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藉老艺术家“牛毛红”刘汉艮逝世

老爷子

<p class="ql-block">盂县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汉艮先生,于2022年7月1日17时30分因病辞世,享年85岁。</p><p class="ql-block">一代名伶老艺术家“牛毛红”刘汉银,与晋剧名家武忠、李玉成、降经元并称“四大须生”,是第一个从古老的盂县走出去成为名家的晋剧名演员。我与他虽是同乡,且还算是拐弯儿亲戚,但对其生平知之甚少。倒是老伴有时给我讲些关于刘汉银少时的逸闻趣事。比如说牛毛小时候就很痴迷学唱戏,开春后,还算殷实的刘家和村里有牲口的户照例都要赶着驴往地里送粪,不过别人送三次,他老是比人家少送一趟。为甚呢?因为他老是跟在驴后面边唱边比划,结果驴已经到了地头,他还在老远处哼哼比划哩……像这样的小故事很多,都是从她二姨那里听来的。因为老伴与她的娘家二姨很熟惯,每次见面,二姨总要啦呱过去的事,免不了会提起二姨夫学唱戏的事,她的二姨夫就是刘汉银的亲哥。据说二姨夫早年很会唱晋剧,比他弟弟刘汉银还唱得好,但二姨夫很器重弟弟,总希望他能成才,可惜在76年去世了,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且说刘汉银的乳名叫牛毛,1937年,出生在盂县南娄乡南小坪村。南小坪村距县城6公里,面有耕地五百多亩,人口四百多人,近二百户,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村民们大多喜欢听山西梆子。小时候,每逢赶集庙会,各村都要请戏班唱戏。他经常跟着家里大人到邻村去看戏,渐渐就喜欢上了山西梆子,并与晋剧结下了终生情缘。由于他十来岁时就对唱山西梆子十分痴迷,而且已经唱得相当不错了,村里人闲来无事时,总要撺掇他唱几段山西梆子才作罢。盂县解放初期,刘汉银在村里的宣传队因晋剧唱得有板有眼,受到大家赞扬。有一年,村里请了一位老师教小孩子们唱戏。他生平第一次参加了现代剧《血泪仇》的演出,之后又在《梅溅雪》《黄鹤楼》等古装戏中饰演了须生的主要角色。由于嗓音洪亮、唱腔清脆,在南娄一带村庄很有一些名气,提起“牛毛红”,无人不知,这个艺名便不胫而走,广为人知。1954年,县里新成立的晋剧团招收学员。在邻居们的再三鼓励下,心里没底的他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去应考,唱的是《辕门射戟》中吕布的唱段,因为他并未报什么希望,回去后就把此事丢开了,不料几天后县里来了正式通知,他被剧团录取了,“牛毛红”满怀喜悦地进入县晋剧团,定为须生行当,不到半年,就出演了《取成都》中的诸葛亮、《大报仇》中的刘备和《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角色。生性勤奋上进的刘汉银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学习唱戏,技艺日臻精进,家乡的群众都爱看“牛毛红”的戏。</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6日,盂县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盂县桃园铁厂至石店炼焦厂之间建成了四公里长的运焦小铁路,同时造出了小火车,开始通车运焦。盂县建成小铁路与小火车的新闻很快传到了党中央,《人民日报》发表了《向英雄的盂县人民致敬》《县的建设力量究竟有多大?》等激情洋溢的文章。随后,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来盂县视察小铁路与小火车。长春电影制片厂以此为背景摄制了故事片《帅旗飘飘》的电影上映。</p><p class="ql-block">这年,晋中地区举办现代戏调演,县晋剧团参演的剧目就是根据盂县人民修建的全国第一条小铁路这一新生事物件,自编自演的小戏《小火车开得快》,刘汉银在戏中饰演团支部书记。这时任省晋剧院院长的丁果仙应邀观摩晋中地区现代戏汇演,被剧情和刘汉银的唱词打动了,她爱惜刘汉银的才气,认为这个小伙子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并把才二十一岁的刘汉银调到了省晋剧院。</p><p class="ql-block">梨园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警语。晋剧从台步、身段、念白到唱腔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刘汉银此前一直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现在有幸得到丁果仙大师的指导,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啊,他怎么能失去这一良机呢?