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2年1月12日(农历辛卯年腊月十九)凌晨,天空还是黑魆魆的,我亲爱的老父亲在和病魔抗争了四年多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十年了,但愿老父亲在天堂一切都好吧?我知道天堂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视,没有老父亲常看的书籍和报纸,老父亲不会感到寂寞吧?不过,没有关系,我们会采用多种方式给老父亲送去,您想要的喜欢的我们通通都给会您送过去,让老父亲在天堂过好每一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是老父亲离开我们十周年的祭日,编写此文,缅怀我的老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平定县县立高小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北京四中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北京市工业学校的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工校同学们参加开国大典的照片。他们当时就站在天安门前的西侧华表附近。</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北京市工业学校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回忆父亲的一生,是平凡中见伟大。1946年7月,他在山西省平定县上完高小后,就走出小山城,去北京求学。父亲在北京四中经过刻苦努力,于1949年7月顺利地完成了学业。父亲随后考入北京市工业学校化工科学习。10月1日,父亲和同学们参加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市工业学校完成了专业学习,父亲于1952年参加了工作。 </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在硅酸盐玻璃行业中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熟悉玻璃产品标准质量检验和相关生产工艺,能独立进行产品设计、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包括全面质量管理和评比鉴定在内的质量检验工作。作为质量管理人员,父亲铁面无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对事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用户负责,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父亲作为玻璃制品行业质量管理方面国家层面的优秀技术人员、专家,参加了多种玻璃制品部颁标准(当时玻璃行业归轻工部)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为玻璃制造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以上照片是父亲参与制定的部分玻璃制品标准。前两幅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当时国内的标准都没有个人署名,后来的标准则有了主要起草人的署名(划红线者为父亲姓名)。</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北京期间一直节衣缩食、生活俭朴。他当时盖的被子、穿的内衣都有补丁,而且大都是自己亲自缝补的。父亲对自己的收支情况非常有计划,而且有详尽的记载,尽量把省下来的钱用来贴补家用。 以上四幅照片是父亲从1955年至1980年的年度个人收支情况对照(明细)表。</p><p class="ql-block"> 父亲每年仅有一到两次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探亲假期。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父亲的同事们捐助粮油票物,捎回米面油、挂面、糕点等缓解家中饥饿。他还设法筹措一些食品以及生活用品。每次休探亲假,他都是早早把这些物品包装好,常有七、八个大包之多。父亲自己省吃俭用,想尽各种办法把省下的钱贴补家里的短缺,满足家里的需要。他虽然长年和家人相隔两地,但十分关心家里人的情况。当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几乎都是靠书信来完成。翻阅父亲的来信,他关心最多的是奶奶、老舅舅、姥爷、姥娘等诸位长辈,每次来信,都要问安;每次探亲,都要亲自登门看望。他的孝心显而易见。</p> <p class="ql-block"> 虽然分居两地,但父亲特别关心我们子女的成长。也许是长期从事质量检验工作的习惯,他对我们在品行和学业上的要求和教育是严厉的,但对我们的生活关心又是无微不至的。1975年9月17日他给母亲的信的结尾处(见照片)写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快到了,北京月饼、水果供应丰盛,我已有所品尝。咱家里供应可能稍差,希届时给她奶奶和孩子们买点应节食品,注意不要太简单了,特别是孩子们,在节日是会特别高兴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会教育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处理,使我们得以健康成长。我们小时候,家里经常会收到父亲从北京寄回来的包裹。那时,邮递员都会把包裹放在村里的办公室,村干部则用大喇叭广播,叫我母亲去取。父亲寄来的包裹里以书籍为主,其次才是食品。这是父亲当年给我们买回来的部分书箱,有许多都在上世纪“文革”期间失散了。