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雍和宫紧贴城墙旧影》</b></p><p class="ql-block">紫光轩2022.01.10.</p><p class="ql-block">(紫光轩写美篇2022年No.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幅1900年的旧影,做为在北京60年的我第一就想到是雍和宫。当年八国联军功入北京城后,英国人拍摄的,载于1900年伦敦新闻画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头虽没变幻大王旗,但是加农大炮东倒西歪,一个似兵无戎装的人无精打彩的坐在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和宫里外的故事多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紫光轩藏品</p> <p class="ql-block">紫光轩藏</p> <p class="ql-block">这个伦敦新闻画报London News创刊于1842年,中国旧时译为"伦敦钮乎斯"。</p> <p class="ql-block">1860年雍和宫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洋人拍摄制作的玻璃底片,右下角院墙外如今是大马路,原来并没有马路,而是另一座大院子,说不定也是原雍和宫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1924年法文平面图,2022年北外张煦智教授的中文标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标出了西北角院子的用途:菩萨殿、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如今雍和宫北墙外的二环路,就是当年老北京城墙和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建筑叫"万福阁"。</p> <p class="ql-block">万福阁里面是26米高的白檀大佛。好在雍和宫离城门有一定距离,躲开了战火。</p> <p class="ql-block">万福殿正面</p> <p class="ql-block">《1922年雍和宫造宗喀巴像没钱贴金》</p><p class="ql-block">1922年雍和宫用了两年时间,耗费20万银元,新铸了一尊宗喀巴上师铜像,但是铸好之后没钱贴金,曾一度放置雍和宫院内露天之处。宗喀巴上师像造好了,无钱贴金、开光,暂置露天院内。当时有好事者前去留影。应该是民国时期北京铸造(锤?)最大的铜像?近年再一次贴金耗8公斤金箔。网上有4段影像。</p> <p class="ql-block">紫光轩藏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紫光轩藏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乾隆熔铜活字铸三世佛,未见有藏书人就地详考,这叫"只观天下小事,不探讨身边的大事",从政之大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乾隆熔掉康熙《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上百万个,铸造了雍和宫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在《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二“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有诗句云:“毁铜惜悔彼,刊木此惭予。”在“毁铜”一词下注:“康熙年间编纂 《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版,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干咎。 适值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 根据军机处的档案,乾隆九年,雍和宫宫改庙后,需要大量制作佛像,经和亲王弘昼奏请,乾隆帝准允将贮存在铜字库用于刷印《古今图书集成》等内府书籍的铜活字版交铸炉处销毁,同年裁撤铜字作。乾隆十年 (1745),铸炉处将铜活字板全部销毁用于铸造雍和宫的三世佛。乾隆十二年三世佛铸造完成交付给雍和宫大殿。至此,“由书变佛”一事才真正尘埃落定。</p> <p class="ql-block">殿内所供奉的三世佛像,是用康熙时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铜活字板熔铸而成。 书如何就变成佛了呢?有什么内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清楚这化字为佛的事,就要先搞清楚《古今图书集成》和铜活字的来历。明代中期,铜活字在今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其制法是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再注入铜液成字。清代铜活字印刷受到明代影响很大,它继承使用铜活字排版刊印,康熙朝时宫廷中铸造了一大批铜活字,约有 25.35 万枚之多。康熙晚年用其刊印了天文 书《星历考原》,音乐书《律吕正义》,数学书《数理精蕴》,但最为著名的当属《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该书由康熙朝福州人陈梦雷等编撰,耗时 20 余年,“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完成了《图书汇编》的初稿。 又用了近 5 年的时间,雇人抄写,至1706 年缮写完成, 进呈康熙审阅,康熙帝赐名《古今图书集成》。</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菩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