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 国营无锡太湖耐火材料厂(江苏太湖耐火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同事一见面,不管线上还是在线下,往往聊着聊着就“回到了过去”,而且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有人随口讲一句“今天是本人进厂的纪念日”,立刻会有一群人说起自己当年进厂的情景;甚至细节还历历在目——有人说他五十年前到太耐厂报到,就是从南长街跨塘桥数着烟囱走到陌生的太耐厂的!看到此情此景,不少人建议推出“太耐美篇•第二季”(第一季为《再回首——曾经的太耐厂、永远的太耐人》——编者注),搭个平台让大家都来回忆回忆,扯扯往事,于是就有了本篇。</p><p class="ql-block"> 怀旧,不是因为过去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自己曾经付出;回忆过去,不仅仅是想起某些人和某些事,也是在怀念自己走过的足迹。曾经的付出和走过的足迹,可以而且应当得到保存和珍惜。本篇《太耐人的集体记忆》共收录了42篇太耐人的讲述,约57000字,内容可分为经历、事件、同事等三部分。虽然参与讲述的人数不算多,但是所回忆的点点滴滴,是许多太耐人了解或经历过的。幕前一人讲述,幕后多人附和,这是一种“集体有意识”,是太耐人记忆宝库中所能激活的精神珍藏,一如其所揭示的三大主题——太耐是有精神的,太耐是有技术的,太耐是有文化的!</p><p class="ql-block"> 人还在,岁月(过去的)已经不再。如果有太耐人又从自己的记忆中挖掘出了可供分享的珍藏,欢迎加入到本篇中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篇 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2〕我的激情燃烧的太耐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黄建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5〕“太耐(铁人)精神”照我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黄建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激情燃烧的太耐岁月</span></h1><p class="ql-block"> 讲述:黄建一</p><p class="ql-block"> 我16周岁踏入太耐厂大门,整整工作了近 22年,跟随了几位使我终生难忘的师傅,在这其中耳闻目睹并亲身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敬爱的师傅们那种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对事业执着的追求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建设太耐、发展太耐的献身精神,时常鞭策着我不断成长和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王祥生——临危不惧、苦干实干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铁人师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学习王师傅,我也成了“小铁人”</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 1970年 3月 4日进厂第一天,厂领导为我们首批进厂的学生举办了培训班,请苦大仇深的老师傅给我们讲苦难的家史,讲艰苦奋斗的厂史,讲太耐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事迹。当我听到王祥生等老师傅在面对圆窑炉顶突发喷火且随时会发生窑顶坍塌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面对着 1350多度高温,在炉顶喷火口进行抢修时,真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心想这不就是在小学时老师讲过的大庆“王铁人”式的英雄吗?当天作为文革后第一批 130名(八中20人,北京初中80人,锡惠初中30人)进厂的学生,吴金培和我分别代表北京初中和锡惠初中作了发言。</p><p class="ql-block"> 学习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烧成车间当烧窑工,正巧连长(当时的车间被称为连队)就是王祥生师傅,我高兴极了。学英雄见行动,我一上班就干劲十足地跟着班里的老师傅们站在炉膛前模仿起来。我动作迅速地把衣服一脱,毛巾往脖子上一围,铁铲手里一捏,“赤膊上阵”,神气得很。可当我一走近炉膛,炉门一开,火舌就向我迎面扑来,第一次直面滚滚热浪,我本能地退缩了一步。