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毕兆祺编文</p> <font color="#ed2308">定南县方屋排围屋</font>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4日,由老同学怀光悉心安排,吃过早饭,我们一行7人,分坐两辆小车,从定南县城出发,驱车前往历市镇车步村方屋排,去参观、探访定南名人方其道先生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其道何人,诸位看官也许陌生,但说起与之密切相关的刘和珍君,熟悉的人当会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和珍是“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之一。1926年3月18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与北京学生及其他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要求北洋军阀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的撤除天津大沽口国防工事等无理要求,会后举行游行请愿。当请愿队伍行进至执政府门前广场时,没料想执政府卫队、军警竟向游行队伍开枪,走在队伍前列的刘和珍首当其冲,身中数弹,不幸遇难,年仅22岁。同时遇难的还有同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杨德群及其他民众共47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发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 “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怒不可遏,悲愤地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盛赞刘和珍等热血青年的爱国举动,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凶残。此文已成为高中语文课本的精讲精读篇目,不少段落还要求学生背诵。因而说起刘和珍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其道即刘和珍的未婚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其道先生的故居方屋排围屋,离定南县城不远,半小时车程左右。</p> <font color="#ed2308">方屋排围屋围墙大门</font> 嗬,到了。走进围墙大门,一座气势恢宏、古朴沧桑的围屋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方屋排围屋! <font color="#ed2308">气势恢宏的方屋排虎形围屋</font> 方屋排围屋于清代乾隆(1735—1795)年间,由信丰县迁入的方氏家族营建,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围屋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坐西北朝东南,背靠虎形山脉,面朝天际轮廓秀美的笔架山,门前小溪环绕,清澈见底。建筑造型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也塑造成虎头形状,因此得名“虎形围”。 <font color="#ed2308">虎头形围屋正大门</font>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围屋前曾有一对联,联曰“虎踞龙盘,面对秀美山川;形神兼备,方显英雄本色。”今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虎形围自建成以来,方氏家族在此劳作生息,繁衍人丁1000余人。由于它不同的构筑形态及深厚的客家文化,在定南众多的围屋当中,虎形围风格突出,独树一帜。</p> <font color="#ed2308"> 虎形围大门前留个影</font> 我们一行七人,循着虎形围庭阶与院径浏览了一圈。 <font color="#ed2308">围屋院内天井楼阁</font> <p class="ql-block"> 偌大的围院,除我们几个造访者之外,空无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院落之中,四下望去,但见楼阁生草,台榭凝尘。庭阶寂寂,阒然无声; 偶有小鸟,飞来觅食。欲坠窗棂缄默,破旧门扉无言,惟有那墙根年代久远的石臼,庭阶下废弃的古井,似在述说它们见证过的虎形围昔日的兴盛与喧闹。此时此景,让人不禁唏嘘,心头涌起莫名的惆怅与悲凉,感慨世事之难料,造化之无常。</p> <font color="#ed2308">围屋院内墙根石臼</font> <font color="#ed2308">院内庭阶下废弃的古井</font> <p class="ql-block"> 因为方其道以及另一位同样生于斯长于斯的方学元烈士(定南县第一位中共党员)的事迹在定南县很有名,虎形围今已辟为定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恐怕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抑或宣传还没有到位,虎形围至今仍然像一位藏于深闺的美女,还不大为外人所知,未能出名,专程来此参观探访的人不多,感觉人气不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方其道是刘和珍的未婚夫,含有方其道因刘和珍而名之意。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方其道在民国史上本来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p> <font color="#ed2308">青年时期的方其道</font> 方其道1893年出生于定南县车步乡方屋排,小名罗安。