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伟大的母亲辛东光

山,

<p class="ql-block">慈母恩情重,腊八寄深情</p><p class="ql-block">又一个腊八节到来,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十八年了。那是2003年12月30日,腊月初八,我妻子起床告诉我,天亮前做梦母亲过了。母亲生病卧床已经有一年多,病情不见好转,从病房接回家几天了。</p><p class="ql-block">这天我们心神不宁,我去学校上班,妻子守护在母亲身边,中午喂母亲吃了半个蛋糕,下午只见母亲呼吸微弱。到晚上九时许点,母亲渐渐没有了呼吸,母亲终于离开了我们,走完了她80年坎坷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母亲名辛东光,1922年6月出生于上海,大学就读于同德医学院,后因身体原因肄业。1949年来到南昌,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眼科工作。我父亲是药剂师,于1955年支援景德镇,来到市立医院工作(即后来的第一医院),第二年,母亲带着我姐姐和我,举家搬迁到景德镇。</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市立医院,缺少医生,眼科就我母亲一人,连护士也没有。母亲上班就是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她总是先给几个病人诊断完,再给这几人做治疗,然后再看一批。中午门诊部其他科室早关了门,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我经常吃过午饭见母亲还没有回家,就去医院找她,母亲还在给病人做治疗。她说,人家是乡下人,还要赶车回去。</p><p class="ql-block">后来医院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了病房,母亲就更忙了,每天很早就去病房查房,查完房再上门诊,两头跑,她常常顾不上吃早饭。记得我放假期间,母亲来不及吃早饭就上班了。我吃过后,把母亲的早餐热好(也就是稀饭馒头)送到眼科门诊,放在眼科暗室里,轻轻地给母亲打声招呼就离开。但是到中午时分,我去接母亲时,早餐依然未动。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次。</p><p class="ql-block">那时经常有农村乡下人特意来市里找母亲看病,农民们交了住院费就没钱吃饭了,母亲常常拿自己的钱和粮票接济他们。母亲的医术和医德渐渐传遍了附近的几个县,都昌,波阳,婺源,甚至安徽人纷纷前来看病,母亲更忙了,但她从无怨言。</p><p class="ql-block">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每天晚饭后,就看到母亲在看书,总是看到深夜。她床头,经常放着几本厚厚的眼科书。母亲来到景德镇几十年,由于工作忙,仅仅去过南昌进修过一次,其余全靠她自己通过书本来研究疑难杂症,经她治好的眼科病人无数。</p><p class="ql-block">1968年,母亲随大批医务工作者下放农村,来到蛟潭公社卫生院。简陋的医疗条件,没有影响母亲给病人看病。很快,市里的,临近县乡的病人纷纷跑到蛟潭来,卫生院的病房一大半是眼科病人。在蛟潭,母亲还曾挂点南村大队去巡诊。</p><p class="ql-block">1974年,母亲回到市第一医院。不久,医学界开展通过针灸麻醉方法来给病人动手术,母亲为了学习这一新技术,和医院手术室的麻醉师去沈阳学习。由于平时劳累和一路上的颠簸,母亲不幸患中风,半身不遂。在沈阳治疗半年后,母亲回到景德镇。</p><p class="ql-block">母亲因病退休,但她心有不甘。她每天在家锻炼,按摩,稍稍恢复,她就一步一踱,柱着拐杖去上班。医院同事们佩服她的毅力,病人们欢迎她的到来。母亲上班后,不仅看病,而且指导年轻医生,培养接班人。</p><p class="ql-block">母亲每天忙工作,顾不上家务事,但是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成长还是抓得很紧的。从小,只要母亲有空就教我们识字,背乘法口诀,猜谜语等等。后来,数学和猜谜语成了我们在学校的强项。父母亲还教育我们勤俭节约,爱学习热爱劳动,这些好品德好习惯,我们都一直保留到现在。</p><p class="ql-block">母亲病退后再上班,当时医院里只给她补发微薄的工资,但是母亲从不计较,总是高兴的说,这是捡来的钱。母亲不再上班后,经常有病人找上门来要求看病。母亲分文不取,叫他们去门诊挂号后,认真给他们看病,使病人满意而归。</p><p class="ql-block">今天,虽然母亲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母亲任劳任怨,工作兢兢业业,一心为病人的优秀品德,一直激励着我们,伴随我们终身。</p><p class="ql-block">文:钟 山</p><p class="ql-block">2022.1.10.辛丑年腊月初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