而王祥生师傅在炉火面前真像个“耐火人”毫不畏惧,干劲十足地喊:“迎着困难就要上!”一个“上”,一个“缩”,让我弄清了一个道理,这就是要烧耐火砖先练“耐火人”;要做接班人,先要把师傅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接过来。从此,我上班早到一小时,下班晚点走,在“练”字上下功夫。当时 81米长的隧道窑,有 45辆1.8米长的窑车进出运行,分成了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其中烧成带两边各有 6只加煤的炉口,烧的是煤,炉排是阶梯形的,面对喷火的炉口,面对炉排上烧结的通红的煤渣无数次的“上”,手臂上、大腿上被火熏出一条条血印,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环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81米长的隧道窑里因半成品潮湿发生“塌车”,引起了故障,断裂的半成品卡住了窑车前进,影响了正常生产。我跟着王师傅穿着石棉衣钻进预热带的安全门。当时,窑里灼热的煤气气流呛人,滚烫的耐火砖卡住了窑车,迎着闷热也要“上”,我不时的吸一口新鲜空气,一次又一次地钻进了安全门,终于把轧砖拿了出来。那时我头昏眼花,满面黑灰,眉毛被熏掉,棉手套烧穿冒烟,手指起泡,但心里是热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烧窑班里好几位同事生病,我也高烧到了38.6℃。但我还是和王师傅一起顶班,整整干了 16个小时了。正当我们要下班时,隧道窑烧成带连续发生了塌车事故。王师傅和许多老师傅们一起凭着多年的经验,判定是隧道窑烧成带窑顶下移变形所至(有两块砌炉砖因窑体“走动”下坠了三分之一左右),在窑车前进时,窑车上的半成品耐火砖被不断的卡了下来。为了排除故障,王师傅立即请示了张荫芝书记(时任厂党委书记)、沈庭初副厂长,建议立即停炉6小时。王师傅和其他老师傅带着我,穿着全部浸湿的石棉衣,几十次冲进窑底,拉着推进器渡车卷扬机的牵引钩子把窑车一辆一辆的拖出来。在翻滚着热浪的空气中,我眼里直冒金星,在随时都有耐火砖倒塌发生的环境里,冒着生命危险,把烧成带上两块冒出的砌炉砖凿掉。抢修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确保了隧道窑的正常生产。当我脱下石棉衣时,身上穿的汗背心由于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已经变成了一件铺满盐霜的衣片。</p><p class="ql-block"> 下班后,我到医务室配药时,竟晕倒在座位上。醒来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在挂盐水,身边围着市缫丝一厂等从纺工系统来太耐厂学习大庆经验的青年慰问队。他们给我送来了 20多本《毛泽东选集》精装本。我沉浸在红宝书的海洋之中,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热泪。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的精神食粮,是空气,是阳光。我把它通读了三遍,有些章节还能熟背下来。这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就是当时无锡日报、江苏省广播电台以及小学生的课本中所描写的“虎口拔牙”的惊险场面。在王师傅等老一辈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开始树立起真正的“苦乐观”,深深体会到耐火砖要靠千百度的烈火烧炼,“耐火人”要经过千百次艰苦环境的考验,学英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磨练。</p><p class="ql-block"> 1972年初,太耐厂被评为江苏省“学大庆先进单位”。刘守华(时任厂革委会副主任)撰写了《红日照太耐,太耐在前进》的文章,提出了我们不仅要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老三篇,还要像大庆人一样从《实践论》和《矛盾论》两论起家,建设好太耐厂。当时烧成车间(也称三车间,当时称连队)评为全厂先进集体。连长王祥生带领大家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上述老五篇。王祥生师傅老家住在丹阳,平时住集体宿舍,每天6点钟就到车间上班,经常下班后组织青年人突击出窑,提前完成生产任务,晚上总是到车间巡看生产情况,发现有职工生病,毫不犹豫立即顶班,真是个苦干实干的带头人。同时因 81米长的隧道窑出现故障,107立方米的倒烟圆窑顶有一次冒火,面对 1350多度的高温,以身作则带领大家钻进窑底,冲上窑顶,冒着生命危险排除故障,扑灭火情,成为了著名的“耐火人”(从此太耐厂都以 “耐火人”命名先进职工)。</p><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经各连(车间)支部提名和厂党委研究树立了张锡昌、沈林娣、邵龙龙、过亦敏、周英英、王祥生、黄建一、郦仲山、孙冬年、邹瑞林、蒋永义、姜志寿、鲍根林、过伯轩、任荣华15名职工为太耐厂的“耐火人”。