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移民的祖先记忆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

桃亦树

<h3>卷首语:祖先记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壮举。</h3> <h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br>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br><br>这首民谣流传了数百年。说的就是山西临汾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故事。</h3> <h3>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只是个寻常小镇。既不是虎踞龙盘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也没出过三皇五帝王候将相,可是,这里却因为当年是明初移民的集散地,而扬名华夏。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h3> <h3>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灾害连年发生,人口减少。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了户部中郎刘九皋,围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数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br>而移民的集散地,就是这洪洞大槐树。</h3> <h3>据正史《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1373--1417年)这里先后有规模较大的移民18次,涉及18个省,500个县,迁出812个姓氏。<br>如今,大槐树的移民情结,已成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发祥地和世代移民后裔魂牵梦绕的老家和祖地图腾。<br>过去不知道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二十年前出差到了大槐树镇,才真的被感动哇。</h3> <h3>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h3> <h3>根字影壁:大大的隶体“根”字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h3> <h3>这到处张贴的告示图---可以想象出历史空前,举世罕见的大移民景象。</h3> <h3>据记载,在洪洞县大槐树小镇有一寺庙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h3> <h3>明朝政府就在大槐树镇的广济寺设立局住员,集中办理移民的编号,登记,发放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当时,朱元璋也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朝廷都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br>移民大迁移图谱志-移民签发处</h3> <h3>这里,道出了很多中国人的祖辈,原本居住在山西,然后,由这里迁出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多地,也有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而起点都在这个叫做大槐树下老鹳窝的地方。</h3> <h3>飒飒秋风之中,领取到“凭照川资” 的移民祖辈们,看着树上的老鹳窝久久不忍离去。大家互相道别,难舍难分,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离家前最后的记忆。故土难离,互相道别,泪洒前胸,难舍难分。<br>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回首再看一眼故乡。人们一步一回头,心里默念着“故乡”。<br>至今为止,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依旧都说古大槐树是自己的故乡。</h3> <h3>“背手”走路的传说。<br>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会把人的双手反绑在背后,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后来这就成了人们喜欢背着手走路的起源。</h3> <h3><br>“解手”的传说。<br>移民在押解的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而手又被捆绑着,于是便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这样人数多了次数也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便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到现在很多地方依旧会把上厕所叫做“解手”。</h3> <h3><br>“脚趾复形”(两瓣)的传说。<br>其一,在移民时,为防止移民脱逃,官兵会用刀子在每人的小趾甲上切一刀作为标记,移民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的。<br>其二,移民在小脚指甲上砍一刀,是为了以后认祖归宗。<br>所以,但凡趾甲上有裂痕、或趾甲分瓣的,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h3> <h3>洪洞县贾村人景大启的真实故事。<br>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县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在大槐树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建筑物。碑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刻有“古大槐树处”青石碑一座。背面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建有茶室三间,供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饮水思源”。碑南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誉延嘉树”另一面为“荫庇群生”。<br></h3> <h3>誉延嘉树</h3> <h3><br>辛亥革命后的真实故事。<br>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县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h3> <h3>“玉堂春”的故事<br>京剧《苏三起解》是从洪洞县出发的。<br>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与苏三一见钟情,立下山盟海誓。可很快王公子就花光金钱,被老鸨赶出门。<br>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却以千两银子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沈洪为妾。沈洪妻皮氏与赵昂私通,合谋毒死沈洪,诬陷苏三。苏三被关在洪洞县监狱,后押解离开洪洞。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此情,密访探知苏三冤情,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br>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br></h3> <h3>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明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br></h3> <h3>历经多年发展演变,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以得天独厚的历史移民文化、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被誉为三晋大地的黄金旅游胜地,成为全国唯一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根祖圣地。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全球华人根祖圣地”。</h3> <h3>家国情“槐”<br><br>现在,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大槐树祭祖。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代表齐聚一堂,参加“中华宗亲寻根祭祖大典”共同祭奠大槐树移民先祖。<br>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代表齐聚一堂,参加“中华宗亲寻根祭祖大典”共同祭奠大槐树移民先祖。<br><br>万人祭祖大典-寻根祭祖大会隆重举行<br></h3> <h3>   大槐树楹联<br>  香挹行襟留快饮;<br>  荫清古道倚斜阳。<br>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br>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br>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br>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br>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br></h3> <h3><br>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br>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有诗为证,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br><br></h3> <h3>槐香桥:“槐香”寓意“怀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h3> <h3>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br>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迴野,久久不绝。</h3> <h3>道光进士祁宿藻《故乡吟》中写到<br>“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h3> <h3> <br>六百年来,依然留住大槐树移民印痕:<br>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诠释着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br></h3> <h3><br>后记:打开老相册,就像打开了心扉的闸门,沿着曾经的足迹,走进了记忆: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抹回忆;像那流年的标本,虽然并不经典,却记录着许多难忘的故事,因为那是岁月中的一段段曾经的经历……<br>现在,把这些旅游故事写入美篇,原本只想一省一篇作为“省际”游记,可写着写着却一改初衷,那就随着心思所向吧……<br><br>原创部分以外的图文内容选自网络,谢谢原创者,如有侵权,请告知。(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