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玩不够,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吃不够。回忆我的童年趣事,几乎都与“吃”有关,与“吃”有关的这些趣事,又几乎都与“偷”有关。</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乡镇政府叫人民公社,行政村叫大队,一个大队分好几个生产队,农民都叫社员;收入很低都归集体所有,由生产队按人头平均分配给社员,物质少得可怜,分到社员手里就更少得可怜了,以分食用油为例,有一年我们三队每人每年一两油;社员真的是什么都缺,什么都能看在眼里,什么都想往家里“顺”点,虽说偷是最丢人的事,想到家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孩子,脸面就只能靠后了;先是刁钻一点的社员“偷”,随后是老实的社员也见样学样,捸住机会也“偷”;村干部偷吗?不知道,反正他们家里的孩子能吃饱能穿暖,老婆有时还有在外显摆的资本!</p><p class="ql-block">我老妈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我记忆深刻。我妈娘家邻村的村口有一个庙底子,就是说庙已毁掉,只剩下些残垣断壁、砖头瓦块。在这个庙底子上住着一个疯子叫马娃,以讨饭为生,会用瓦片打卦,不知道他打的卦准不准,只知道他口才特别好,出口就是顺口溜,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那里的人只要是说谁的嘴巴顺溜,说的话有天没日头,就会说“看你和马娃一样”。我妈说马娃当时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是“贼偷贼贼撵贼,遍地都是贼”。我觉得这个疯子马娃简直就是个伟大的预言家,他疯疯癫癫挂在嘴边的顺口溜说的不就是当时的现实吗?</p><p class="ql-block">闲话少叙,回到正题。为了防止社员“偷”,护秋员这个岗位就应运而生。每到秋天庄稼成熟的时候,各生产队的护秋员就上岗了。护秋员,一般都是由本生产队脾气坏一点的、铁面无私的或者脑子有点问题的老年男子担任,年轻男子是生产队的主要劳力,不能大材小用。记得二队的护秋员外号叫做“杵子头”,就是远近有名的脾气坏、一杵子一个窝的直杠人;农场也是我们村的一个生产队,他们的护秋员叫世仁,属于四肢发达,脑子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特别要说的是我们三队的护秋员,他叫小二,二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是一个北京小伙子,说着一口好听的北京话。听大人说他的父母都在北京,家里有三个男孩,因为70年代北京比较乱,就把小二、小三寄养到农村的姑姑家。小二这个看秋员当时的具体任务是看护我们队的苜蓿草和柿子。</p><p class="ql-block">铺垫到这,主角应该要出场了。欲知主角是谁,且看《童年趣事(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