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踏雪无痕

<p class="ql-block">  “数九那个寒天下大雪,天气那个虽冷心里热,我从那前线转回来,胜利的消息要传开。风吹那个雪花满天飘,咱队伍在前边打的好,勾子军来了整一个团,叫咱们包围的牢又牢,四面八方往里打呀,管叫他插翅难飞有腿难逃”。每当想起母亲,我的心中就会涌出这样的词调,这是母亲做活计时经常哼唱的歌曲,是当年慰问解放军时唱过的。</p> <p class="ql-block">  姥爷是一名老地下党,早在抗战时期就加入了党组织,性格沉稳、沉默少言、做事传统、办事谨慎。姥姥是一名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思想传统、幽默乐观、胸怀宽广、胆大泼辣。母亲从小接受着红色教育,身上流淌着红色基因。在这种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她,耳濡目染,形成了她开朗活泼、正直勇敢、既开明又传统的特定个性。</p><p class="ql-block"> 姥爷除了经营庄稼还会木匠手艺,姥姥精明强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候,按姥姥的说法,家里的钱是一包袱一包袱的。母亲的童幼年,在仓满钱裕、家境优越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晋南地区,是比较早的解放区,母亲接受了良好的新式教育,识文断字、能写会画、能歌善舞,那首“数九寒天下大雪”,就是那时候学唱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源自长辈的交情,说是父母包办毫不为过。据母亲讲,结婚前她和父亲仅仅见过两次面,彼此看着还算顺眼,也就首肯了。父亲当时是什么想法,我不得而知,如今想问他也绝无可能,只是设想,如果自己站在当时父亲的角度会是什么态度。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不同意,爷爷那个倔老头他惹不起,况且当年的母亲是那么的年轻漂亮。</p> <p class="ql-block">  初为人妻的母亲,面对古板严肃的爷爷、一脑子旧思想的奶奶和像大男孩儿一样的父亲,心里一定很忐忑,即使有什么疑问和委屈又能向谁倾诉呢?</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确是个严肃的老头儿,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见他笑过。</p><p class="ql-block"> 对奶奶的记忆,只停留在母亲的平板车上。__母亲拉着平板车、奶奶在车上躺着、我在车上坐着,上坡的时候我就下来帮母亲推车、平路和下坡的时候我再上去坐着。这是奶奶得了癌症,去看医生的情景。为了省去去医院的繁琐,同时也为了省钱,家里托关系找到一位名医,必须每天在人家上班之前赶到医生家里去治疗,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准备,没有丝毫懈怠,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奶奶去世。</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孝敬”,爷爷虽古板严肃但明白事理,奶奶虽思想旧也懂的好歹,母亲的付出赢得了老人的认可。奶奶去世前,拉着父亲的手交待他说:你媳妇是个好人,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待她。</p><p class="ql-block"> 爷爷晚年,最初在太原一个人生活,家人们轮流去伺候,后来实在是不方便,就把老人接到榆次奉养。母亲尽心尽孝、每顿饭的第一碗必须先给老人吃,而且要求我们必须把饭菜端到爷爷面前。临到爷爷去世的前一年,老人全身瘫痪、基本生理不能自理,母亲抓屎挖尿、擦洗身子、喂药喂饭从不嫌弃,直至老人过世。且不说是后公爹,就算是亲生的父母,有几个人能做到呢?</p><p class="ql-block"> 古人曾有二十四孝的传说,依我看,母亲的孝行犹过而无不及。二十四孝的结果,每个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而我的母亲却是什么结局呢?难怪父亲要抱怨老天爷真不公平,连我也要诅咒这个卑鄙的世界了!</p><p class="ql-block"> 姥爷过世前,母亲匆匆赶回老家,衣不解带、精心照顾,陪伴着姥爷走过了最后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姥姥过世时,母亲已离世多年,但她生前早把姥姥的寿衣提前准备得便便当当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用行动阐释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  虽然母亲与父亲之间时常发生争吵,但每逢关键,母亲总是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当父亲面对外来的欺负时、当父亲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当父亲面对个别不怀好意的人的挑唆时,母亲就像一堵厚实的墙挡在父亲的前面,她用正气、宽容、善意甚至是强硬的手段维护着父亲的尊严。可以说,母亲才是父亲的主心骨,才是这个家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很疼爱,甚至有点溺爱,但原则问题绝不含糊,就像她说的那样:惯吃惯喝不惯不懂事。我结婚前,因为油漆门窗的事情曾和父亲有过争执,当时一气之下埋怨父亲:有本事生没本事管。