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记忆深处浓浓的年味》

高山小草

<p class="ql-block">  喝了腊八粥,过了腊八节,农村就正式进入了开始忙年的腊月门,父母年轻时开始忙年的镜头变得越来越清晰。</p> <p class="ql-block">  扫屋除尘 ,我家的忙年要从腊月二十四扫房除尘开始,这一天,我和父母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天井里,父亲烧一大锅热水,把准备粉刷的材料泡开待用,然后用新买的扫帚把家里烟熏火燎的灰尘和蛛网一扫而光,家里连房顶都要喷一遍大白,父母搭手把二铺火炕四周贴好花纸墙围,周边压上黑色剪纸,经过一顿清扫粉刷和装扮,三间正屋顿时亮堂起来。</p> <p class="ql-block">  赶年集 ,腊月二十五,我们乡里年前最后一个大集,父亲骑上大金鹿,拿着早晨列好的购物清单,一路下坡,奔向乡驻地。我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回来,盼望着父亲买回鞭炮、2斤肥猪肉、给我们姊妹们每人买回一身布料,这是全家一年最幸福开心的时刻,因为父亲添置的年货里有一家人全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备年货 ,说起儿时的备年货,就是母亲发二大盆白面,做上十个出门和待客用的大馒头,蒸上二锅卡子,一锅白面和黑面各半的素包子,再用熟地瓜和粘苞米,蒸上一锅香甜的黄年糕;腊月二十九的中午,母亲和父亲再炸满满一大盆二合面的面鱼,这是过年几天,我们家要准备好的全部面食。母亲把大馒头、卡子、炸面鱼和年糕都分别放到大缸里,准备过年待客用。</p> <p class="ql-block">  贴对联, 腊月三十这天,一大早,母亲就熬上一些浆糊,父亲把我们村里书法最好的大爷爷写的大小“福”字、对联和买回来的“过门錢”拿出来,我俩马上带着炊帚疙瘩和扫炕的新笤帚,开始从大门贴起来,贴屋门、贴房门,贴窗楣,就连猪圈、鸡窝和牛棚都要贴上“肥猪满圈”、“鸡鹅成群”和“六畜兴旺”的对联。农村人,把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全家人的美好愿望都表达在一幅幅对联上,贴上对联的家里年味也越来越浓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送光荣灯 这是全村人一年里最有仪式感的时刻,年三十晚上,要给全村的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烈军属家庭,送上一封慰问信和一张“光荣人家”的光荣牌。70年代,全村人的家境都差不多,家家户户简单吃过年三十的晚饭后,大孩子,小青年都聚集到大队屋里,一盏发着暗黄色光晕的汽灯周围已经围着不少的人,民兵连长年复一年的重复着那段激励人斗志的致辞后,锣鼓便敲打起来,一片欢腾喜悦的气象,送“光荣灯”的活动正式开始了,民兵连长和青年书记在队伍的前列,锣鼓队“乒乒、乓乓……”有节奏地击打起来,整个小山村沸腾了。沾了我爷爷和奶奶南下干革命和抗美援朝的光,“光荣人家”的光荣牌也年年钉在我家大门口进门的右手处,一人参军,光荣全家,父亲也在我们送完光荣灯回家后,把慰问信细细读给我们听,让全家人因为爷爷的光荣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年除夕守岁 , 母亲和姐姐吃完三十的晚饭后,就开始准备包正月初一早上吃的有钱饺子,父亲把年年要包在饺子里的48个五分钱钢镚拿出来,用开水煮,用碱水泡,好一顿清洗。母亲包了整整二大盖垫的饺子,放在套间,包完饺子的母亲才算终于忙完了年,她把父亲赶年集买回的硬糖,自己家炒好的花生端上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泡上一大壶茉莉花茶,开始了拉呱守岁,父亲把全家的打算总是说给我们听听,也问问我想考几个100分,全家7口人一起守岁的温馨场面不时从记忆深处涌到眼前。这时,村子里也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座钟的时针也快指向11点了,母亲便催我们去睡觉,初一早晨要早早起来。不到5点,父母便起来开始忙活生火准备下饺子,我们兄弟姊妹5个也开始起来陆续下炕,穿好过年新衣服。大锅里的水刚开,哥哥们便点燃了鞭炮,等鞭炮放完了,饺子也下好了。大年初一吃有钱饺子,有些禁忌,大家不能高声说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破了说“挣了”,如果不小心把碗碟打碎了,都要轻声念叨“碎碎平安”;放的鞭炮要顺利放完,如果中间有段断开了,全家人心里便不言而喻地有点忌讳。谁吃的有钱饺子多,谁就寓意着这一年万事如意,我们全家都希望父亲吃钱多,因为他是全家掌柜的,他吃的钱多了,我们家里新的一年里将会一切都好,不知是母亲捞饺子有学问,还是父亲的运气年年那么好,记忆里的父亲,总是每年吃有钱饺子最多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串门拜年, 这是过年几天里最快乐的事。吃完饺子,我们高声问父母“过年好”,母亲便从身后的炕席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五角新纸币分给我们兄弟姊妹5个,然后我们便一起噶伙去大爷爷、三奶奶这些直系及五服以里的一大家的长辈们挨家拜年,我们小的,也能收到长辈们2毛、1毛的压岁钱,这是每个孩子一年当中最开心的时刻,但这些压岁钱,也就在我们手里热乎三天,便被母亲以保管为由,全部收到了父亲这个掌柜的口袋里,成了全家来年花销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走亲戚 , 这是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俗话说“初一、初二走姑姑,初三、初四走丈母”,我们堂兄弟姊妹10多个,每年初二,都会到老姑们家拜年,二老姑和三老姑是一个村,我们二个老姑家里轮流吃,个个吃得嘴饱肚圆,再把各家做的2个大馒头也全都分给二个老姑,每当送我们走时,老姑们对碰见的邻居总会高声介绍“俺娘家的从侄子、从侄女今天来拜年了。”娘家有人的那种自豪感荡漾在老姑们的笑脸里。初三这天,我们全家都去看望姥爷姥娘,浩浩荡荡一大家子,步行8里路,父亲用大金鹿给姥爷姥娘家捎着馒头、包子和糕,一进门我们兄弟姊妹们就大声问候“姥爷姥娘过年好!”由于父母亲兄弟姊妹少,走完姥娘家,我家的走亲戚串门也算走完了,年也算过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又要过年,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80多岁高龄的父母总是高兴地说,“如今天天好菜好饭,几乎天天都是过年。”幸福感、获得感洋溢在父母亲的笑脸上。现在的小孩子也不像我们那年代的孩子,对年也不再是那么期盼,我也从盼望过年的孩子成长到了知天命年纪中年人,50年的成长,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的农村干净整洁,出门都是水泥路,家家都住上了高房大屋,农村大集上物产丰富,家里也不用多备食材,随时可以买上想吃的新鲜东西,老百姓都感念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已过上了衣食无忧、吃穿不愁和生病养老有保障的好日子,对年的期盼也成了我对儿时浓浓年味的美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