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的列车

毕亚平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大学毕业已经整整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1982年1月,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77级学生的毕业季。全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唯一一届春季入学、春季毕业的约27万学生完成学业,于当月相继离校。</span></p><p class="ql-block"> 1月13日,是辽宁财经学院(现在的东北财经大学)77级400余毕业生离校的日子。那一天,一列北去的绿皮火车,载着一群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与去往其他地方的毕业生一道离开大连,离开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母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  回忆那天,我翻出了旧物,从珍藏着的诸多资料中找出夹在大学日记本中的同宿舍同学写于分别列车上的临别赠言。它帮我打开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记忆的闸门,重现</span>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月13日清晨,我们早早便起了床,打点好行装,互相帮衬着(还有几位男生帮忙)将行李搬到学校指定的地方。依稀记得铁路大连站派人来校为离校毕业生现场办理托运手续。多年后知道一个名词叫窗口延伸,那应当是我们第一次享受窗口延伸带来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一切办理妥当,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校,又在大连火车站与前来送行的大连同学及其他也将远行的同学作了别,我便和同宿舍的孙英、李秀芝、李秀英、李枚、李彬一道,登上了由大连开往沈阳的301次列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同窗四年唯一一次集体同车离开,也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次远行。由于心情复杂,列车起动和穿过大连市区时,大家都沉默不语<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直望向窗外</span>。驶出市区才回过神来,开始回忆四年同窗、同舍的一些往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讲起了刚入学时的懵懂和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讲起了“大学的春天”合唱和四年的寒窗苦读</p> <p class="ql-block">  讲起了恩师教诲和难忘的同窗情谊;</p> <p class="ql-block">  回忆“浪花诗会”,还有“暮色朝龄”</p> <p class="ql-block">  谈到假日里我们多么愉快,朋友们一起来到“星海”;</p> <p class="ql-block">  谈起收听英语广播讲座</p> <p class="ql-block">  也谈校园初雪</p> <p class="ql-block">  和奶牛场的羊……</p> <p class="ql-block">  还有我们一起读过的那些古诗词和学校食堂令人难忘的大包子</p> <p class="ql-block">  还谈起了晚会、郊游、宿舍内务整理</p> <p class="ql-block">  以及我们留在校园里的身姿和青春脸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意识到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时,我们拿出了纸和笔,在晃动的列车上写下了即时感受和临别赠言。</p><p class="ql-block"> 由于笔记本都收纳起来托运了,我找出的是一张八开大、用作包装或充当夹层的软纸,让大家把留言写在了上面。</p> <p class="ql-block">  李枚深情写道:</p><p class="ql-block">“碧”同志:</p><p class="ql-block"> 勇敢、坚定、谦虚、热情地走向生活,走进社会的深处。既不被世俗偏见所驾驭,也不自恃由学历而产生的清高。过去的单纯会由成熟所代替;过去的空白会由生活所充实。勤勤恳恳地工作,清清白白的做人,将党和人民给予的毫无保留的献出。成功不止产生在高位上,幸福也不只在金樽酒杯和玉盘珍馐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生永远对得起祖国,无愧于人民。</p><p class="ql-block"> 与你共勉</p><p class="ql-block"> 同窗李枚 于走向生活的301次列车</p><p class="ql-block"> 1982.1.13</p> <p class="ql-block">  写完上面一段话,她感到意犹未尽,随后又拿起笔来补充道:</p><p class="ql-block">“碧”同志:</p><p class="ql-block"> 我预言,好人一定会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到那时我们会“荡起小船儿……”</p><p class="ql-block"> 李枚于摇晃中的车厢 </p><p class="ql-block"> 1982.1.13</p><p class="ql-block"> 那句“荡起小船儿……”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里面的一句歌词。</p> <p class="ql-block">  在距离下车还有一段时间时,秀芝在我拿出的一张活页纸上写下了:</p><p class="ql-block"> 再见——</p><p class="ql-block"> 我的朋友 亚平</p><p class="ql-block"> 李秀芝字</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于北去列车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上面陆游的词是秀芝之前写给我的)</p> <p class="ql-block">  临近其下车的大石桥站,她又提笔在那张大纸上写道:</p><p class="ql-block"> 靠近了,分别的站台</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在那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李秀芝 写于望儿山旁 82 .1.13</p> <p class="ql-block">  那时秀芝家住营口。她是几人中第一个下车的。我至今记得她下车后站在站台上向我们挥手告别并目送我们远去的身影。