这句话惹得母亲非常生气,两三天躺在床上绝食,父亲挨个把哥哥、姐姐、姐夫叫回来劝说也无济于事,直到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端到母亲跟前,赔礼道歉才算完事。事后,母亲语重心长地教导我说:他可是你的亲生父亲啊,你不能那么说他,爸爸妈妈供你读书,你不能把学问读进狗肚子里!母亲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万分惭愧,它让我警醒,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怎么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呢?它使我顿悟,人最大的善行就是孝敬,使我明白了百事孝为先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确是父亲的坚强后盾,在父亲做小吃生意的那几年,母亲总是半夜两三点就起来做准备工作,直到帮父亲收拾得当、利利索索出发了,她才能休息一会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帮父亲打理生意,她还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时不时有上级交办的任务要完成,同时地里的农活她也不耽误。我们担心她的身体,她总是说没事,身体没问题。我曾劝他,不行把村里的工作推了吧,但她总是舍不下那每年500元的工资,说等我毕业参加了工作就不干了,专心看管她的小孙孙。</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我们的定心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有母亲在,我们就不怕;无论遇到什么烦恼,只要听到母亲的声音,我们就会感到心宽;母亲用坚实的翅膀为我们构筑起安全的堤坝,母亲就是遮风避雨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我是母亲的心头肉,更是她的骄傲。考上重点高中的时候,邻居们很羡慕,说是母亲生了个秀才,母亲自豪地说:俺小子从小就爱念书......!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更是欣喜万分,让我赶紧去向伯伯、姑姑报喜,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每个亲人。读高中那几年,学校食宿条件比较差,冬天教室里还是煤糕炉子取暖,母亲生怕我冻着,专门用新棉花给我做了一条厚厚的棉裤。周末回家,她提前就准备好了我喜欢吃的东西;我早晨要早走,热腾腾的早餐早就摆在桌子上了。连哥哥姐姐们都羡慕得不行,说他们从来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大学假期里,母亲喜欢带上我去地里干点小活儿,有外来的媳妇不认识,问母亲那是不是你家女婿,母亲豪气地回答:这是我二小子,在太原念大学呢。</p> <p class="ql-block">  母亲胆子特别大。哥哥10来岁的时候,生病住院治疗,医院离家四五里地,只有一条小路可走,路两旁篙草丛生阴森黑暗,一到晚上更是怪声啾啾。十几岁的大姐二姐在家里带着我和三姐。父亲母亲既要照看躺在医院的哥哥,又担心家里的四个孩子,没有自行车每天只能步行来回跑,母亲经常晚上独自一个人穿梭两地。母亲说过,鬼怕的是恶人,你不怕它,它就不敢惹你。还说人的肩上有两盏灯,一左一右,晚上如果有什么情况千万不能回头,一回头灯就灭了,人就落胆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语言天赋特别好,学什么像什么,回娘家讲的是洪洞话,在村里讲的是当地话,在家里讲的是河北普通话,还会说太原话。而且口才也好,讲道理,会劝人,事情看得透讲得明,很会做人的思想工作。母亲很正派,不会歪门邪道,她常教育我做事不能只看眼前,“秦琼还有卖马的时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凡事要讲道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要多学本事,“艺多不压身”、“爹有妈有、不如自己的口袋里有”;人活着要有志气,“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居深山有远亲”;为人处世要有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些话最先都是母亲教给我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要强人,凡事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要做好。父亲做小吃生意,后勤工作主要靠母亲,和面、擀皮儿、烫毛、洗下水、剁馅儿、包馄饨等等工序大部分由母亲完成,这些活计相当苦重,但母亲从来没有叫苦叫累,她总是尽最大努力收拾的干干净净,她常说:病从口入,咱干这个要让人吃的放心。在村里当干部,她总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办事以身作则,不搞特殊,没少落埋怨。当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挨骂、受气、让人指责、被人脸上泼水,这些都是母亲曾遭过的罪,谁能理解呢?而我,当初也不知好歹地埋怨过她,这是我的罪过!</p> <p class="ql-block">  母亲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爱好广泛,是个热爱生活的乐天派。她唱歌非常好听,经常边做活儿边哼唱。