</p><p class="ql-block"> 因为太耐精神与大庆精神一脉相承,王祥生师傅被评为“王铁人”,1970年被评为市先进个人,1970年 11月 30日王祥生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后来当选为厂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我跟随王祥生师傅多次冲进隧道窑排除故障,后患了肺结核、肺空洞,在发热 39.5℃,大口吐血的状态下仍坚持在现场抢修,直到昏倒在窑边。我也成了无锡青年中有名的“小铁人”,19周岁那年光荣的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当时无锡市革命委员会派专人成立写作组报道太耐厂事迹,资深记者黄世昌专门写了《好后代——记太湖耐火材料厂青工黄建一成长的小故事》在《无锡日报》(“文革”时期改名《红无锡报》——编者注)上发表。原局宣传科长张菊耿(后任无锡市委党校副校长)采访我后撰写了《以铁人精神为榜样,学做大庆人》的学大庆讲用材料,我当时想太耐厂青年人工作都很出色,我不肯外出讲用宣传自己个人,后来张荫芝书记(时任厂党委书记)、刘守华专门找我谈话说:宣传太耐精神就是宣传大庆精神,宣传毛泽东思想,讲用是宣传太耐人面对“苦脏累”的工作环境战天斗地的精神,这不是宣传你个人,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后由无锡市委组织部张丽臻(原无锡市第十届团市委副书记)专门组织了在无锡市体育场万人参加的演讲大会,让我与王金娣(当年红卫兵赴北京国庆观礼代表)等人一起参加演讲。我作了题为《以“铁人”为榜样,学做大庆人》的报告。从此一炮打响,全市100多个单位(例如机床厂、柴油机厂、动力厂、压缩机厂、国棉一厂至四厂、上海耐火材料厂、市交通局等单位请我作专题报告。市歌舞团专门编排了节目,我们厂宣传队专门排了《炉火正旺》的节目(程士明扮演了我的“小铁人”原型),宣传太耐厂及我个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进事迹,市里好几个照相馆专门来采访拍照,橱窗里挂了我和王祥生、郦仲山师傅的24吋放大着色照片,江苏省广播电台、无锡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太耐“铁人”精神一个多月。当年我跟随王祥生师傅光荣地参加了无锡市重工机电系统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五好职工”代表大会,我还参加了共青团无锡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王师傅对我说:“大庆王铁人说过:我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和进步都应归功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归功于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小本子上只能记差距!”在大庆精神感召下,太耐精神整整鼓舞了几代人!<br> 其实,在太耐厂艰苦创业的年代,在师傅们的带领下,我和青年伙伴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回想起来,装窑工出身的有邵继增、吴平雪、蒋芳华、吴均洪、朱正麟、徐巍、叶建国、唐福明、汪达富、林建国、徐士春、王宪人、黄伟国、许卫民;烧窑工出身的有黄寿宝、黄念祖、陈少良、潘洪昌、林启祥、张宝喜、余元昌、郦仲山、洪荣根、马乃泽、顾允恭、倪旗明、沈瑞根、方志炳等人;出窑工有葛延辉、汤祥龙、吴菊娣、徐颖佳、惠锡琪、刘金华、陈俊良等;掏窑底的有张培坦、郦仲山,烘房推砖有汪炳梁、蒋意意、胡薇薇,敲砖工出身的有戴汉潮、马维林、唐惠强、蒋伯兴、胡惠琴、徐欣昌、商士农、吕锡荣、过亦敏、周英英、许嘉明、吴小弟、周涵波、吴轶凡、严明、许晓邦、任玲娣、曹静娣、华建平、江永照等;拉班车机修工出身的有曹永根、冯宝龙、夏坚、张桂泉、吕荣良、刘建生、华乐联、丁荣兴、张浩、薛家驹、潘锡智、薛玉淦、张锡昌等等。记得七十年代时,太耐青年人的口号是“苦干,实干,拼命干,青春献给太耐厂,”炼出了一代太耐人。<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孔庆成——坚守信念、技术创新的</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 “劳模师傅”<br> 学习孔师傅,我践行“又红又专”</font><br></div><div> 1971年3月1日,我当选为太耐厂第一届团委委员兼烧成车间团支部书记。厂领导考虑到让我白天有一定的时间做好共青团工作,把我从三班制的烧窑班调到常日班的机修班任班长,从此,我有幸跟上了机修师傅孔庆成。孔师傅 1964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1964年和1965年获省“五好工人”称号、技术革新能手。