</p> <p class="ql-block"> 我能成为一名教师,就是在父亲的教育鼓励下实现的。我于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劳动了四年。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我考虑到家庭出身不好,放弃大学而只报考了中专。我坚持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复习,一天也没有休息。考试成绩出来后,我进入了全市城区(当时我们村归城区管辖)前十二名。但是,由于没有通过村子里的“政审”,我错过了一次极好的上学机会。第二年全国再次招考,我已经没有了再参加考试的信心。父亲多次写信鼓励我不要灰心,在1978年6月21日给家中的来信中(见照片)写道:14日各报已载招生消息,荣祥(我的乳名)作何打祘呢?我意仍应报考中专,就是学习年限稍短的一种(高中程度,22周岁以内也可)。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这次当较去冬(指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会能更好地兑现,据说这次报考表已无“出身”栏,即或有也是子随父辈,而非……。看来荣祥的劲头已较前下降,来信不提有关学习与报考事。你原来基础尚好,只要鼓起勇气,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希你和石卜咀老舅等商酌,急速鼓起劲头去试一试。有何想法望来信。</p> <p class="ql-block"> 父亲多次来信,不止一次地鼓励我,并给我寄来了复习用的书籍。这是在我考前父亲的一次来信。</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鼓足勇气,坚持不耽误劳动,利用早晚时间进行复习,再一次参加了考试,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村里仍然用“政审”卡我,当时乡政府管文教的张大忠老师出面交涉,我才通过了“政审”,去阳泉师范学校上学。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和鼓励,我今天的状况难以预料。这幅照片是在我准备再一次上学前,父亲给我的来信。</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因为癌症而去世的。2007年11月父亲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到了癌症的晚期,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几乎无药可救了,市级医院已经让我们放弃治疗。后来,他能再奇迹般地坚持了四年多,从医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治疗开始的时候,走对了医院,直接找准了治病的要害之处;还有就是当时正好有了治疗父亲顽症的靶向新药,它虽然价格贵,但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除医学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坚强毅力和积极配合治疗的心态,没有这一基础条件,治疗能发挥多少作用就不好说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与疾病顽强抗争中,他也考虑了自己的身后事。2011年5月,父亲就根据自己病情的发展,亲笔写了遗嘱。就遗体捐献、丧事从简、家事安排,父亲对我们做了仔细的嘱咐。他在遗体捐献方面写道:“一辈子节衣缩食,老而患重病,花去甚多的钱,很是愧疚,特决定故后捐献遗体,作为对国家和家庭的一点回报,也起点移风易俗的作用,使我的良心得到一些慰藉。”父亲还记录了捐献的操作细节,并具体进行了实施。2010年4月,父亲曾与省红十字会赈济部王部长洽谈遗体捐献,还与市红十字会接触,在遗体捐献无法完成时,要求捐献眼角膜。</p><p class="ql-block"> 父亲捐献遗体和器官、眼角膜的意愿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最终都没有进行。但是,父亲能坦然面对疾病,坦然面对死亡,对常人来说确实不易。在严重病魔面前,父亲能认识清醒,并积极配合治疗;在生命倒计时时,能妥善安排身后事,并提出捐献遗体和捐献器官,确实不简单。当时在山西,愿意捐献遗体的不足百人。可见,我亲爱的父亲是多么了不起,父亲是座高山,是棵参天大树,父亲是多么了不起啊!</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的今天,亲爱的父亲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回忆父亲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他和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年代,但他热爱伟大祖国和自己的事业、热爱家庭的信念一直未变。他一生都在追“真”,他为人真挚,交友真诚,做事认真,确实做到了“真”人一生!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遗产,但父亲的德行就是我们最好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亲,十年来,我们一家人在您的福荫惠顾下,宁帖安祥地生活在这个和谐静好的世界。我们的老母亲不仅生活的很健康,而且还是抖音上的“明星”,您放心吧,我们会一直好好照顾老母亲!亲爱的老父亲,愿您在天堂一切都好!请您在天堂为我们祈福吧!</p><p class="ql-block"> 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