神在支撑我,我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转型。我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创办了“阳城县映象摄影工作室”,我一面赚钱养家糊口,一面继续从事着我的爱好──新闻摄影。<br><br>经过十年的辛苦打拼,我成功了,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赚到了钱,很好的生存了下来。我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感谢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代,我幸运我处在一个太平盛世,这十年我办过两次影展,展示的是百姓们的生存状态,展示的是这个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会一如既往的用镜头记录这个社会,并自觉的当成我的一种责任。<div><br></div><div>下海那年,我开始了走遍我们这个县城所有村庄的历程,以此作为我对这个社会的感恩和回报,所到之处用镜头记录百姓的生活,用文字记载百姓真实的故事,目前已完成了一百个村的采访。我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管今后的路有多么的难走,我都会下定决心,不怕险阻,排除万难,去走遍村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