我跟着他不仅要苦干、实干、拼命干,还要善于动脑筋巧干。为了解决 81米隧道窑烧窑工人烧煤、凿炉膛面对高温的繁重体力劳动,孔师傅带着段可威和我与烧窑、机修的同志到兄弟厂学习先进经验,多次请教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汪厚植教授,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要求,把烧煤改成烧重油。<br> 回厂后,首先我们考虑到运用“蒸气雾化”(即把油料冲击成雾化状态)。为了寻找蒸气与重油雾化的最佳交叉点,我们对喷嘴的喷头角度进行了二十多次试验。后来,为了节约能源,使重油烧得更加充分,改用了空气雾化。同时,我们对油喷嘴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搞空气雾化喷嘴主体件要铸铁件,孔师傅为抓紧试验,先用4寸钢管代替,对喷油口从0.5mm到1.5mm的6种规格进行试验,对雾化风从35º、40º、45º、55º的4种角度进行试验,寻找最佳工作状态。隧道窑的前道热工设备是烘房,为了解决烘房变烧煤为烧油,以改变烘房工人的工作环境,我们自行设计了转杯雾化油喷嘴(如图)。在金工车间,钱玉海、李解珍师傅几十次车削试制后油喷嘴试验成功了,但正式投入生产还要具备重油库、油泵房、重油加热器等主要设备,在隧道窑边上安装配套设备但要自制土吊车……当时,如果我们请外包工、安装队建设,至少要 3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孔师傅主动向厂领导请求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此,他带着我把被铺盖搬到了机修班。孔师傅做事喜欢干净利落,他答应的任务是“今天要做的决不拖到明天”。他要我画的图纸,只要能够表示清意思,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来。就这样,我们师徒俩与当时技术工程师徐国成仅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设计完成了总体方案。孔师傅在厂领导的支持下选调了电焊工、钣金冷作工共 19人,日日夜夜在工地上连续干了 22天。累了,就在窑台旁打上半个小时盹。碰到钣金工放样有问题,孔师傅硬是凭着他多年的技术经验,几剪刀就剪好了。<br></div></div> 在建造两座直径 6米、高10多米的油库时,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吊车开不进工地,孔师傅就来了个“土法上马”,在油库基础周围竖起了 4根 6米高的“冲天竿”,并亲手把 8只五吨牵引力的葫芦挂在竿顶和竿中。他说:“造油库肯定会碰到困难,铁人王进喜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硬是把 40块长 6米、1.5米的钢板手拉肩杠地掮上了基础台。一天一节焊接、保养、检验,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吊。虽说,那时已是秋天,但白天仍是烈日炎炎,各处参战人员汗流浃背,有两天遇到台风袭击,孔师傅在起吊前把绳子拴在油库“腰间”,叫来科室里下车间劳动的干部们顶风拉着,保持平衡。当时的老厂长沈庭初就是拉手之一。我和机修班的伙伴们因电焊弧光的刺激都患了激光性眼炎,眼睛里像撒了沙子一样夹得疼。孔师傅帮我们到托儿所要来奶水滴眼球(有很好的消炎作用),然后戴上太阳镜坚持干,终于把油库树立了起来。真是“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当时,记得参加造油库大会战的有段可威、李毓孚、吴继安、曹锡初、张兴建、余文彪、丁孝若、邓兴安、李金龙、李明珠、钱玉娟、潘传扬、徐颖佳等人,平均年龄 22岁,为厂里节约 50多万元资金。<div> 当年我和伙伴们的口号是:“学习孔师傅,苦干加巧干,心中有颗红太阳,白天黑暗一个样!“有据可查的是,厂技术图纸档案室中现在保存的油喷嘴、油库的图纸,就是当年孔师傅和我几十次试验修改的心血结晶(如图)。1975年 12月至 1978年 6月我被推荐上了厂“七.二一”工人大学,任班长,副班长是钱玉娟,学生代表吕荣良,同班同学有王宪人、胡树生、王建之、周民、邹世平、邱瑞华、顾允恭、徐颖佳。我边上学边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机械制图,最终定稿画了隧道窑的油喷嘴及烘房用的转杯雾化油喷嘴的图纸,使烧窑工种从苦脏累高温作业的环境变成拿着测温仪、穿着白衬衣就可以操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r></div>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孔师傅在指挥工程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建造油库这一最长工作项目的主要矛盾线,同时进行油泵房的建设,并统筹兼顾隧道窑的更新大修改造,这样的“套作”即节省了财力,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在试验油喷嘴的过程中,孔师傅巧妙地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减少试验次数,并在实践中运用“优选法”、“统筹法”。