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我们共同的名字

霞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黑土地~上海知青想你了,于是,开启了回第二故乡的旅程。四十六位古稀之年的战友,尽管都双鬓飞霜,风华不在,但在原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副团长徐东明的带领下,还是踏上了那片黑土,去圆那常思魂牵梦绕的艰苦年代的地方。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规模之大的回访曾经战斗过并献出宝贵青春和热血的地方,也是一次终身难忘,值得记忆、回味,有意义的旅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7月绿皮火车带着我们去寻找那年,是哪年我们共同的从前。回到那年,回到那天,回到回不去的从前,其实从前从未走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河西三营荒二代领导得知我们的到来,事先带头把排水沟荒草打了,清扫的干干净净。用热情期待的行动迎接原三团副团长徐东明及随团46名上海70岁老知青回访第二故乡。乡亲们时时关注着我们,称我们是伟大的70岁回访团,被我们的精神感动并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小河西,战友们看到立碑已有13年的(知青纪念碑),在北大荒极寒气候下能保护的这样完好,感谢哈尔滨战友和这里的父老乡亲维护和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要离去时,乡亲们给你摘下园子里的瓜果在路上吃,眼神里已满是惜别的伤感,在道路旁把你送的很远很远~朴素的言语,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感激不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行从小河西出来后又到此行回家专程祭扫六位女知青墓的四季屯一架山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1970年5月28日,六位女知青在织网班收工回连队时,在一个只有4米长的小船挤上8个人。假如那天干的活没有那么累,能早一点收工,也许他们就不会坐船回连队了;假如排长有一点点安全意识的话她们就不会倒在那个漆黑的滚滚江水中。假如……假如……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就没有假如,无情的江水夺去了她们年轻的生命。从此,她们头枕黑土地,碑朝黑龙江,长眠在此,为建设边疆她们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去墓地只有半小时的路程,但我们迷路了,足足找寻了一个小时,怎么也找不到六女墓。时针已过中午12点了,一路上问了养蜂女等路人都说不知道。由于徐团长的坚持,特派出先遣小队下车探路,我们总算遇见一位知情好心人,说明来意,请求帮忙指路。小伙子开着自己的小车给我们带路,经在崎岖不平的大坝上行驶了一段路后,大巴不能再开下去了,我们大队人马下车步行跟着小车继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友们扛着花圈在不平的泥泞路走了几百米,小车也实在开不下去了,大部队又沿着江边走了约一、二百米。70高龄的战友们,满载着对51年前故去的战友怀念之情,冒着高温,顾不上饥肠辘辘,脚踩着6月份刚刚退去大水的高低不平的泥泞路,考验着全然不顾的战友去完成心心碎碎的扫墓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墓地,杂草已有一米高了。不知上一次来人,是何时?更不知下一次来人,是何日?千里孤坟,思量总凄凉。几千里以外来到这里,我们拔草扫墓,望着那涛涛江水奔腾依旧,我们的心在流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为已逝六女献上了花圈,为曾经的战友送上一朵小黄花,表达我们的哀思……知青扫墓团终于如愿以偿,圆了慰籍长眠黑龙江51年的战友梦。愿长眠的战友安息,护佑知青战友们平安,健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小伙开着小车回到坝上后,还在那里等我们扫完墓再引路至往大五家子的岔路口。如果没有他带路,我们真的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多好的小伙子,给他小费都不肯收。徐团长紧紧握住小伙的手说:“你无私的帮助了我们,我代表全体战友再一次感谢你。”我们一起拍手致谢,目送小伙开车远去,好人一生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在回去的车上,徐团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有儿孙辈,回到了自己的城市,有自己的家,而她们在这儿孤苦伶仃的呆了51年;我们已经从年少到白头,而她们永远定格在青春。当年的我们已老了,总会有一天,会承受不住旅途艰辛,不能再来,六女知青的父母更不可能会来。我们看到这里已荒草丛生,以后来的人会更少……不管她们是哪个城市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今天,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但我们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来看看,完成我们此行的重要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徐团长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战友们默默地望着窗外,曾经的那年,那江,那路,还有那故事……真切地感受到对六女知青的怀念、思考,爱与痛交织的复杂情感。那种责任和业务使我们完全忘记了疲劳和饥渴,比起已逝战友,我们这点算得了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在徐团长的心里挥之不去的是这里的六女墓地,天长日久,风雨侵袭,这里会不会化作尘土、随风飘去?墓地的境况,也让回访团揪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上海后,大家议论此事。六女知青奉献了青春,我们用自己的有限能力为她们重新修建墓地。在徐东明的倡议下,大家决定捐款,重修墓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场负责的是,自告奋勇的北京知青朱维峰。马上就要上冻,工期很短,大家都很担心能完成修墓任务吗?然而,让大家欣慰的是,一周时间,墓地修葺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发生了什么?对。大家可能猜到了,一定是得到了乡亲们的帮助。小河西的荒二代父老乡亲听说要修墓,乡亲们全力支持,有的人还是从百里之外赶回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马上就组织起志愿队伍,各有专长,各司其职。朱伟峰战友同他们一起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中午只休息一小会,吃口干粮喝口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情谊和辛苦,让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朱维峰代表上海知青,向他们表示感谢的时候,他们只说:知青们当年是为了保卫我们来到这里,我们做这点事算什么?心碰心的话,一下就打动了知青们的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修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老百姓到农场领导到政府部门,一律绿灯放行,都给予了很大的热情与支持,让人心暖。故乡人对知青的感情,纯洁质朴,像江水一样。只在你需要的时候,让你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到那年,回到那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回不去的从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到那年,回到那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实从前从未走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知青的汗水、泪水,更有血水。有多少鲜活的生命留在了这里,长眠在他乡故土上,让我们永远的怀念这些知青战友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