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斯卡上空观赏“天书”

草原羊驼

<p class="ql-block">  (先图片后文字)</p><p class="ql-block"> 秘鲁,古印加文明的发祥地;马丘比丘、的的喀喀湖……吸引了多少旅者好奇的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乘飞机经过秘鲁南部的纳斯卡向下俯瞰,广袤的荒原上分布着众多巨大的图案,它们长度从数十米到十几公里不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古今十大迷案之一”、“地球上最大的天书”的纳斯卡地画(Nazca Lines)。</p><p class="ql-block"> 观赏“天书”,似乎是上天的“神灵”才享有的特权;而如今,凡夫俗子们如有兴趣,积攒些小钱,再承受点劳顿之苦也就能如愿了。</p> <p class="ql-block">  千山万水,一路风尘。子夜时分,我们来到了距北京16672公里的秘鲁首都利马。</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六点,夜色尚未褪尽,一行人即驱车沿着泛美公路一路向南,前往500公里之外的伊卡省纳斯卡地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泛美公路纵贯整个美洲大陆,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全长近48000公里;其中在秘鲁境内沿太平洋东岸逶迤22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车出利马城后,人烟逐渐减少;车窗外不时闪过一些绿树,点缀在黄褐色的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公路的右侧是东太平洋。</p><p class="ql-block"> 海天一色,烟波浩渺,海岸边座落着一些富人的海景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更多的是贫民的住房,层层叠叠,如积木一般;周边几乎没有绿树。</p> <p class="ql-block">  车程过半,在皮斯科(Pisco)附近休息片刻。</p><p class="ql-block"> 路边有省中心医院(上图左),牌子上写着“二十四小时开放”的字样;其规模也就相当于我国内地的乡镇卫生院。</p><p class="ql-block"> 近旁一座建筑有些奇葩(上图右)。圆顶黄墙,从外观上看像清真寺;仔细一看,屋顶上还露出几个十字架,在蓝天的衬托下十分醒目。也许这里远离喧嚣,一切不那么严苛了?</p><p class="ql-block"> 从小摊上买了一些桔子(上图下)。别看它果皮青绿,但十分甘甜;可能是此地土壤极其干旱所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皮斯科,荒漠地貌一片苍凉。</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了地球上的“旱极”!这里在过去的十年里总降水量不到二十毫米~年平均不足两毫米!人迹罕至,寸草不生,是不宜人居的“生命禁区”。</p> <p class="ql-block">  汽车在单调的景物中行驶。</p><p class="ql-block"> 旅伴们连日颠簸、早起晚睡,加上时差的影响,个个疲惫不堪,纷纷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翻过了一座数百米高的沙石山,峡谷中的一片绿洲使我眼前一亮。我使劲眨了眨眼睛,该不是海市蜃楼吧!看看GPS,已到“帕尔帕(Palpa)”,离纳斯卡仅有七、八十公里了。</p> <p class="ql-block">  已经看到“纳斯卡”区域的标志了!</p> <p class="ql-block">  “Nazca Line”离我们越来越近了。</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到达了纳斯卡鎮。</p><p class="ql-block"> 小飞机场上停放着各种型号的观光飞机,这些飞机都是靠螺旋桨驱动,载客4~12人不等。</p><p class="ql-block"> 虽然距离进早餐时间已经过去七个小时,大家早已饥肠辘辘,可导游小米还是让参观完再吃饭</p> <p class="ql-block">  机场简易但温馨。</p><p class="ql-block"> 候机室、票务服务、安检设施一样不少。墙上挂着颇具特色的图画,一股浓烈的印第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九人,需一人与外人合坐另一架飞机,我主动前往。</p><p class="ql-block"> 轻型飞机,重量平衡十分重要。登机前每人要称体重,再进行座位分配。</p><p class="ql-block"> 别看飞行观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上飞机前要查验护照、过安检门,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的(上图上是写有乘客姓名的机票)。</p> <p class="ql-block">  我乘坐的这架飞机有两位飞行员、五位游客。我被安排在飞行员身后的第一排右边的座位上,位置最佳。</p><p class="ql-block"> 身边这位“老外”,想必体重和我不相上下(上图右下)。</p><p class="ql-block"> 女机长坐在驾驶舱的右侧(上图左上),她和蔼可亲,用英文仔细交代乘客系好安全带,并逐一检查了耳机效果、嘱咐观光时的要点。</p> <p class="ql-block">  飞机起飞了。