剪窗花儿,是她的一大爱好,她会自己绘画设计,花鸟鱼虫、人物场景、楼台亭榭、动物风景都能展现,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一到春节,门窗上贴满了窗花,那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她还会设计扎制各种灯笼,样式别致,非常好看,这是过年时的又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她会用高粱杆儿做两个鸟笼,让我养鸟玩儿;夏天来了,她会用茭糜糜做两个蝈蝈笼,抓两个叫蛐蛐放进去,让我聆听蝈蝈的歌唱;秋天,她又会用秸秆缝几个盘盘,既能当锅盖、也能放饺子。 </p><p class="ql-block"> 刺绣,是母亲的一个绝活儿,她会做各种各样的童鞋、童装,能把绣花技术完美地柔合进去。侄女小的时候,穿的就是母亲亲手制作的老虎鞋鞋和花花童装,好看极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会裁缝,我们小时候穿的都是母亲亲手裁剪缝制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扎纸花是母亲的另一个绝技,村里每有老人过世,总要请母亲去给做两个花圈,她用简单的黄白纸就能做出很好的效果来,大方而典雅,不次于商品货。</p><p class="ql-block"> 母亲那时候父母健在、儿女双全,是农村里所说的“全活人儿”,谁家嫁姑娘免不了要请母亲去帮忙开脸,她总是欣然接受,热情前往。</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喜欢种植各种花草,每到春暖的时候,便是花开的季节。院子里的花墙上牵牛花、喇叭花、海娜花、萝卜花、秋菊花、彩叶草、鸡冠草、常青树、石榴树等次第应季而开,这是母亲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母亲爱读书,有点余钱她总是用来买书,受母亲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都有读书的习惯。大书我看不懂,就缠着大人给买小人书,日积月累,居然攒了整整一箱子,这是我的知识宝库。在这个宝库里,我认识了李铁梅、沙奶奶、李玉和,认识了高大全、安庆嫂、刁德一,认识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认识了刘备、曹操、诸葛亮......知道了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知道了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希特勒......这是我童年的乐趣。可惜,后来这些小人书竟然不知所终,现在也想不起来到底去了哪里。母亲读的书很多很杂,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古代的像《三侠五义》、《小五义》、《三言两拍》、四大名著等等,现代的有《红日》、《林海雪原》、《创业》等等,再后来就是定期刊,像《今古传奇》、《故事会》、《健康之友》、《烹饪知识》之类。每到吃饭全家人都要围着小炕桌坐在一起,不能端着碗乱跑,这是家规,饭中饭后讨论的话题之一常常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母亲有时会把书中的情节套用到现实,以古喻今,颇有教授风范。</p> <p class="ql-block">  做家务不是母亲的长项,以前有姐姐们收拾家,家里经常窗明几净,几个姐姐陆续出嫁后,家里就显得比较凌乱,母亲的习惯是集中几天才收拾一次,每天扫了地的垃圾,也不往外倒,堆在门后,很有点不美观。</p>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从不相信命运,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的自我安慰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磨砺,这种观念在逐渐消失。似乎冥冥中确实存在着一只神秘之手,它在暗中悄悄地安排着每个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1989年,从与母亲感情最深的大舅开始,我的大姐、大娘、姥爷相继过世,母亲的精神支柱在一点一点地垮塌,生命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终点。尤其,大姐的突然辞世,对母亲的打击是致命的,她一下子苍老了很多,这种老,不仅是身体,更多的是心理上,短短的时间,她的头发变得雪白,眼睛里再没有往日的风采和神气。姥爷的过世,犹如雪上加霜,压垮了她心中最后一颗稻草。母亲在强撑着,她知道,她的使命还没完成。</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用她最后的心力给我操办了婚事,我结婚后的一段日子,是母亲临终前最后的快乐时光,她看到了李家添丁进口、看到了她的小孙孙的出生。那期间,每到周末,我和妻子、三姐一家都要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头一天就会把炉子生着,把屋里烧的暖暖的。在那段时间,我们教会了母亲打麻将,以扑克牌计输赢,每周都会回去陪母亲打几圈,母亲乐此不彼,脸上又有了久违的微笑。但那只是表面现象,母亲的心理已经非常脆弱。妻子生产时,母亲和二姐在医院陪侍,面对妻子难产的险情,母亲心急如焚,她靠在产房外的墙上、浑身瑟瑟发抖、满脸的惊恐......再没有了往日泰山压顶而神闲气定的大将风范,她快撑不住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有点迷信,她有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好些东西,其中有称骨论命法,她说自己命重五两三钱,是好命,我查了一下,称骨歌曰“此命相貌眉目清,文武双全功名成,一生衣禄皆无缺,可算世上积福人”。是这样的么?</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母子连心。