<br> 孔师傅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困,只上到小学一年级。他告诉我在技术革新中要会画机械图纸,要会算角度,要会钣金工放样展开,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不行的。有一次,孔师傅给我一个测量任务,比如:一台吊车吊臂长 4米,吊机高度是 3米,斜拉的钢丝绳有多长?我就跑到厂里的篮球场按 1:1的比例画了下来,用尺子量好实际尺寸告诉孔师傅。孔师傅笑着跟我说:“你为啥不去请教工程师?我是要你用数学方法算出来。”于是,他把我借调到基建动力科学习机械制图。通过后来的学习,我才知道这其实只要运用勾股定理就能很容易得出答案。<br> 开始时,我先自学了机械制图,为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把萝卜切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练习制作三视图、相贯线。渐渐地,我发现制图教材里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数学符号,于是又去学数学、力学、机械原理,真是越学越觉得知识少,越学越想学。从此,我整整三年多没有看一场电影,走上了自学的道路,数学从因式分解开始一直读到常微分方程,同时还自学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为了弄清一两道难题、偏题往往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甚至从梦中惊醒。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荡漾,采撷智慧的浪花,扬起理想的风帆。 <br> 在当时的年代,政治空气浓厚。青年人大多都在学“毛选”,学“马列”。厂里个别领导为了防止我“只专不红”,当年还专门写文章提醒我。文章上有段话是这样写的:“不要只看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而忘记了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不要只看到抛物线、双曲线,而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人不学习政治要变‘修’,‘铁人’不学习政治要‘生锈’”。 人生的道路并不都开满鲜花,而劳模的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1年1月我厂紧跟形势发动了所谓深挖“5•16反革命分子”的群众运动,全厂10多名职工被扣上了“5•16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孔师傅也被作为受审对象,被办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学习班”。厂领导派我参加了孔师傅的专题学习班,要我到“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去锻炼。孔师傅一见到我就说:“建一!我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现在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的师傅,我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是个被共产党从穷困山村解救出来的穷孩子,他怎么会反对党呢?专题学习班的值班人员被分成了两个组,每 12个小时轮流一次。我到学习班后发现孔师傅走路时,脚站不稳,陪他洗澡时,发现他的屁股上有血痕。我问了几次才知道,在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中,另一个班的同志对“5•16分子”孔师傅进行了体罚,叫他站在弧形的耐火砖(香蕉砖)上, 90º弯腰向毛主席的像请罪,不承认是反革命分子就用竹柄打屁股。孔师傅是个硬汉子,他从不屈服。我知道情况后立即向当时的厂领导刘守华、沈庭初汇报。厂领导随即指示:“学习班可以办,严禁逼、供、信,严禁搞体罚。”并立即撤换了值班人员。这件事使我开始体会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只有掌握好政策才能以理服人,才能保护好师傅。在学习班要结束时,师傅高兴的对我说:“建一,我的党费,组织上收下了。看来,我要平反了。”(原来学习班期间,组织上已经不收孔师傅的党费了。)说着说着,师傅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我与孔师傅交往的 26年中,唯一一次见到他流泪。 <br> 孔师傅是个钢铁汉,厂里老一辈的师傅们都知道的。1964年,他在石磨车间搞革新,因为输送带的轮子异常转动,把他整个人抛到半空,轧掉一颗睾丸,鲜血直流。在重伤面前,他没有掉一滴眼泪。可当恢复他交纳党费的权力时,他竟然激动的哭了……在迫害面前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不灰心。在经历过磨难之后,孔师傅仍然全力以赴奋斗在机修工作的岗位上,在专题学习班结束后,他像以前一样积极工作。<br> 后来王祥生师傅调任厂党委书记后,1972年至1978年团委书记沈顺昌接任烧成车间党支部书记。沈书记接过“铁人”的旗帜,继续弘扬“耐火人”精神,当听到孔庆城师傅设想把 81米隧道窑每天大量向外排放的热气余热利用起来的设想时,立即与孔师傅商量实施方案。当时动力设备科何宗元、能源科沈希贤出谋划策完善方案,在沈书记的带领下把隧道窑的余热管道一直铺设到食堂和职工浴室,用于蒸饭、烧热水等。这期间连续三天四夜我陪着孔师傅,基本没有睡觉。孔师傅是车间设备主任,到了年底,总是把每年加班开到的调休单拿出来作贡献,作义务劳动,不计一分报酬。记得,孔师傅全年贡献的调休单有 80多天。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下,我也把调休单 80多天贡献了出来,机修班的青年们每个像小老虎,曾被评为无锡市先进班组,多次被评为局、厂先进集体。我深深体会到孔师傅对党的感情是多么纯真,对共产主义信念是多么坚定。<br> <font color="#ff8a00">汪士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font><div><font color="#ff8a00"> “财会师傅”<br> 学习汪师傅,我努力辛勤耕耘</font><br><div> 1978年底为加强财务科的力量(当时主办会计汪士煜已退休留用,财务科长肖桂元即将离休),厂领导把我调到了财务科,跟汪士煜师傅做成本核算工作,因此我跟上了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式的师傅。<br> 每当东方露出一丝晨曦,骑上自行车行驶在通往厂区的水泥大道上,每当中班同志下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从财务科的窗户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伏案工作的背影。这就是汪师傅从事会计工作经常起早摸黑加班的情景。汪师傅从公私合营建厂开始到 1994年去世,39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财务工作岗位上。随着太耐厂从小变大,会计核算工作由简到繁,汪师傅历任出纳、记账、成本分析等所有岗位,并手把手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会计人才。他还设计了厂成本核算规程。每次清产核资、工业普查,他都事必躬亲,是厂里名副其实的“活账本”。因为在历史上,他曾任旧工会主席,因此被作为历史问题,只能当主办会计,历经八位财务科长的领导。他的学生们不少早已晋升为会计师,而他却因为退休早,失去了职称评定的机会。<br> 记得一次年终决算,涉及新、老会计制度转换,工作量相当大。但我和科里几位同志要参加电大考试,当时,已经退休留用的汪师傅主动挑起了这副担子,身患胆结石(后来才知道是癌症初期)的他,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接到乡下发来的电报,老爱人患了肺结核,高烧住院。在个人困难和厂里工作发生矛盾时,汪师傅硬是连续加班4天多,完成报表后,才赶回安徽乡下。他的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着他的徒弟们。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它就像星星之火那样可以燎原,照亮人们去努力攀登!当时,太耐厂的会计决算是“军令如山倒”,纪律十分严格。主办会计祝伟钧的父亲去世时,他为了不影响报表结算进度,第二天就擦干眼泪投入工作。车间核算员季炎琴,患胶原性疾病,好几次的月底报表都是在床头柜上支撑着完成的。后起之秀孙新卫自学微机,自编软件,勤奋刻苦,一专多能。财务科朱素林、孙凤琳、刘德山、包国英、陈秀英、林霞、孙烨、杨纯、何凤珍、徐锡芬、邵建林、刘景芳、王卫东、浦亚琴等同事工作认真踏实、为人真诚的行为情操……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 1985年初,在参与宝钢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财务科全程参与成本核算。太耐厂花半年时间完成了 33个品种计215.98吨大型浇钢砖生产任务,确保宝钢全国最大的 300吨电炉用耐火材料出了第一炉钢水。太耐相继开发了5个牌号的铁沟浇注料、铁沟盖浇注料,获冶金部科技进步四等奖。