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瓜与米糖

赵玉兰(俏夕阳)

<p class="ql-block">2022.1.9日晚上十点钟我和摄影朋友自驾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一个小镇子拍摄传统的手工艺:做糖瓜和米糖,回到家已经是早上五点多了。</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窄小热气腾腾的房间里,设备很简陋,只有四位操作人员,属于家族传统式手工小作坊。</p> <p class="ql-block">这位被称为三姐的女士五十多岁左右,和弟弟夫妻俩经营这个小作坊己经几十年了,她们说做这个很辛苦,就是挣个零花钱。</p> <p class="ql-block">拍摄中记录真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她的技术叫拉条,在几个小时工作中手一直在忙着。</p> <p class="ql-block">那熬好了的糖条在她手中游龙般的舞动着。</p> <p class="ql-block">她们工作的时间是白天熬好糖胶,要等到后半夜的两点钟左右开始做糖,三点多钟结束,错过这个时间做出的糖就会口感,颜色都不理想的,为此真的感叹工匠精神之精明。</p> <p class="ql-block">屋内充满了热气,温度很高,不一会儿就满脸汗了,相机镜头前被雾水蒙着,很难拍清楚一张图片,机身也全是雾水,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又想拍好片,又心疼相机呢。</p> <p class="ql-block">看起来什么东西都要经过千锤百炼了呢。</p> <p class="ql-block">弟弟不时地也会替换下三姐</p> <p class="ql-block">一个视频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拉好的糖条被揉成了长条片状</p> <p class="ql-block">在糖片上撒好馅</p> <p class="ql-block">包好撒了馅的糖片</p> <p class="ql-block">夫妻俩人开始把包好馅的糖条拉成长长的糖条,然后三个人快速的把它移动到另一个操作间。</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屋到那个屋中间有个小通道,但也需要跑着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操作间前后都开着窗户,为了尽快的冷却糖条,屋子里很冷。</p> <p class="ql-block">为了在糖条彻底冷却前把它做成想要的粗细成度,三个人就要同心合力的把它弄好。</p> <p class="ql-block">这个自称为他们邻居的女人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了,现在以每天120元的工资做着切割装袋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我边拍摄边和她拉起了家常,她告诉我这糖的主要原料是小米,白天要熬制几个小时才行,因为她们这里产来糖,过年时也会用它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细长的糖条就变成了规则的米糖了。</p> <p class="ql-block">一段视频记录了一个成果</p> <p class="ql-block">今天他们本不做糖瓜的,但在我们的要求下,只做了一点被我们买走的糖瓜。</p> <p class="ql-block">一条糖条在他们的手中快速的被吹空,割裂,然后在一个大圆簸箩中滾动成糖瓜,其技术的娴熟之精练无不为之感叹!</p> <p class="ql-block">糖瓜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p> <p class="ql-block">“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小时候每到腊月就会常念叨的儿歌了。</p> <p class="ql-block">民谣</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儿粘”。到了腊月廿 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p><p class="ql-block">久违的民谣还有多少在今天流行已不得而之,做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也许有的只剩下回忆了,做了不知多少代的糖瓜传承人,说再做三四年也要不做了,那么还会有多少人记得糖瓜,米糖的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拍完小作坊回到家是早上五点多,折腾了一宿的我倒在床上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但小作坊里的人和事仍在眼前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