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冬天(一)

与山共舞

<p class="ql-block">  拟题目的时候,纠结了有一阵子,故乡还是家乡,一时不知如何定夺。只好求助网络。关于家乡和故乡的区别众说纷纭,在众多的答案中,寻找着自己最认同的一个:“故乡”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不住在那里了;“家乡”则指现在可能仍住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对照一下自己:离开家已经多年,父母尚在的时候,每年总要长途跋涉、仆仆风尘赶回去嘘寒问暖。后来,父母先后辞世,所谓的家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回去后,面对的只有两抔黄土,不知落脚何处。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于我,已经渐行渐远,只剩下回忆罢了。因此,唤作故乡,更为准确。</p>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经历是供以后回忆用的。独处的时候,闭上眼,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能够穿越时空,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走上一遭,给你以情感上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故乡在豫西南,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一贫如洗,困顿不堪。尽管如此,但生活的欢声笑语仍然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春播、夏种、秋收,每一个季节,乡亲们都很辛苦。独有冬天,是淸闲的。所以,故乡的人们称冬天叫懒冬。下雪的日子,如若大雪封门,一天到晚,都要猫在房中,再勤快的人也要闷出懒病来的。没了太阳,主妇们没了做早饭的参照物,一下子乱了方寸,半晌了,还没爬出被窝呢。迟就迟了吧,反正又不干活儿,起那么早也没用,白受冻,还不如躺在被窝里暖和呢。睡到自然醒,伸伸懒腰,打打哈欠,慢条斯理地梳洗打扮,生火做饭,等吃罢早饭,几乎到了小晌午了。当然还不忘自我调侃一把:咱们吃的这是早饭还是午饭?</p> <p class="ql-block">  孩子上学的人家就不一样了。天再冷,雪再大,母亲都要定点做饭,迟了,孩子是要哭闹的。孩子读书辛苦,母亲必须要做坚强的后盾,当然,为了子女,做父母的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  一夜的大雪,给大地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推开家门,看着依然洋洋洒洒的雪花,父亲们会自言自语一句:瑞雪兆丰年呀。不是他们有多高深的学问,或是诗兴大发。事实上,他们也只知道这么一句比较文雅点的。通俗一点的就是: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于是抡起铁锨,开始铲雪,蓄积了多日的力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别提多开心了。沙沙的铲雪声在冬日静寂的早晨分外响亮。左邻右舍的男人们都纷纷加入到这铲雪的队伍中,过不了多久,一条条小路在雪地里不断向前延伸,很快,家家相连,户户相通,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家有小孩的父亲为逗他们开心,饶有兴趣地堆起了雪人。他们堆的雪人,需要仔细看才能认出。如果用审美的标准来对待,毫无美感可言。但不要忘了,他们堆的不是雪人,是情趣,是开心,是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