在这过程中,我和祝伟君与上海耐火材料厂财务部陈总会计师、成本核算会计小马多次交流测算新产品开发成本,了解到了上耐厂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中单位产品的售价、成本、税金、费用等情况,为计划销售科长陈耀祖合理报价奠定了基础,同时向市税务局审报新产品免税政策,获得减免,使我们太耐厂的新产品不仅实现了社会效益,而且兼顾了企业效益。我积极配合总会计师谢荣寿的工作,认认真真;组织竞赛,奖勤罚懒;参加大赛,经常优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无锡市工资与效益挂钩在我厂试点;无锡市会计系列职称试点工作在我厂试点;无锡市财政、税务、物价、审计联合大检查在我厂试点;全国耐火材料成本分析会在我厂现场召开。1984年厂财务科统计报表工作受到江苏省冶金厅的表彰。我们在局评比中,1986年第三名;1987年第二名,1988年与焦化厂并列第一;90年评为市冶金局唯一的“无锡市会计先进集体”,屡次受到市、局表彰。<br></div></div> <h1><font color="#167efb">“太耐(铁人)精神”照我前行</font></h1> 讲述:黄建一<br><div> 我于 1992年初(在太耐厂发展的鼎盛时期)由市财政局顾问龚伯奇、原公证会计事务所所长谢聚林两位高级会计师推荐经组织调动到了新中润国际集团(当时无锡市最大的外贸进出口企业)担任财务部经理、中外合资企业总会计师。1994年底(在外贸系统发展鼎盛时期)我进入了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工作近 20年直到退休。退休三年后,经无锡地铁集团诚邀,交通银行无锡分行组织部批复同意,我又在无锡地铁集团担任财务顾问三年。在离开太耐的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是“铁人精神”鞭策着我不断成长与进步,是“铁人精神”鞭策着我脚踏实地做出新业绩并鼓舞着我发挥余热,所到之处、所做成绩,受到单位领导和同行及同事的普遍而充分的肯定!抚今追昔,是“太耐精神”哺育了我,“铁人”精神整整 47年照耀着我努力工作,永往直前! </div> <p class="ql-block"> 太耐厂从一家靠肩挑人抬的繁重体力劳动为主,粉尘满地的小厂发展成为亭台楼阁、绿树成荫的江苏省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人们不会忘记在以往岁月中,老书记张荫芝、老厂长沈庭初带领我们创造了“太耐精神”,张书记后来升迁到无锡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后仍然保持着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作风,他的爱人是运输公司的拖板车工人,直至退休没有调动过工作,真是组织部长的时代楷模!工人身上有多少汗,他们身上就有多少汗;工人身上有多少泥;他们身上就有多少泥。不会忘记,耐火材料专业毕业的吕宗成厂长、苏联留学归国的总工程师赵渭权、副厂长陈铭华、厂长助理马维林、技术科长袁茂田、动力科胡根宝等带领技术人员研制出大型浇钢砖,为宝钢第一炉出钢立下汗马功劳。以及梁厂长领导经营集团,带领全厂职工调整产品结构,完成了“普耐”向“特耐”的转变。这个过程中,新品开发领域的殷建树、朱安宇、白彬等老技术人员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厂长助理徐巍率领一班人为巩固宝钢、马钢等大钢厂市场全力以赴。庄洪坤书记为人厚道,在我担任财务科长期间,坚持财政制度,工作上全力支持;陈国慧书记把太耐厂的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我工作调动之际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全力支持。唐惠强书记站好了最后一班岗。副书记陈家洪在厂工作深入基层,为老百姓办实事,提升到冶金局副局长后仍然关心太耐厂的发展进步。副书记李文义因我组织工人大学学生悼念周总理逝世活动,在我两追查期间给我保护与帮助,还了我的清白,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像周少勤、陈耀祖、禇晋福、姜其书、刘潮钦、顾德嘉、吕盘兴、钱景梁、方福荣、殷晋发、杨世泉、杨扣成、程士明、潘传扬、朱伯达、张兰邨、朱章林、王志伟、徐惠康、李毓孚、吉恒甫、朱亚燕、蒋意意、赵刚、秦文杰、桂涛、高新中、张炎冰、武慕鹏、许填卿、刘明珍、糜洪春、庄锡良、虞解良、唐本能、杨卫平、冒菊芳、陶淑敏、李素娟、曹宝珍、杨瑶芳、宋秀芳、白彬、薛家骏、吴寅华、朱荷妹、杨素云、周建平、朱伯舟、朱锦清、高广发、杨念慈、孙凤琳、杨雪珍、陆瑜发、赵建新、毛屯、陈建国、管鸿庚、谢庭珏、励征然、徐晓华、许铁鹰、是振新、何忠宝、唐小桐、范文明、张家流、卞光林、沈锡宝、陈钧力等一批老中层干部和同事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常常使我想起,他们对太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太耐厂当时的各级领导和同仁们都从各个不同的岗位为建设太耐、振兴太耐贡献了全部的力量。