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天,有几位领导和同事邀请我写一篇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方面的文章,好几天了,我竟无处下笔。我不知道是应该介绍新冠病毒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再到德尔塔克戎的变异速度,还是应该详细描述从西安疫情暴发再到河南、天津、浙江、广州等多地多处暴发疫情后我们面临的复杂形势;更不知道是应该赞美那些逆行抗疫的勇士,还是应该讴歌那些在寒冬里冒着雨雪逐门采样的“大白”…</p><p class="ql-block"> 思虑再三,都不合适,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写,都不足以讲清楚我们面临的艰难程度。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疫情的斗争中,我们现在面临的处境前所未有,不管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还是上世纪的西班牙流感,乃至五六十年代的出血热和血吸虫疫情,甚至包括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的艾滋病…在新冠肺炎病毒面前,都是小儿科。作为对人类致病性冠状病毒的第七个变种(前六个分别是229E、OC43、NL63、HKU1、SARS和MERS),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对人类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确诊病例数超过3亿,死亡5486304人),恐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无论新冠肺炎病毒最终的结局是变成“流感”还是“sars”,它在人类书写的《传染病学》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始终坚信,这个冬天一定是新冠病毒肺炎最后的一个冬天。</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疫情防控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暂且不论武汉疫情爆发初期,我们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全城封控。就拿当下的西安疫情,包括河南和天津的疫情,就已经颠覆了许多观点。至今我们不能完全复原这几处疫情的传播途径,甚至连传染源头也无法完全弄清楚,尽管从病毒基因排序判断,西安多数确诊病例与12月4日巴基斯坦的航班K854确诊病例高度同源,但传播链条到底在哪里?有几条?仍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 德尔塔毒株的传播系数5.08相比较最初原始毒株的传播系数2.79超过了将近两倍,而变异位点较多的奥密克戎传播系数竟然只有2.55。那么问题来了,当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同时感染时,它的传播系数是多少?河南和天津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大面积接种新冠疫苗的背景下,德尔塔的传播能力有没有可能发生改变?西安已经给出了答案,最多1传43。</p><p class="ql-block"> 其实最棘手的问题不在这里,而是随着新冠疫苗的大面积接种,导致新冠肺炎患者不典型临床症状出现的人数不断增多,为我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制造了困局。那些以前常见的新冠肺炎症状,诸如发热、干咳、咽痛、流涕、鼻塞…在现有的确诊患者中占比不超过47%,而高达23%的确诊患者出现的是腹泻、嗅味觉减退、结膜炎、乏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接种疫苗的目的早已经从防止感染新冠肺炎变成了防止重症和死亡。目前,我国的灭活疫苗对新冠的保护效果达到65%,对住院治疗的保护效果达到87.5%,对进ICU的保护率达到90%,对死亡的保护率达到86.3%。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明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疫苗对病毒造成的压力,不单单是临床症状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促使病毒变异的速度发生了改变。</p> <p class="ql-block"> 从西安疫情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尽管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力和变异速度大大提升,但是感染后的症状较轻。两千多例中重症仅有47例,占比仅为2.3%,几乎和流感相当。这样的数据也为我们以后调整防控政策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只是太多的无症状感染者无形之中加剧了现阶段我们疫情防控的工作难度。</p><p class="ql-block"> 有人感叹上海的疫情防控,说同样都是千万人的大都市,可为什么上海从来就没有封城管控,还能很快扑灭疫情?还有人形容上海的疫情防控就是瓷器店里逮老鼠,技高人胆大。在这里,我只讲两点,你就会明白上海的疫情防控为什么是其他地方无法照搬的。</p><p class="ql-block"> 一是上海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甚至有些地方连北京也无法和其相提并论。不说检测能力和救治水平,单论流调队伍建设,上海市级就有超过1500名专业流调队员,而同为千万人大都市的西安,省级加上市级专业流调队员不超过400人。</p><p class="ql-block"> 二是感染病毒的毒株不同。上海疫情发生时,感染的病毒毒株多为原始毒株,且传染源头明确,传播链条清晰,只用在小范围内控制密接和次密接人群,就能控制住疫情。而西安、河南和天津感染的病毒多为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发现疫情时,已经形成了隐匿性传播和社区传播,呈点状多发态势,无法溯源追踪,也无法理清传播链条。迫使西安、郑州和天津采取了最原始最直接的防控办法—全员核酸检测。</p> <p class="ql-block">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从不否认新冠病毒的狡猾和善变,也不否认目前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有多么的严峻复杂。但我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属于所有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自2020年1月23日至今,经过无数次疫情防控战证明,没有中国人跨不过的大河,也没有中国人翻不过去的高山。从群防群控到疫苗接种,从四方责任到核酸检测,每一步我们都走的那么踏实有力。实践证明,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任何传染病都不可能任意肆虐。</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学习一遍我国得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政策。</p><p class="ql-block"> 首先就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从目前各地的流调数据来看,除了2019年的武汉疫情,全国绝大多数疫情传播均是由于境外输入引起的。</p><p class="ql-block"> 内防反弹(扩散)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个名词“动态清零”。许多人认为清零就是零感染、零确诊,而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我国的清零政策大致上的要求是把确诊患者的密接和次密接清零,也要求尽可能的把确诊患者清零,即迅速确定传染源头,明确传播途径,迅速控制密接和次密接人群,防止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采用一切手段救治确诊病例,概括起来就十二个字“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零感染、零确诊”。</p><p class="ql-block"> 在压实四方责任的同时,我国制定的疫情防控指导原则是“科学防控、精准管控、分类施策”,细心的同事可能发现我们把去年天天挂在嘴边的“群防群控”取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明白人自然会明白。</p> <p class="ql-block"> 而“科学防控、精准管控、分类施策”的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流调和大数据,也离不开网格员的排查和基层疫情防控工作人员的付出。没有他们,“四早”就是一句空话,再多的检查站点和预检分诊都可能成为摆设,而当下实行的“疫情防控人盯人+”和“敲门入户”调查行动之所以基层怨言甚多,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理解“精准管控、分类施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们排查和管控的重点人群依次应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一、境外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二、国内有确诊病例的市县辖区内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三、省内有确诊病例的市县辖区内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四、国内有确诊病例的省辖区内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五、省外其他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六、省内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七、本市内返乡人员。</p><p class="ql-block"> 按照国家防控方案,前三类人群应该实行集中隔离观察,采集四次核酸送检,而后四类人群只用实施居家医学观察14天,核酸检测2次就足够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说五次,就是一万次也不可能检测出新冠病毒的。</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某些低风险地区实施的交通管制、封城停业、道路封堵…我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评论,因为国家和省市层面有关方面说的已经足够多了。而这一切,岂是一句“防疫过度”、“怠政懒政”和“层层加码”就能解释清楚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