纳斯卡鎮映入了眼帘(上图右),民居多为简陋低矮的土屋,可见百姓还十分贫穷。</p><p class="ql-block"> 地面上,灰褐色的原野莽莽苍苍,伸向远方的天际。</p> <p class="ql-block">  由于气流的缘故,再加上重量轻,飞机在空中剧烈地颠簸。</p><p class="ql-block"> 飞行员素质良好,耳机里清晰地传来机长平静的声音,提醒乘客注意地面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到了重要的地画图案上空,为了让乘客能更好地观赏和拍照,飞行员把飞机一侧的机翼向下、舷窗对着地面侧飞;</p><p class="ql-block"> 为使两边座位的人都能看见相同的地画,飞机又转了回来,把另一侧的舷窗同样对着地面。</p><p class="ql-block"> 如此反复。</p> <p class="ql-block">   机舱内惊叫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我在手忙脚乱拍摄的空隙,瞄了一眼后座,乘客们基本都紧闭着双眼。</p><p class="ql-block"> 飞行持续了三十分钟左右。过后我在照相机里只发现四张稍微能看出地画模样的照片(三幅动物的,一幅线条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只鲸鱼(上图靠右中,请仔细看),地画实长63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双巨手(上图),地画实长45米。</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只卷尾猴(上图),地画实长110米。</p> <p class="ql-block">  这是长方形(上图),疑是“外星人”飞行器的跑道,地画实长5公里以上。</p> <p class="ql-block">  在飞机上我拍到的其它照片(上三图),不知道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这个成绩还是优秀的!大多数人可能是一无所获。</p> <p class="ql-block">  在纳斯卡近500平方公里的荒原上,迄今一共发现了近百个动植物图案和上千个几何图案。</p><p class="ql-block"> 其中动物图案主要有:蜘蛛、蜂鸟、狗、卷尾猴、神鹰、鲸鱼、苍鹭、蜥蜴、太空人、兀鹫等;苍鹭最令人叹为观止,它长达300米、占地上万平米;</p><p class="ql-block"> 几何图案主要有: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平行线、交叉线、锯齿线及各种奇异的线条,最长的线条长达十几公里;</p><p class="ql-block"> 植物的图案有:藻类、花、树木等。</p> <p class="ql-block">  历时三十分钟的观赏“天书”结束了。我特意和女机长合影,以感谢她精湛的飞行技术和热情的服务; </p><p class="ql-block"> 她显然是西班牙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午餐很丰盛,有牛肉和鱼。但同行的九人中,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人把饭吃完;其余的人面色苍白,只能坐在一旁发愣。</p><p class="ql-block"> 大家这才明白,为什么在飞行观光后才安排吃午饭。</p><p class="ql-block"> 倒是秘鲁的司机兴高采烈,因为他除了能饱餐一顿,连晚饭都有了。</p> <p class="ql-block">  在空中看到的地画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地面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大地上没有人们想像中的漫漫细沙,只有一望无际的黄褐色和近乎黑色的大小石头;它们是千百万年间火山爆发时形成的熔岩和灰尘,在阳光、空气和海风的侵蚀下风化演变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地画的图案,是制作者清除了地表上的石头后,露出下面黄白色的粘土层而形成的沟槽;</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荒原上,只能见到大大小小的沟槽伸向远方。至于图案中画的是什么,真的只有“天”知道!</p> <p class="ql-block">  纳斯卡地画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才被文明社会发现。</p><p class="ql-block"> 1939年,美国纽约长岛大学考古学教授保罗.科索(Paul Kosok,上图)乘飞机在纳斯卡上空考察古代引水系统时,意外发现了地面上巨型的奇异地画,他惊叹:“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消息披露后,各国科学家对纳斯卡趋之若鹜,纷纷前来探究。</p><p class="ql-block"> 但四十年前,纳斯卡地画仅在科学界内引起关注,一般人对此毫无所知;直到1980年代后,它才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由于纳斯卡地区古印第安人所使用的克丘亚语只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所以,纳斯卡地画被厚厚的历史尘埃所遮盖 。</p><p class="ql-block"> 人们无数次地追问:为什么要制作这些地画?是谁制作了它们?什么时间制作的?