已经二十多岁他决心从零开始,扎扎实实地补课,付出了比其他演员更多的努力。仅为了练腿上的功夫,刘汉银吃饭时都用房梁上的绳子把自己的一条腿吊起来,单腿站着吃。几天下来,两腿又肿又痛,睡觉时连床都上不去。而丁果仙在教刘汉银等人的念白、唱腔以及身段表现等基本功时,也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p><p class="ql-block">1959年后半年,丁果仙为了培养锻炼刘汉银,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安排其随团赴京参加全国戏曲改革调演。在56个人的团队中,刘汉银年龄最小。薄一波和彭真等中央领导都是山西人,很关心晋剧的发展,在交谈中,指出晋剧后继乏人,要注重培养新秀。根据薄一波和彭真等领导的指示精神,次年,山西省晋剧院挑选全省青年拔尖演员成立了青年团,刘汉银就是其中之一。青年团采取"收徒拜师"的形式,以提高演员的水平,增强晋剧的宣传力度,这样,刘汉银正式拜在丁果仙门下,揭开了他艺术生涯新的一页。在排练《算粮》的过程中,为了一句"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丁果仙要一字一句地教,要不厌其烦地示范,并帮助他分析剧中人物情绪,同时边有意启发他的自我创新意识。在《算粮》正式上演时,刘汉银仅凭幕后一声"三姑娘随上……"的叫板,人还未出场,台下已是掌声如雷了。接着,上场后的第一句平板"为只为三姑娘离了西凉",唱得铿锵有力,将薛平贵对王宝钏的无限思念,以及此番前往相府算粮的必胜信心表达得入木三分,再次博得观众热烈的喝彩。就这样,在丁果仙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牛毛红”刘汉银逐渐被省内外的戏迷们所喜爱。</p><p class="ql-block">之后,在北京汇报演出的两个月时间里,青年团曾九进中南海,中央领导每场必看,晋剧《小宴》《杀宫》《算粮》等因此声名远播。而后,青年团又到天津、包头、呼和浩特等地连续演出一个多月。1974年他们在北京演了《龙江颂》,刘汉银饰演阿江伯,王爱爱饰演江水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看后都大加赞扬,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山西晋剧青年团名扬华夏。</p><p class="ql-block">1976年,刘汉银随团回家乡盂县献艺,在人民广场演出晋剧《龙江颂》,仍由他饰演阿江伯,王爱爱饰演江水英。省剧团在县城广场演出,影响很大,消息不胫而走。这晚,上万名群众从四面八方踊来观看演出,不大的广场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起初要求群众就地坐着看戏,秩序很好。快散场时,有人突然起身,周围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跟着站起来,几秒钟内,满场的上万人几乎同时不约而同哗地站了起来。来不及起来的人便慌了,大声喊叫起来,人群立刻骚动起来,乱了套,拥挤成一团。有掉鞋子的,有丢东西的,还有被踩坏身体的。在这次观看演出中,老伴的二姨夫即刘汉银的亲哥为了看弟弟表演,被踩坏了胸脯,医治无效,不久竟去世了。在兄长出殡时,刘汉银十分内疚,哽咽不止,特地请娱乐班师傅伴奏,洒泪在亡兄灵前清唱了晋剧《龙江颂》等十几个段子为兄送行。</p><p class="ql-block">此后,刘汉银的声带不料出现了问题,声音嘶哑、音域变窄。但他没有丧失信心,而是暂别舞台,求医诊治。虽然他的音域变窄了,失去了原来宽广宏亮的特色,但音质却更纯正瓷实了,结合自己的嗓音情况,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种既有个人特色,又不失"丁派"风韵的独特唱腔,从而获得了新生。像这样因声带问题而改变唱腔的其实例子并不鲜见,如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陈砚秋先生就是因声带出现变化后改变唱腔,反而成就了陈派艺术。期间,“牛毛红”常回故乡盂县,不遗余力地帮助有关单位或学校培养了不少晋剧人才,1993年,年逾花甲的老艺术家“牛毛红”刘汉银退休了。此后,“牛毛红”仍然一直活跃在晋剧界,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赴各地讲学献艺,也常回老家盂县登台演出,他还收徒传经授艺,为培养晋剧新人,传承"丁派"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斯人已去,一路走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