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和园的冬天</p> <p class="ql-block"> 皇家园颐和园中最著名的十七孔桥,建于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桥面宽8米,桥高7米,桥长150米,整座桥给人雄伟壮观之感,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段数来都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过去皇帝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建成十七孔,由于桥孔大小不一,桥面像一张弓,又像天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特别壮观。</p> <p class="ql-block"> 一头铜牛,栩栩如生,铸造于乾隆年间(1755年)至今已有266岁,从出生起就卧伏于颐和园廊如亭北,昆明湖东堤,十七孔桥东段的雕花石柱上。</p><p class="ql-block"> 传说大禹治水时,每俊工一处,就铸造一只铜牛沉入水底,牛识水性,可防河道泛滥,水不扬波,河道永固。因此,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命匠人在此铸造了一只铜牛,全身渡金,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昌盛。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寄托了当时人们对远离水灾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上共有狮子五百四十四只,神态各异,桥两边的百石栏杆有128根望柱,望柱上雕刻了姿态精美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戏闹,有的你追我敢,个个惟妙惟肖。桥头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极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冬至前后下午4点左右十七孔桥,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金光穿洞呢?在建造颐和园时,十七孔桥就与南回归线的日落点呈垂直状态,所以冬至前后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落日的余辉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洞的侧壁上,金灿灿的阳光点亮桥洞。远远看去就像桥洞内点满了明灯,”金光穿洞”赋于了美好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自元旦起,北京南湖岛恢复开放,摄影爱好者在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西北角,等着拍金光穿洞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是拍照最佳位置,南湖岛东边,常年人山人海,为了抢个好位置,得提前8个小时,今天下午2点靠近护栏的地方已经架满了相机,延着昆明湖水边,队伍延绵近百米,护栏里里外外站了三四层,真是拍个好图片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不错,过了最佳时期也看到了金光穿洞,福气啊😊</p> <p class="ql-block"> 余晖下半边的天空被金黄的重彩渲染得绚丽无比,金色的湖面闪着粼粼波光,揉碎了暖暖的夕阳,金光穿过漂浮的白云漫撒天际。 </p> <p class="ql-block"> 我估计,当初的设计者可能都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美景。</p> <p class="ql-block"> 形容的很贴切~金光穿洞,前面还有狮犼护佑,于此。四季山水如画,无与伦比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颐和园,昆明湖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冰,西堤旁边的湖面依旧是水波荡漾,鸳鸯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最近北京的天气很好, 落日时分的颐和园,格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 廊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的以南的东堤上,平面是八方形,俗称八方亭,使建于乾隆17年(1752),光绪时重建。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称。</p> <p class="ql-block"> 美人美景,旅游快乐,风景怡人,文物欣赏,趣人趣事,美编存放。老了,回头翻览,回味无穷,自娱自乐,开心美滋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