怎么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问题:制作这些地画是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科学家们殚心竭虑,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归纳起来,主流的观点有四个:水源图腾说、祭祀活动说、天文历法说和外星人说。</p><p class="ql-block"> 其它的还有古运动场说、藏宝说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p> <p class="ql-block">  科学界比较认可的是“水源图腾说”。</p><p class="ql-block"> 多数科学家认为:古纳斯卡地区不同的家族之间,为了争夺无比珍贵的水源而长期互相杀戮;后来所有的人都精疲力尽,厌恶血腥争斗,同意用协商谈判来解决分配水源问题。地画中的动物图案代表的是不同家族的图腾,用以界定其家族使用水源的范围;线条则是代表指向水源的线路。</p> <p class="ql-block">  持“祭祀活动说”者认为,地画中的线条是古印加的道路标志,这些道路是凭吊死者所行进的路线;放射形图案的指向是雨水流向河谷的地方,也是古人祭祀天神、祈求雨水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持“天文历法”说的学者认为:地画上那些直线和螺旋形线,是代表宇宙中星球运动的轨迹,而动物的图形是代表某些星座。最典型的是46米长的蜘蛛图案(上图),它与现代天文学家眼中猎户星座的形状相似;还有,某些线条极其准确地指向黄道上的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点。</p> <p class="ql-block">  由于纳斯卡地画只能在离地面几百米的空中才能看清整体轮廓,那么,对于没有任何手段到达这个高度的地球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能欣赏到这些地画的,除了外星人还有谁?另外,地面上那些巨大的线条,说是古时太空人飞行器的着陆场也靠谱。</p><p class="ql-block"> 因此,“外星人说”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我题目中的“欣赏天书”也不过分。</p> <p class="ql-block">  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到(上图),纳斯卡地画的不少图案,穿越平原、山丘、河谷,横亘在辽阔的原野上。</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地画?</p><p class="ql-block"> 没有文字记载,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 1983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转机!一位意大利考古学家在地画上作业时不慎滑倒,在坍塌的“线条”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p><p class="ql-block"> 陶器上的彩绘装饰多达13种颜色,题材主要是来自古纳斯卡人的神话如神鹰、蜂鸟等;</p><p class="ql-block"> 这只“虎鲸形彩陶瓶”(上图左)上鲸的形象,和地画中鲸的形象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人们还从地画沟槽的近旁出土了一些木桩(上图右),认为是地画施工时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经碳14测定,上述陶罐和木桩的年代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后500年之间;也就是说,纳斯卡地画是在距今2500年至1500年间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相当于我国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问题:是谁制作了纳斯卡地画?</p><p class="ql-block"> 目前存在着两种猜想:一是由古纳斯卡人制作的;二是由外星人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前者的观点认为,地球上的人是最可信的制作者;再加上近年从纳斯卡地区出土的和地画同时代的帕拉卡斯(Paracas)人的头骨(上图左),其脑容量几乎是现代人的两倍,说明此地曾经存在比今人更加智慧的古文明,他们有能力制作出像纳斯卡地画这样的巨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持“外星人制作”观点的人则向前者提出许多诘问:</p><p class="ql-block"> 比如,地画中图案动辄几百米甚至十几公里长,造型多变复杂,只有具备了高超的设计、计算和测量能力才能施工;除了“外星人”在高空运作,两千多年前还能有什么人能胜任?</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地画中的动物图案,有许多是古纳斯卡地区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只是出现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遥远的亚马逊雨林;甚至有的动物形象迄今在地球上从未出现过(包括化石),古纳斯卡人根据什么来制作他们?