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麻峪恭王墓石牌坊)</p><p class="ql-block">“鬼子六”是清代著名人物恭亲王奕沂的昵称。他可是晚清重要人物,如果恭亲王接了道光的班,文治武功肯定比咸丰强百倍,也不会出现祸国䄃民的慈禧政权,中国近代史肯定要改写。但历史没有虚拟语气(lf)一说,历史不接受“如果”。</p><p class="ql-block">“鬼子六”亦沂大墓、石牌坊及神道就座落在北京城中轴线向北的延伸到昌平元宝山脚。现在恭亲王墓和神道已不复存在,一百多年来多次遭盗墓贼光顾及日本侵华期间的掠夺性破坏,大墓地宫成为附近村民的垃圾场。现在翠华山向南是大片的旷野农田,孤独耸立着一座三间四柱汉白玉石牌坊。原来神道上有两个把门的巨大石头狮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十三陵水库时不知被搬迁到何处。高兴的是石牌坊顶部还有四只精美的小石狮子活灵活现,前些年也险些被不良商贩折除运走,偷窃现场被附近村民发现及时报警而失而复得。牌坊正中刻有“履祥锡祜”四个大字,两侧一组石刻对联:“兰砌常绕和顺气”“芝楣永护吉祥云”。据说恭王被慈禧贬职隐居在京西戒台寺闭门思过,看上了旁边的西峰寺以为自己百年身后的墓地,但其逝后清廷指定的是现在位于昌平元宝山前麻峪村附近的这片墓地,这也是龙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回想,恭亲王地位何等显赫,恭王府地又何等奢华。看如今,冬日西风萧瑟,墓地野草飘零。唯有石头永存…</p> <p class="ql-block">二(沙河巩华城)</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巩华城是在热闹繁华的沙河镇之东面,在杂乱无章的居民住宅区中,隐藏着一处断壁残墙的古代城堡。巩华城应是明永乐年间建城,距皇宫紫金城一天的脚程。几百年来,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帝王在京北的行宫,可想而知,当年这里是多么辉煌。</p><p class="ql-block">巩华城现在并未开放,只能绕城墙走了一周,从外面看城墙高大,感觉有气势。但周围环境不敢恭维,说是都市里的贫民窟不为过,到处都是被拆迁过及准备拆迁的痕迹。听蹓弯的当地人讲,这里的拆迁过程都十年多了,现在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对于游人来说,何时能进到巩华城里参观才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三(朝宗桥)</p><p class="ql-block">长度130米的朝宗桥是横跨北沙河(温榆河)的一座7孔石桥,两公里之外还有一座横跨南沙河的桥叫安济桥。朝宗桥建于明代正统12(1447)年,此桥是明朝皇帝大臣出京或北巡或祭祖的必经之路。京北朝宗桥也是拱卫京师的三大名桥之一,另外两座分别是京西卢沟桥和京东永通桥(八里桥)。</p> <p class="ql-block">四(南口南城门)</p><p class="ql-block">京畿重地南口镇的名胜古迹,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南城墙及南城门了。冷兵器时代,南口镇拱卫京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保护京城的最后一道关口,外敌军队若从漠北方向攻克南口镇后,将进入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华北大平原,占领中国首都将如囊中取物。</p><p class="ql-block">南口南城墙是长城的一部分,又称虎皮城墙,现保存有300多米长。城门保存的较完整,有照壁,有券门。值得一提的是对城门保护启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拱门南北两侧分别架有三个针样传感器,我猜想如果古城门局部稍有任何移动就会致使位置传感器报警。这样精细的古长城保护装置,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希望这样实在的实用的文物保护越来越多,修旧如旧,不搞花架子。</p> <p class="ql-block">五(白羊城)</p><p class="ql-block">昌平西部五峰山下的白羊城保存下来的古迹较多,比较集中的是清朝历代庆王爺家族墓地。第一代庆王爺为乾隆帝十七子永璘郡王,后被其兄嘉庆帝晋级为亲王。</p><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是第三代庆王亦劻,他本是郡王级別(按大清祖制,凡亲王子辈若无特殊贡献都要降一级为郡王),但因亦劻深受慈禧重用而被破格晋升为亲王,而且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p><p class="ql-block">说亦劻有名,其实是有臭名,他在主持晚清朝政期间,除了无数次卖国求荣外,更是一位贪污受贿的高手。据说当年庆亲王家中财宝堆积如山,富可敌国。在贪腐方面亦劻堪比清中期巨贪和坤,而且有过之无不及。贪官虽贪但对主子更忠诚,更好使用,历代统治者都不会真正拒绝贪官。看来善用贪官也是一门高超的统治学问和手段。</p> <p class="ql-block">六(勅建庆善寺)</p><p class="ql-block">这个寺很不好找,隐藏在天通苑北面的半截塔村中。这个村子很大很大,进村就像到了迷宫,前后左右穿行至少要步行五公里,村内街道狭窄杂乱无章,到处都是运行的或停放的机动车人力车自行车和摩托车。保守估计这村至少居住有五、六万人,大多是外地务工人员租住的流动人口,土生土长的老住户很少,所以在村里能碰到明白人也很不易。</p><p class="ql-block">万幸的是,我们问到的是一位热心的原住民大嫂,她说不知道有什么“勅建庆善寺”,好像村西北方向有一个新修的“小庙”。我们如获至宝,按她指引步行约襾公里,到了一处清真寺附近,看到有座不大的新建仿古院落。其实即使到了庆善寺跟前,不留意你也可能走过错过,因为此庙规模不大,并且被周围建筑工地和居民杂院所遮挡。</p><p class="ql-block">通过虚掩的庙门,你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另有一番天地。特别是庙内后殿内墙上的多幅条屏式壁画比较独特,但由于殿内光线昏暗,看得不清楚。引人注目的是殿外门房的另两幅条屏式壁画,内容好像是描绘古代八仙的神话故事。儿子说,他们徒步穿越群里有能人日前考证过,这些壁画是大清同治年间作品,但作者不祥。我想不管这庙过去是不是奉旨勅建,现在“庆善寺”的大面是修复了,但这几组珍贵的壁画更应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半截塔)</p><p class="ql-block">半截塔村南的半截塔好找,远近闻名。据考,此塔为辽代中期所建,是八角形锥状青砖塔。</p><p class="ql-block">现存下来有一塔基及塔座残垣,辽塔风藐己无从考证,不知道此塔有多少高度或有多少层阶。从村西北勅建庆善寺殿内建筑物上得知,半截塔这一名称至少在清同治年间既存在于世。</p><p class="ql-block">一座矗立在帝都平原上辽塔是何时成为现在的半截状态?多大的外力作用才能使几十吨的塔座变形侧立?这些都是未知数。我估计只有地震或战争才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及破坏力。</p><p class="ql-block">塔座侧立状态的半截塔,夕阳下显得格外肃穆庄重。这半截塔就像饱经苍桑的历史老人,用他残缺的肢体,向你诉说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照半截塔就像只卧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日七游在昌平</p><p class="ql-block"> (照片2022年元月2日)</p> <p class="ql-block"> 访古探幽大夫松</p><p class="ql-block"> (文字2022年元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