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全厂职工近2000人中,由于建厂初期,以“苦”、“脏”、“累”闻名的太耐厂环境极差,满地粉尘,得职业病的人达400余人,其中有不少已经去世,历史上曾发生多起工伤事故,为振兴祖国的钢铁事业,太耐人流汗又流血的奋斗史将永载史册。他们是真正无私奉献的“耐火人”、“铁人”,他们是时代标兵!让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们,并致以崇高的敬礼!同时在太耐厂近五十年的光辉历史中有我接触过或未曾共事过的无名英雄们,为此曾付出过心血,甚至奋斗了一生!在此一文中我做不到一一提及,敬请谅解!</p> 我在太耐厂从一个烧窑工到机修工、入团、入党、上“七 .二一”工大、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后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研究生进修班学习,逐步成为在江苏会计界稍有名气的高级会计师,是“太耐精神” 、“铁人”精神、哺育的结果,特别是我患肺结核二次发病,肺空洞大口吐血,在肺防医院抢救,体温 41º的高烧不退,开出病危通知单期间,从厂长吕宗仁、老科长肖桂元、陈耀祖、谢荣寿、汪士煜师傅等市、局、厂内外领导多次前来医院探望我,厂卫生所吴震所长代表组织出面要求医院给我输血,全力以赴抢救我的激动场面让我终身难忘,可以说是太耐厂给了我战胜病魔、恢复健康的勇气,使我终身刻骨铭心!<div> 2000年9月,我专门到了大庆油田,终于圆了我多年来想要到“铁人”王进喜工作过的实地去看一看的梦!我参观了大庆油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展览馆,到了当年“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进队几十个硬汉子在“头顶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工作环境下,人拉肩扛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了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第一口井的现场,到展览馆带回了大庆油田一滴油的标本,以及《铁人王进喜诗话选》小册子。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2003年8月,我儿子赴加拿大攻读研究生之际,我送给他两本书:一是《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精装本;二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让他带去了我从大庆油田带回来的一滴石油标本,勉励他在万里之外刻苦学习,发扬“铁人”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忘初心,在异国他乡严以律己,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担当与使命!我们这一代人十分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党,热爱50年前曾经陪伴我们共同成长的师傅们和同仁们!</div> 我认真阅读了《太耐人的集体记忆》中的回忆录,其中老领导沈顺昌在回忆文章中有两篇提到我的名字,刘建生特别提到我的师傅王祥生,提出“吃了苦中苦方为太耐人”,提到了“耐火人”名称的由来,使我十分感动,深深地体会到真如“前言”中所概括的三句话:太耐厂是有精神的,太耐厂是有技术的,太耐厂是有文化的。虽然太耐厂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太耐精神”、“铁人”精神永远在发光!<br> 2022年正值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我想给我们的后辈们写篇文章作为礼物。回想起在师傅们身边经历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想起离开太耐厂后的工作经历,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口气坐着写了15小时使我初稿完成,写着写着心潮澎湃。我要感谢许多老太耐人以及我的表舅语文高级教师严荣达帮我修改完善。“太耐精神”、“铁人”精神真是太伟大了!我希望给我们的后辈们得到一点启示:人生不是被动的追随,而是主动的选择;不是人云亦云的服从,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期望我们的后辈了解前辈们的创业奋斗史,让永放光芒的“太耐精神”、“铁人”精神代代相传!<br> <div><br></div> <br> <br> <h1><br></h1> <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