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

光阴的故事

<h3>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br><br>文/庄金玉<br><br>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带着两名学生来到河套沟(房山北部山区大石河段的统称),前往各村演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我爷爷当时在现场还清楚记得教授讲完之后,用粉笔写下的“头可断,血可流,亡国奴不可当!”<br>当时的日寇猖獗,自大石河阻击战之后,房山北沟大石河一带河南村以下都被日寇占领,在河南村的西侧修了炮楼,当时叫做日本大边乡政府支应部。我们村距河南村只隔着一条小河沟,河沟的上游是西四村,俗称横流水。<br>我的爷爷种了点儿山坡地,家里面还有一台压面的机器,平时就以压面条,卖杂面为生。<br>河南村据点住着三四个日本兵和十几个伪军,日本兵想吃面条的时候,就去我们村让爷爷为他们加工面条,因我们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能接触到日本兵,能为驻大安山八路军提供一些情报和鬼子的动向,我爷爷的压面房就成为了八路军抗击日寇地下工作站前沿第一站,第二站设在陈家台村负责人姓马,第三站设立在陈家坟的北峪村,爷爷那时赶着毛驴以卖杂面和酱菜做掩护,将观察和得到的鬼子情况第一时间交给第二联络站负责人的手里,依次传递到第三站北峪村(地下交通站都是单线联系,北峪村的负责人姓名不详)再由他翻北峪村后山送到大安山八路军驻地。<br>在那个白色恐怖时期,日寇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和经济封锁,山上的八路军生活十分艰苦,最需要的基本物资就是盐和布匹,上级领导指示爷爷想办法为根据地筹集物资。在河南村对面就是河北村,村里很早以前就有个盐店,从我们村向东过了大河就是河北村西头,在那里有日本兵的岗哨,成袋装的盐是无法运过来的,爷爷平时卖杂面做生意,跟河北村当时的村长比较熟悉,爷爷之身一人找到村长说明了情况,做通了工作请他帮忙!村长说只能在夜里日本兵下岗换成伪军岗哨的时候,趁着夜色不要出任何声音悄悄的过去,然后去找夜岗的伪军打了招呼。于是爷爷就在深夜脱掉鞋只穿着袜子,背着一口袋足足200斤大盐送到我们村囗的大槐树下,在那里有八路军派来的两个同志接应,就这样,物资不断的被送往根据地。<br>爷爷压的面条口感特别好,在上下连村儿也小有名气,日本兵里有个伙夫常去加工面条,他把压面叫“咕咚地干活”。平时压面,就是几个日本兵吃,十几个伪军是吃不上白面条的,熟悉之后爷爷称那个伙夫叫“小太君”,偶尔也会跟他聊上几句,忽然有一天那个日本伙夫压了好多的白面条,爷爷寻思着,可能是增兵了,就随口问了一句“小太君,今天怎么压这么多?”那个伙夫也随口答了一句“增兵地干活,明天进攻大安山地干活”。爷爷听了,心里一惊!压完面条之后,天已经快黑了,晚饭也没顾得上吃,直接去了陈家台村,找第二站的负责人,没成想那个姓马的负责人没在家,可把爷爷急坏了,情况紧急没有多想,连夜就去了北峪村,到了北峪村之后,因为都是单线联系,他不知道第三联络站在哪儿?也不知道姓甚名谁?爷爷想了想,先去远房一个姓侯的亲戚家歇歇脚,找口水喝!然后再直接翻后山,把情报送到八路军驻地!<br>到了亲戚家,远房的亲戚问爷爷,夜里来这儿有什么急事,爷爷只好说明了原由,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姓侯的亲戚家正是那第三站!<br>情报连夜送到了八路军的驻地,第二天进攻大安山的日寇被埋伏在山上的我八路军迎头痛击,扫荡失败,鬼子又撤回到河南村据点不敢再出动。遭到惨败后,日寇思机报复,在附近几个村烧杀抢掠,一天晚上,爷爷住的房门突然被踹开,进来几个日本兵,抓住爷爷,脚上穿的都是大皮靴狠狠地踢了爷爷的腿面骨两下,问晚上不睡觉,穿着衣服要去哪儿,爷爷说刚刚在南屋压完面,他们二话不说,拽起爷爷就往外面拖,爷爷心想这回完了,前些日子西四村一个老乡被鬼子用刺刀挑死在南河滩,我这回是不是要死在北河滩,拖到了南屋门口,爷爷忽然明白了,指着屋里说我刚才在给太君“咕咚的干活”,进屋之后掀开了用白布盖着刚刚压完的两小笸箩面条,鬼子看了看,知道了他们吃的面条都是爷爷压的,转过身来拍了拍爷爷的肩膀说“呦唏~你地良民大大地”,随后扬长而去!爷爷卷起裤腿,看看两腿肿起的两块大大的紫包,心里想多亏有刚刚压完的两小笸箩面条,算是逃过了一劫,捡回了一条命!<br>后来大安山八路军派人来,夜里在陈家台第二联络站召开了一次表彰会,赞扬了爷爷为根据地筹集物资和在这次反扫荡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这次会议上爷爷第一次见到了八路军的干部李文才(解放后李文才调往天津市政府任职)。日寇投降后爷爷留在当地为解放区做了大量的土改和为解放军征粮征兵的工作。<br>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成立了华北慰问团,给爷爷还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工作者颁发毛主席嘉奖令,有一枚铜质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是毛主席头像,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慰问团1949字样”和毛主席手书对联一副,上联:发扬光荣传统,下联:争取更大光荣!<br>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有多少英雄的平西抗战儿女为了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铭记历史!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为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br><br>谨以此文献给平西抗战英雄的先烈和先辈们!<br><br>后序:文中所述是辛庄村庄林老人的亲身经历!老人于1996年去世享年86岁!<br>讲述人:庄学清(庄林之子)<br>撰稿人:庄金玉(庄林之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