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之唐宋煎茶、点茶、分茶、斗茶法传入日本后,东洋发展出了日式茶道(抹茶道与煎茶道),从而有别于自己的师傅。<br><br>继陆鸿渐唐宋之后,至元明清三朝,中国茶叶仍在发展,团茶改为散茶,束缚被削去,茶叶个性被彻底释放,制茶技术才得以飞跃。<br><br>自晒青之后,做青、炒青、烘青、发酵、半发酵、炖茶技术次第出现,六大茶里名优茶频出,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国人始能享受茶人制作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与黑茶,茶叶开始真正征服世界。<br><br>茶叶是中国名片,形而下,虽广为世界传颂;形而上,除唐陆羽(陆鸿渐)之外,没有人总结完成一套茶美学体系。<br><br>茶学家陈椽1982年的《茶业通史》巨著,侧重于历史角度,对国茶之形与神(茶美学形式、茶文化精神)考据不深,也许与作者主观上将茶叶纯粹定性为商品有关。<br><br>很幸运,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民国林馥泉先生在一个小门类里,填补了美学空间,总结出现代岩茶体系,写出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这部岩茶“茶经”。<br> <br>茶文化与5000年中国文化相伴相随,国强茶强,国弱茶弱。英国立顿茶既是明证。大不列颠强盛时,立顿红茶横扫欧洲、北美,式微时,则要退出中国市场。<br><br>但有人仍不解,茶运与国运、茶强与国强有何关系?我叹口气,其对历史,尤其对1840年后晚清史与民国茶史,完全不了解。<br><br>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5千年农耕文明被西来工业文化撕裂后,百年之耻再转民族独立,国家在180年里走了一个U字型,从1978年改革开放计,到2022年,国人用44年时间完成人类现代化奇迹,正逐渐接近文明高峰。<br><br>习近平团队主政国家治理以来,对国民提出四个要求——知法、守法、用法、护法。通俗讲,就是国民不能给国家整幺蛾子,不能破坏法治。<br><br>四项法律要求,实为最低限道德尺度。<br><br>万千国民组成了国家,国民若只唯唯诺诺守法、兢兢业业护法,个性上是保守的,倘真善美追求乏善可陈,更不知格物致知为何时,治理阶层与国民都将变得平庸。文化复兴后,因失去创新力,国家将失去动力。<br><br>康乾盛世后,清版图为5000年最辽阔,国力世界第一,却因惧怕工业革命成功的英国(我不认同清国自大的主流提法),闭关锁国,不求上进,导致失败。<br><br>满清虽非汉统,未废儒纲,并循汉制,统治者却违反“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儒家八目背道而驰,教训惨重致极。<br><br>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五讲、四美道德要求。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br> 百年巨变骤临,大道将行,茶人可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建立一个神、形兼具中国茶美学体系——茶格派,时机已成熟。<br><br>茶格派美学精神,以古典儒学六目为纲——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br><br>茶格派海纳百川,广泛借鉴,不反对西方美学,也不以日本茶道为终极目标,我们追求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具有传统与现代视野美学价值、形式与精神皆备的中国茶道体系。<br><br>这个体系,在精神追求方面,历代茶人已有奉献。<br><br>遗憾的是,对茶美学精神追求可能只限于小部分人群。茶在中国过于世俗化,大多数人限于满足茶味蕾物理之香,对茶美学更广泛的外化形式,人们或许真不知、或许已然失去了解与学习的兴趣。<br><br>茶格派不仅涉及茶本身,还是以茶人、茶客、茶事为主体的一个广泛美学体系,涉及天、地、物、人、心。<br><br>茶客也许爱花,爱书法、爱器皿、爱茶器、爱茶桌、爱茶椅,如何欣赏?<br><br>不知道。因无杰出茶人指引。<br><br>茶客也许爱茶艺、爱优雅行云、爱茶汤、爱茶氩、爱不同茶叶特有香气与滋味,如何欣赏?<br><br>不知道。盖因无通晓制茶与品茶匠人指引。<br><br>人具社会属性,有从众心理,创新创造领悟思辨力,有时却需要独处才能爆发出来,他需要静逸、需要自然、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茶室,如何通过茶室去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甚至治国、平天下?<br><br>也不知道。茶格派需要知晓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经济学,有国内外视野的茶人、茶客思想交流,碰撞出精神火花。<br><br>有追求的所有茶人,应往这个方向努力。<br><br>茶可和天下,茶亦可壮国威。出生于99年前的日本人冈仓天心,1906年在美国纽约,用英文写就《茶之书》,让欧美认识了东方独有文化。<br><br>冈仓天心并非茶人,而是旅美美术家与教育家,他认为明代以后,茶叶在中国越来越世俗,变为日常饮品,唐宋中国文化高峰特质——朝气蓬勃与崇高理想追求,在晚清已然荡然无存。<br><br>日本茶道两个流派——抹茶与煎茶道,前者变成唯美主义宗教,茶实为点缀,辅以庭院、山水、花与画、水果、食物,主角是茶师,配角是茶客,茶会变成一场有台词的情景剧,主客都需按剧本演出,台词不能出错,如何入场?迈几步?先迈左腿还是右腿?虽美,却失了真。人们可投入情绪忘却凡尘,一出剧场,配角还神,我是在喝茶,感受茶美,还是风情美?<br><br>在日本战国时期,茶道可不简单,茶中有政治,千利休若不榜着日本特有的“茶汤政道”,成为丰臣秀吉茶头(茶道侍从),不会有日后抹茶“草庵茶道”之辉煌,其虽号“草庵茶道”,但与社会主流禅宗武士家族过往密切,并非草民之茶。<br><br>倘用抹茶法,品饮我亲自文火慢炖的鬼洞老欉、九龙窠肉桂,一定会暴殄天物。盖因抹茶法离茶本尊渐行渐远,徒有茶之皮相,骨子里实为抽象的美学行为艺术。 大道至简,大道易行也。简乃古训,繁乃杂心也。<br><br>茶格派断不可走程式化繁琐之道,源于陆鸿渐的日本煎茶道则更人性化,这与其创始人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br><br>月海禅师——著名的卖茶翁,煎茶道始祖,61岁开始在京都大街小巷买茶二十余年,卖茶兼说禅法,其用茶壶沏茶,茶叶为条索状,而非碾碎茶叶之抹茶法。<br><br>与抹茶道相比较而言,煎茶道更朴素、更本真,价格相对也低廉,尤其卖茶翁废弃抹茶法刻板程式,无拘无束,无一定之规,让茶客关注茶叶香气滋味,通过茶气调解审视自己内心,符合六祖慧能的禅宗精神。他的率性与禅机,引得知识界许多粉丝喝彩,煎茶道就此在日本发展起来。<br><br>相对于极繁琐贵族武士抹茶道,写意的文人煎茶道更有亲和力,更有唐风宋韵,茶师不被程式固化,茶师与茶客可自由沟通,无需正襟危坐,有自由空间。其不拘泥于形,不羁于心,奉行简之美、茶香之美,茶人、茶客与茶叶作为主体同时存在,天、地、物、人、心浑然天成。<br><br>我们将建立的中国茶格派,将是以茶事为背景,茶师引导茶客、或茶师与茶客共同体验、追求美学价值的一种社会活动,不妨将茶事活动视作人、茶为主角之音乐剧,茶事音乐剧可高雅、可通俗;可阳春、可白雪;可黄钟大吕、也可洞箫牧笛。<br><br><b>老欉原创,版权所有,转载前请与权利人联系,征得许可,侵权必究。<br></b><br>2022.1.10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