母亲去世的前一天,一早起来我就心神不定,一门心思要回家看看,于是和媳妇分别向单位请了假匆匆赶回家。回到家时,母亲不在,听说是带着老家的侄儿和对象去买结婚的东西了,一直等到天快黑了也没等上,我的几个月的孩子还托人看着,只能返回。第二天清晨五点,窗外,二姐一阵急促的声音叫醒了我,说妈妈心梗发作进了医院。匆忙穿好衣服,坐上车就往医院走。进到医院里,赶到急救室,只见母亲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鼻子里输着氧气、身上连着好几根管子,心电仪屏幕上心电波一闪一闪、发出“滴、滴、滴、滴”的声响,床头边的输液架上挂着输液瓶、瓶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往下落着,哥哥、姐姐、姐夫都围在病床前、满脸的焦虑和不安。这时,母亲说了一句:“要死快死,受这罪干嘛”,我的眼泪唰地一下流了出来......母亲继续昏睡着,突然,她挤挤眼皮睁开眼,看了看大家说:“谁在我背后站着?不要站在我背后。”听到这话,我的心一下子坠了下来,她身背后没有人呀!我赶紧找到附近的电话,打电话给妻子,告诉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带上、领上孩子快点回来。中午时分,媳妇带着孩子赶到了医院,母亲也从急救室转到了病房。临近天黑,大家商议分开班次轮流值守,我和三姐留下,其他人先回去歇歇。大家刚刚离开,母亲睁开眼问我:“xiaoling呢?”我回答:“回老家了”,他又问:“咱家的xiaoling呢?”我答道:“带上孩子回咱家了,天快黑了”(母亲的侄儿和我妻子两个人的名字是一样的读音),母亲点了点头,又闭上了双眼。看见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多了,我让三姐守着,我去联系氧气,事情办妥,刚刚返回病房门口,只见三姐一下子闯出门来,急促地喊:“快,快,妈让叫你”,我一步跨进门去、冲到母亲跟前,只见母亲两手抓着床单、呼吸急促、满脸憋得黑青、出气多、进气少,我大声地喊着:“妈,妈,妈,……”、“三姐,快叫医生”,紧紧按着紧急呼救的按钮不放。只听到母亲喉咙里发出呼呼的响声,没有响了几下,就听“咯喽”一声,只见母亲浑身一松,再也没有了动静。我像傻了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急救医生进来把我拨拉到一边。急救过程持续了大概20分钟,又是电击又是打强心针,我心里清楚,没有希望了,因为母亲告诉过我:人咽气的时候,就是“咯喽”一声,只要一“咯喽”,人就彻底完蛋了。</p><p class="ql-block"> 同病房的两个老太太好心提醒我,赶紧趁热的给你妈擦擦脸、擦擦身上,我和三姐像木头人一样机械地行动着,嘴里嘟哝着不知道什么话。半晌功夫,我才缓过神来,家里人都还不知道呢,我和三姐商量,让她守着我赶紧回去通知家里,她哽咽着嘱咐我路上慢点......在回家的路上,我边哭边大声地叫着自己的名字骂自己:你真没用,你真没用,你眼睁睁地看着就让妈死了,你有什么用?......</p> <p class="ql-block">  母亲就这样走了,五十六,按她的话说,任务完成了。但对这个家来说,天塌了!第二天一大早,我找邻居请人帮忙,见到邻居大娘跪告她时,她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母亲常说,命里有没有谁,不在平常,而是在人死的时候,谁在跟前就是命里有谁。照母亲的说法,我是母亲的宝贝疙瘩,自然是她命里有的。 </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后不久,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一条宽敞的隧道里,我送母亲出远门,我们母子俩边走边聊,我一直把她送到了隧道的远处。</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过早离世,是我心中最大的痛。十七年后,父亲也去世了。当我跪在父亲的灵前,望着川流不息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心里想了很多很多。我想起母亲临终时刻骨铭心的一刻、想起这十七年来的风风雨雨,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她生前教给我的那些道理!这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了母亲,也明白了只有母亲才是真正了解我、理解我的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天塌了;父亲也走了,地陷了;母亲和父亲都走了,天塌地陷了。那一刻,我放声大哭,哭母亲、哭父亲、哭这个家,这个家根没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冬月,儿子大婚。那一天,我和妻子坐在高高的台上,望着喜庆宏大的场面,看着满坑满谷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奉先思孝.....修身齐家.....勤劳务业.....夫正妇顺.....和亲教子.....尊幼有序.....一脉相承.....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心气必正.....行事必端.....人品为先.....诗书传承......</p> <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我亲爱的母亲,您听到了么?我亲爱的母亲,您看见了么?家和人兴、盛世嘉年,这不正是您最希望的么?</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所有的一切,母亲一定听得到、看得见,因为母亲的灵魂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