</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太空人”图案(上图右),与现代人想像的简直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问题:怎么制作纳斯卡地画?</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只能设想古纳斯卡人制作地画时的施工情景。</p><p class="ql-block"> 人们事先设计好图纸,根据图纸制作了模型,再把模型分成许多部分,最后按比例挖掘沟槽,把各部分放大复制于地表上。</p><p class="ql-block"> 沟槽深二三十厘米,宽从几十厘米到几米,长度从几十米到十几公里不等。</p><p class="ql-block"> 完成每一幅图案,都要移除数以吨计乃至成百上千吨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  两千年过去了,纳斯卡地画为什么没有因大自然的侵蚀而消失呢?</p><p class="ql-block"> 纳斯卡是地球最干旱的地区,几乎没有人类和动植物的踪迹,这也许就是使得地画予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这里是膏腴之壤、民熙物阜,这一切早已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在纳斯卡鎮的一隅,座落着秘鲁政府为纪念德国女天文学家玛利亚.雷奇(Maria Reiche,1905~1998)在她故居的遗址上修建的小纪念馆(上图右下)。</p><p class="ql-block"> 她为研究纳斯卡地画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破败陈旧的故居前,望着十几米开外荒凉的原野,我不禁感慨万千;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位出生于德国富庶家庭的女学者,远离现代文明,在美好的年华来到这不毛之地(上图左上是她与地画的发现者保罗.科索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34年,玛利亚.雷奇来秘鲁研究印第安文化;1948年她定居秘鲁,全身心地探索纳斯卡地画的秘密;1977年出版了她的专著《秘鲁的纳斯卡~潘帕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她以天文学家的眼光注意到,地画中的线条和太阳运行密切相关;她提出,有些线条代表着一些行星运动的轨迹,螺旋线代表某些星系,动植物是另外一些星系的象征……整个地画是古代的宇宙星图。</p><p class="ql-block"> 她是“天文历法说”的坚定支持者!(上图是她一些的研究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98年,玛利亚.雷奇以95岁的高龄辞世。秘鲁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并专门发行了邮票纪念她(上图左上);我们乘坐的观光小飞机的机票正面还印有她的头像(上图右)。</p><p class="ql-block"> 有幸的是,在她去世的前四年(1994年),联合国批准纳斯卡地画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即将离开纳斯卡鎮了!想到今生自己几无可能再来此地,我不由地久久凝望着神秘的荒原,眼前似浮现出玛利亚.雷奇那孤独的身影:她五十年如一日,走遍了纳斯卡的每一个角落,在荒无人烟原野上不懈地研究、探索和保护地画,每日清扫地画上的砂石……(左下图)</p> <p class="ql-block">  秘鲁政府为保护纳斯卡地画做出了许多努力,规定参观者不能以各种方式自行前往。</p><p class="ql-block"> 同时,为了让不宜乘坐小飞机的游客也能部分地一睹地画的真容,在纳斯卡鎮以北20公里处专门修了一座瞭望塔(上图右)。</p><p class="ql-block"> 秘鲁国家的标记上,用卷尾猴尾巴的图案作为主题(上图左)。</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汽车在纳斯卡前往皮斯科的公路上疾驰,白昼的荒凉隐没在了黑暗中;头顶上,遥远的星团闪烁着神秘的光芒。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导游小米,用略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充满深情地朗诵《圣经》上的一段话:“所有的怨恨,都要以爱为结尾,才会圆满”。此时,我的耳畔似乎又响起印第安排箫悠远的《老鹰之歌》,犹如天籁之音,久久地回荡在南美宁静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我去秘鲁纳斯卡地画游览是在2016年5月10日,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半的时间,此文是追记。</p><p class="ql-block"> 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回顾性的记录下这些,也算是填补了些许缺憾。</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未解之谜太多了!除了纳斯卡地画,还有复活节岛(上图上左)、埃及金字塔(上图上右)、巨石阵(上图中左)、百慕大(上图中右);还包括层出不穷的各种病毒、天外来客……</p><p class="ql-block"> 地球和人类将何去何从?宇宙之舟将驶向何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中部分图片下载于百度中的摄影者,特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