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欢去市场转悠,这个爱好从年轻时形成并一直保持。我说的市场包括小吃市场、蔬菜生活用品市场、花鸟鱼虫市场、农贸市场、地摊夜市等。其根源或许在于小时候随爷爷赶集,特别是跟年集,那时的农村市场物质不丰富但人特多,热闹非凡,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后来,职业需要指导发展蔬菜,什么菜好销且能赚钱,信息必须来自市场。再后来,市场去多了,就慢慢喜欢上了那里的氛围、那里的气息,那里的市井万象和人间烟火。也许,没出息的男人才会这样吧?反正,到哪里都喜欢抽空去当地市场逛逛,哪怕是欧洲、中东,亦或大美新疆、宝岛台湾。逛一圈回来,就会对所在地区人文、物价、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德国的不锈钢炊具、以色列的手工艺品、云南的大理石蒜窝、西藏的八一镇石锅、新疆的羊绒制品、内蒙的炒米奶酪、山西的陈醋、陕西的小米、青岛的海鲜、杭州的茶叶……我都不远万里往回背过。到县城、乡镇下乡,回家之前买点当地名吃、时令蔬菜更是多年习惯。谁让咱没出息、干不了大事呢!</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心中就会有一幅当地的导购、美食地图。哪里的菜品种泛多、新鲜程度好;哪位摊主面善,不会秤上捣鬼;哪里的卤肉香、饼子脆;哪家凉粉、搅团、砂锅是名牌,早已烂熟于心。周末起床,慢腾腾洗漱过,迈着方步走向市场,夏天一碗薄面豆花、冬天一碗清汤羊肉,享用完毕,便漫步菜市,看蔬菜青红皂白、鸡鸭活蹦乱跳,观各色人等百态、市井生活万象。但见卖肉大叔手起刀落,一方肉扔在秤上,必与顾客所报斤两八九不离十;卖鱼大妈网起鱼落地,当头一棒击昏,三下五除二开膛去鳞,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不由让人记起《卖油翁》“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硬功夫。细细瞅去,剁肉的汉子并不全都面目狰狞、恶言恶语,和颜悦色,说说笑笑的也有;提一篮垫麦草洋鸡蛋冒充笨蛋的老太太,并不全都慈眉善目,狡诈猥琐、可怜又可恨的也有之。八十岁的老爷爷,面前摆一排自制的高粱苕帚,是要换点钱哄孙子吗?十多岁的小姑娘,篮子中的草莓码地漂漂亮亮,是为了积攒学费吗?这边两个农村妇女为争地方干仗,那边一城里女人,称完菜付了款,又抓起一把人家菜往自己袋里装正被女摊主漫骂。有的城里人,衣着光鲜,干部职工模样,却对农村老人颐指气使,横挑鼻子竖挑眼,百般指责,貌似东西白送他(她)都不满足;有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有的却无人问津,不知是商品不好还是人不待见。这样转着走着,心里便想,有多少人,眼一睁就会来到市场奋力打拼,靠这小小的摊位,为家人撑起一片蓝天,有的还凭勤劳的双手,在城里买了房,将娃供进了象牙塔,多不容易!我们国家职工,每天轻轻松松进账三几百,干的工作真对得起自己那份俸禄吗?咱买点老百姓的菜,还好意思讲价吗?</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说:“去哪个地方都要去那里的菜市场转转。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古龙说:“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场,因为不论怎么心如死灰的人,一进菜市场,再次真实地嗅到人间烟火的气息,也必定会重新萌发出对生活的一丝眷恋。”《舌尖》总导演陈晓卿也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一切不逛菜市场的城市旅游,等同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经历过疫情的人们啊!你是不是感觉这人间烟火气息最浓的市场,就是祥和、就是平安,就是封城之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好去处?我想说,如果生活不如意,就多逛一下市场吧,看看那里有多少人为了生存正在比你艰辛百倍地努力!超市也是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超市购物固然方便,但在那里你没机会去接触很多的人,你也就没机会去深入地了解市井小民的生活。如果说一地官员经常去市场,他们会多体察民情、多了解当地的物价水平啊!</p> <p class="ql-block">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所有有声有色、有仪式感的节日,都诞生于市场,春节的大鱼大肉,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粥……哪个不出自市场?生活哪来那么多风花雪月、扫雪烹茶、浪漫幸福、把酒言欢。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自娱自乐,每个人都应学会丰盈自己的生活。最好的爱,都来源于市场,诞生于厨房,萝卜青菜,五谷杂粮,一日三餐,一粥一饭,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