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虎:属大型猫科动物;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四肢健壮有力;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虎常单独活动。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怀孕期105天左右,每产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约1千克,哺乳期5-6个月,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故在自然条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龄时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寿命一般20-25年。由于人类的猎杀和野外栖息地碎片化,虎成为珍稀濒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当代的虎多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安徽-地区性灭绝、北京-地区性灭绝、重庆-地区性灭绝、福建-可能灭绝、广东-可能灭绝、广西-地区性灭绝、贵州-地区性灭绝、河北-地区性灭绝、黑龙江、河南-地区性灭绝、湖北-地区性灭绝、湖南-可能灭绝、江苏-地区性灭绝、江西-可能灭绝、吉林、辽宁-地区性灭绝、陕西-可能灭绝、山东-地区性灭绝、上海-地区性灭绝、山西-地区性灭绝、四川-地区性灭绝、天津-地区性灭绝、西藏、新疆-地区性灭绝、云南、浙江-可能灭绝)、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地区性灭绝、爪哇-地区性灭绝、苏门答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西马)、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泰国、越南。</p> <p class="ql-block">二、老虎的考古</p><p class="ql-block">1.相比国内数百处考古遗址均出土动物遗存,迄今为止我们发现老虎骨骼的遗址不多,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甘肃、陕西、河南、北京、山东、安徽、重庆、湖北、上海、浙江、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共计36处。这些遗址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少数遗址为夏商周时期、最晚至汉代。</p><p class="ql-block"> 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老虎骨骼基本上都是破碎的,主要有头骨、上颌骨、下颌骨、牙齿、肩胛骨、前肢的肱骨、桡骨、后肢的胫骨及趾骨等,我们把36个遗址出土的老虎骨骼全部收集到一起,还不能拼出一副完整的老虎骨架,尤其是缺少前肢的尺骨、后肢的股骨等重要部位的肢骨,这可能与老虎在当时是一种少见的动物,加之异常凶猛,被古人捕获的实例极少。古人将好不容易捕获的老虎分食殆尽后,还要敲骨吸髓,骨骼绝大部分都破碎严重,因此即便有残留的虎骨碎片,因为特征点不明确,我们已经无法鉴定到种属和部位了。这样就造成了我们现在收集到的老虎骨骼残缺不全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2.在距今4000多年前石峁遗址所属的龙山时代结束后,进入青铜时代,与虎相关的青铜器很有特色。如收藏在日本泉屋博物馆和法国池努奇博物馆的商代的青铜虎卣,造型独特。卣口为圆形,以一头站立的鹿作为盖钮,提梁两端分别装饰有相同的小型虎首,虎卣主体表现的虎为虎耳竖起,虎眼圆睁,虎口大张,虎前爪抱紧一人,那人双手高攀虎肩,面无恐惧表情,双腿半蹲,双足踏于虎足上,虎的后两足和虎尾构成三个支点,支撑整个器体。虎卣通体饰夔龙纹、鱼纹和兽面纹等。因为人头位于虎口内,此卣曾被称之为“虎食人”卣,但是张光直不赞成这个虎卣的图案是虎食人的判断。他认为虎卣大张的虎嘴并没有咀嚼吞食的举动,这是人借助虎的力量沟通天地,具有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3.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属于战国时期。该屏风座以虎为主体,虎四肢匍匐,双目圆睁, 两耳直竖,虎口咬住一只柔弱的小鹿,虎爪抓住小鹿的脖子。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安上屏风恰成曲尺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汉武帝死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茂陵。茂陵边上的陪葬墓中有一座汉武帝时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在墓前置有各种大型圆雕石刻,以表彰其武功。其中有一件伏虎,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虎尾倒卷于背上,四肢蜷曲,虎身上的多条刻纹线条流畅,将石虎坚硬的材质做了巧妙的艺术改变,使石质的老虎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5.我国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如《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如虎之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根据《周礼·夏官》的记载,当时有虎贲氏,是护卫王的专职人员。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属虎贲中郎将统领,守卫皇宫。</p><p class="ql-block">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王若派官员前往军队驻地调动军队,需带上右符,左右符验合,方能调动军队。虎符多做得短小,一掌即可握在手中,不易被人发现。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背上有错金而成的铭文40字。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其意为用兵超过50人时,必须出示君王授予的虎符验证,方可出兵。</p> <p class="ql-block">三、温情默默的猛虎</p><p class="ql-block">与虎相关的成语有不少如:虎口拔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都是把老虎放在一个凶猛、威武的位置,讲勇士奋勇向前,反映出大无畏的气概。当然,虎形青铜器未必每件都彰显虎的勇猛凶残个性。如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虎。耳竖眼鼓,虎足前蹬后弓,做扑攫状。通体饰重环纹。虎口衔一小虎,小虎头向上,眼突出,口大张。大老虎叼着小老虎,着实可爱。看到这个青铜器,不禁使人想起鲁迅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不管是叼在嘴上,还是回眸时看,那种溺爱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四、文字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字十分形象,专门突出大张的虎嘴及锐利的虎爪。从小篆开始,虎字的字形开始显现今日虎字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礼记·檀弓下》的《苛政猛于虎》这篇文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孔子了解到那位妇人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咬死了,那位妇人还不离开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由此告诫弟子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