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刚进了腊月,展眼就到了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啊!看看看,时光流转的你怎么也追不上她的脚步呢。</b></p><p class="ql-block"><b> 沂南文友发我几张很有意思的老照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40年前。</b></p><p class="ql-block"><b> 图片都跟“吃”有关系,也难怪啊,那年月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吃”。一个中心,为了填饱肚子;一个基本点,为了填饱肚子;所有的努力,为了填饱肚子。</b></p><p class="ql-block"><b>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说的。</b></p> <p class="ql-block"><b> 就从1977年开始吧。这年,我们刚上初中,没有见过电灯,没有看过拖拉机,冬天,传开了国家允许高考的消息。于是,我们各自打造好了墨水瓶“洋油灯”,上起了晚自习。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大队找的“民办教师”,可是有几个是真正的“益都一中”毕业的“老三届”啊,“益都一中”那可是响当当的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比“山大”还早10年呢。这几个老师,都有真本事。</b></p><p class="ql-block"><b> 这年,队里没收了各个家庭的自留地,天天就等着队里分那点儿可怜的粮食。我们还小,只有端着簸箕去生产队借粮的份了。后来才知道,大人都怕丢人。</b></p><p class="ql-block"><b> 粮食少,只得“计留”着吃。煎饼,吃得很少;饽饽,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咸汤泡点粗食儿,能填饱肚子算好。</b></p> <p class="ql-block"><b> 1978年,煎饼还不是“经常物”,能吃个“净粮食”煎饼,那得在学大寨工地上拼命干活的大人才能有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这一年,也是到了最最最穷困潦倒的一年。南边闵家庄,北边蒋家庄子,要饭的成群结队行走在漫无边际的田野中。我们上七年级了,准备考高中。也是第一年不再实施“推荐”而上学,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知道好歹,要是再推荐着,洗不着你们上高中!”</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肯定知道啊!只能死活的背书做题,“洋油灯”每天都把鼻子熏得彤黑,怎么也洗不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1979年,我们终于考上了高中。全班32个同学除去一两个生病或特殊情况的,全都进了高中。更让人羡慕的是,还有6个同学陆陆续续的被“中专”录取了!轰动的岂止是益都县?整个山东省都被震惊了!要知道,那年头一个中专生,比今天的北大清华可是毫不逊色。</b></p><p class="ql-block"><b> 上几年,去北京清华园,看门的警察蜀黍不让进,须得若干个证明证件介绍信。正在打着“搅搅”,我说了一句,“我要是有北京户口着,你们十个清华也早进来了!”嚯!也不知是介绍人面子大,还是证件齐全了,还是被我的大口哈着给唬住了,人家还放了行呢!呵呵😃😃😃</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真的是用一个成语说——破天荒!——我们的老师也随着我们一起,考进了“曲师大”。一下子真的“炸了营”!要知道,在那全公社考不住五六个孩子的年代,不炸了营等啥?!</b></p><p class="ql-block"><b> 以全益都县第一名的“超一流”成绩,为我们村的后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大会小会,公社县里,到处请我们作报告啊……</b></p><p class="ql-block"><b> 虽然,家里来个最重要的客人,比方说“舅舅”“姥爷”之类的,才能虚让一番——你再吃了这个煎饼!</b></p> <p class="ql-block"><b> 一上高中,家里更困难了。十四五六岁,正是“阔落孩子饿杀狼”的时候啊!你想想吧。</b></p><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的很大多数同学都不上学了。为啥?上不起啊!学校里要求吃食堂,得使“饭票”,饭票得拿“粮票”换,粮票得拿粮食去公社粮管所兑换。一个“粮食”拿得你死死的了吧?不退学又能咋滴!</b></p><p class="ql-block"><b> 1981年,家中条件好点的,小孩儿或老人过生日才能吃一顿“白面馒头”。也不能说“顿”,只能算“个”或是“块”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就是给老人吃的东西,天底下哪个老人舍得自己吃“独食”?都是在家中的“整劳力”们一霎看不着的时候,偷偷的给了小孙子们吃了——可怜天下父母心❤️</b></p> <p class="ql-block"><b> 1984年,刚刚参加工作,吃没得吃,喝没得喝。娘拿着我刚发到手的37块钱的工资,一脸的愁相。买?没处买,缺?啥都缺。天哪!还不把娘愁杀!</b></p><p class="ql-block"><b> 那时虽然确实穷,但还是要过年的。年还过得很热烈呢!这不,老早就开始蒸年糕了吗😭不用家里大人做个啥,都得在自家那间露着天的厨房里完成啊。</b></p><p class="ql-block"><b> 小孩儿又馋,只好听话的坐在旁边。最盼望最盼望的是过年必须得“熏炸”上供上坟的东西啊!那下来的油炸沫沫儿啊,一想起来,就香死了个人。</b></p> <p class="ql-block"><b> 1984年,粮食亩产量就达到5——6百斤了,粮食一旦多点了,家家户户就猛摊煎饼,并且是“净粮食”煎饼。</b></p><p class="ql-block"><b> 哪里有老人看孩子?都是大孩儿哄小孩儿罢了。大一岁也是姐姐哥哥,第一要义,必须完成看孩子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可是天天晚上上碾,压粮食糁子,第二天早上起来先推煎饼。没有一天歇着,也多亏了那时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可看,更甭说上网打游戏聊天,还待想做个美篇了。</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出个门,走个亲戚,最光亮的礼物就是提着罐头箱子了。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果一旦加工成了罐头,就成了“仙物儿”!</b></p><p class="ql-block"><b> 提着几个光腚子罐头就能“闪”得别人的眼,不用说成箱子的罐头了。</b></p><p class="ql-block"><b> 这还是1984年的事呢!我家闺女1989年的时候,也就刚刚学着走路,才会牙牙学语。一旦走到小卖部前,她总是拽着我衣服说“我要吃大的糖糖,吃大的糖糖!”我肯定故作不知啊,“哪里有大的糖啊?家里有小块糖啊!”我量起她不知道“罐头”这个名字的。</b></p><p class="ql-block"><b> 闺女好聪明的,不知她打哪里就知道了“大的糖糖”叫“罐头”呢!</b></p><p class="ql-block"><b> 至今,一旦想起来,我就觉得老欠着闺女的啊!😭😭😭一直到今天,我家还是做几个罐头,等闺女回来吃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986年,条件就更好了。村里终于由“联产计酬”而转成“包产到户”,村里也有很多家庭,自发的联户接通了照明电。最大的好处是是允许做买卖了,庄户地里人,没大本事,就做个小买卖——卖豆腐。</b></p> <p class="ql-block"><b> 1987年,条件是突飞猛进的好起来了。白面馒头啨着吃!再也不会“论个”、“论块”给老人孩子们了。</b></p> <p class="ql-block"><b> 粥尚温也!时光老人比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还要快呢!展眼间,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哪儿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2022.01.10日也.岁次辛丑腊八】</b></p><p class="ql-block"><b> 天阴又霾又雨雪</b></p><p class="ql-block"><b> 【于抱月斋灯下.心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