龢與和的區別

劉三餘

<p class="ql-block">網上資料說:和是形聲字,有兩種寫法「龢」與「和」,現代簡化字,將兩種寫法合二為一,只保留了「和」的字形。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兩個字的字義本來就有所不同?惠風和暢、琴瑟和鳴……應該是「和」還是「龢」?</p><p class="ql-block">龢:在《史墻盤》、《益公鐘》、《虢弔鐘》、《邾公釛(hé)鐘》、《中義鐘》等23種青銅器銘文中出現過。</p><p class="ql-block">《史墻盤》:「曰古文王初,盩龢於政……」。盩(zhōu、chóu)念周,地名,在西安邊上,古時叫盩厔,現在叫周至,是文王起家的地方。龢是音樂的調子,現在的字寫作「和」,是合拍,諧和之意。盩龢於政就是在周地政通人和。</p><p class="ql-block">《邾公釛(hé)鐘》:「陸終之孫,邾公釛作厥龢鐘。……」厥:文言代詞,相當於「其」,作文言助詞時,相當於「之」。「邾公釛作厥龢鐘」意思是:邾公釛製作了這套有不同音色的編鐘。</p><p class="ql-block">從字源上看,「龢」甲骨文(圖一)(圖二)(侖,即「龠」(yuè),吹奏排笛)+(圖三)(禾,蘆葦管,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蘆管製成的排笛。金文(圖四)將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圖二)寫成「龠」(圖五),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圖三)寫成(圖六)。本義是:吹奏用蘆管或竹管製作的排笛,使不同聲調形成諧調共振。《說文》:「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呂氏春秋》:正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p><p class="ql-block">綜上可以看出:「龢」,是一種樂器,是與音樂有關聯的。</p><p class="ql-block">我們在來看看「和」字:</p><p class="ql-block"> 「和」字在青銅器銘文中出現的不多。目前只見於《史孔盉》、《陳(貝+方)簋》《(上次下蟲)cì壺》。可惜,網上沒有相關的銘文,更沒有釋文。</p><p class="ql-block">經查字典,「和」是個多音字:hè、Hé、huó、hú、huo。「和」是「咊」的異體字;「訸」也是「和」的異體字。</p><p class="ql-block">異體字「訸」(圖七)用「言」(圖八)(說話)代替「口」(圖九)(說話),進一步強調「言論觀點不同,而總體思想協調一致」的含義。</p><p class="ql-block">禾,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蘆管。本義是: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協調,合拍。即雖然言論、觀點不同,但主調合拍,宗旨一致,引申為和諧、和合、唱和之義。</p><p class="ql-block">《說文》曰:「和,相應也。從口禾聲。」</p><p class="ql-block">我們從《蘭亭序》中也可以看出一二:「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意思是: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在此,「和」是「相安,諧調,平靜」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們可以肯定:《蘭亭序》中的「永和」(年號)、「惠風和暢」之「和」是對的,有些老師將「和」寫成「龢」是不嚴謹的;而「琴瑟和鳴」之「和」應爲「龢」。</p><p class="ql-block">可見,以前我寫的「惠風和暢」在用字上是不嚴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