就像这样👇</p> <p class="ql-block">  列车运行途中播放了对我们来说很应景的歌曲,孙英提笔写下了歌名,并标注了具体时间:</p><p class="ql-block"> “愿大家都成功”</p><p class="ql-block"> ——列车广播员报完歌名之后</p><p class="ql-block"> 1982年元月13日一时半</p><p class="ql-block"> 孙 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好像当时,我也给她写了同样的留言,相信也一直珍藏在她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  秀英是抚顺人,毕业分配选择去了鞍山。她给我留下了:</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今天。</p><p class="ql-block"> 迎接我们的是光辉灿烂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秀英于列车上 1982.1.13</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知我们的今天是否如她所愿那般灿烂?!我的感觉应该都还可以。</p> <p class="ql-block">  李彬的留言有一串数字密码,被我放在了最后:</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亚平</p><p class="ql-block"> 原谅我不善于表达感情,“沉默有时是最大的爱恋”,熟悉这句话吧。</p><p class="ql-block"> 天涯海角,永不相忘,别忘了寄予鸿雁,“记着有人在等待”。</p><p class="ql-block"> 你的沈阳朋友:彬彬</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 一月十三日于分别的列车上</p><p class="ql-block"> 记得这几个数字吗?</p><p class="ql-block"> 320-203-501-304-301</p> <p class="ql-block">  这串数字,我不仅那时知道其含义,现在也还记得清楚。前四个即320、203、501、304,是我们大学期间住过的四间宿舍的房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的301是离校那天所乘列车的车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20 是我们的第一间宿舍,位于前红楼。它</span>是个容纳14人同住的大房间,除我们六人,还有同班的魏永芬(后来一直是我们的舍友)、刘晓红、陈立新、李倩星、贾荣杰以及财政77的杨晓明、王晓东、鲁昕。我们在这间宿舍里度过了初来乍到的第一个学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3 是位于后红楼的第二个宿舍。我们在那里度过了大学的第二~第五学期。那间宿舍共住九人。这是那时的“全家福”,摄于1979年夏季军训期间。</p> <p class="ql-block">  501是当时新教学楼后面的新宿舍,八人一间,明亮又能看到大海。我们在宿舍读书、用餐、整理内务等许多照片均摄于那里。我们在那儿住了一年(第六、第七学期)。</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在那里一同学习的情景。照片由我在大工读书的表弟拍摄(上面的许多照片均出自他手)。虽是摆拍,但也很像那么回事。除图中7人,同舍还有晓红,那时她家中有事常常不在。</p> <p class="ql-block">  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的调整安排,我们不太情愿地又搬回了后红楼,入住304房间,在那里度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学校时就知道相同人物,于不同时间,在同一场景复拍照片,差口气的是复拍时没把原片拿在手里,人物错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当时和过后都不曾想到的是:下了那趟载着我们走向社会的列车,我们六人再也没有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空中。还没有迎来毕业十周年的第一次同学聚会,秀芝和李枚就去了国外。</p> <p class="ql-block">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分别都见过面,有的相互之间来往密切;有的工作上还有短暂的交集;甚至还有的追到了国外去见面和一起游玩……</p> <p class="ql-block">  这是80年代,孙英和李枚同在辽宁省人民银行工作时参加青年活动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是90年代,我和李彬同在沈阳从事证券工作时难得的交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枚多次回国我们在沈阳相见的场面(还有很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李彬与秀芝在上海共聚的镜头(彼时我俩都在上海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李彬去旧金山看望李枚</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李彬与秀芝在奥地利湖区</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我和秀芝在维也纳</p> <p class="ql-block">  同年同月,秀芝陪同我游览匈牙利和捷克等</p> <p class="ql-block"> 我和孙英,除了全部参加了毕业后班级10次20人以上的聚会(含两次送别)和与四名已故同学的现场告别外,还在沈阳、丹东、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次又一次地见面相会。</p><p class="ql-block"> 写到此,想起了老艾同学说过的话:一听说同学聚会,你们就是在加拿大,也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毕业后秀英参加同学聚会的活动较少,没有找到合适的照片。2011年为制作纪念毕业30年的短片,我曾去鞍山看望过她,但只取回了她和家人的合影,我俩居然没有一起拍张照,是为憾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相信我们同宿舍乃至全班同学间会有更多的你来我往;均已退休了的国内外同学,都来参加毕业四十年的庆祝活动、圆我们同时出现在一个时空的梦也是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如今,只好群相会,云相聚。</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真心祈祷和祝愿人类能够早日战胜新冠疫情,让人们可以随意走动,正常生活;也让我们能够早日实现在现实世界里相会相拥!</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共同温馨回忆毕业后几次重要时间节点喜相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在毕业40周年之际</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