四岁起即由祖父方吉澍教读“四书”和唐诗。稍长,至省城南昌,就读于江西陆军小学,学名方兴,与熊式辉(后为国民党陆军上将)同学。毕业后升入湖北武昌陆军中学,改名方其道(字致之),与白崇禧(后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同班同学。未待毕业,因偷看进步报纸又参加闹学潮被开除。返赣后,进入江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政科学习。后据定南县籍同学喻乾安回忆,方其道在法政学校时,“夙兴夜寐,勤奋耕读,各期考试,均列前茅。所有奇文伟绩,一直传为美谈。”<br><br><div> 1917年,毕业后的方其道在南昌担任进步报纸《大江报》的记者,常用笔名“瘦痴”发表文章。</div> <p class="ql-block"> 1921年任《中庸报》经理,其间,方其道住在南昌毛家园47号刘家,结识了正在南昌江西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刘和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和珍号素予,祖籍安徽合肥,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父亲曾供职江西,在刘和珍七、八岁时即病逝。刘和珍与母亲、弟弟仅靠微薄的房租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和珍勤奋好学,常常向方其道请教,也为他办的报纸提供一些材料。方其道租住在刘和珍家,与刘和珍天天见面,由相识、相知,渐渐互生爱恋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1年10月,方其道联合刘和珍等30多人在南昌发起组织“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也是在这年,方其道和刘和珍正式订婚。 </p> <font color="#ed2308">方其道、刘和珍合影</font> 订婚后10日,方其道因所写文章激怒江西军阀当局,被军阀当局缉捕甚急,他不敢到刘和珍就读的学校告辞,仅在她家留一字条就走了。1922年冬返南昌相见,刘和珍对他说: “你就在南昌找个工作吧,我们可以朝夕相处。”然而,方其道在南昌只待了5 天。当刘和珍得知当局又要逮捕他时,立即请人送信叫他去上海躲避,不必向她告辞。 <br><br> 刘和珍从南昌女师毕业时,想去北京考大学,但没有钱。这时方其道在闽南军中, 方其道为了资助刘和珍读书,尽量节俭,半年积蓄到80元,然后从驻地步行90里到漳州,把80元汇到南昌给刘和珍。刘和珍拿了这80元到北京考大学,考入李大钊、鲁迅、蔡元培曾在那里执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刘和珍考入北师大后,方其道每月定期给她寄生活费。 <font color="#ed2308">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大门旧址</font> <p class="ql-block"> 此后直到1925年,方其道到北京任江西几家报纸的驻京记者,才得以与刘和珍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同在北京,但方其道要忙于记者工作,刘和珍此时已是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也要忙于领导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和反对女师大封建势力的斗争,这对未婚夫妻实际上也是聚少离多,很难有机会在一起亲热厮磨。</p> <font color="#ed2308">“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font> <p class="ql-block"> 后来,就发生了“三一八”惨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其道好悔恨啊,本来那天他是和刘和珍一起去天安门游行请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17日晚,刘和珍打电话要他第二天同去开国民大会请愿。第二天,因为有些事耽搁了一会,方其道稍迟才赶到天安门。到执政府门前,远远地看见刘和珍站在执政府门口东边最前面。当时方其道觉得今后相见的时间有的是,再加上人太多不方便,就没有挤过去与刘和珍在一起。岂料这遥遥一眼,竟是永诀! </p> 听到军警向游行队伍攒射的枪声后,方其道遍寻刘和珍不见,连忙赶到女师大,见女师大的同学们还站在校门口等待刘和珍回校。这时方其道感觉大事不好,匆匆返回执政府门前,正赶上死难家属辨认遗体,方其道一眼就认出哪是刘和珍。此时据资料记载为3月18日晚10时40分左右。 <font color="#ed2308">“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font> <p class="ql-block"> 眼见心爱之人仆倒在血泊冰冷的地上,阴阳两隔,方其道多次要向刘和珍遗体扑过去,又屡屡被军警呵斥并拉扯住。可念方其道七尺男儿无以为救,只能呼天抢地,放声大哭,以此来倾诉心中的哀恸、悲愤与无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和珍牺牲之后,亲眼目睹了那一悲壮场景的方其道,饭茶不思,痛不欲生,因为他永远失去了一位患难与共的同道,失去了至爱的人。在追悼“三一八”死难烈士大会上,他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一副悼念刘和珍的挽联:“生未同衾,死难同穴,劳燕惜分飞,六载订婚成一梦;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疆场共有约,白宫溅血泣黄泉。”挽联情真意切,凄怆哀绝,读后令人同情伤感。</p> <font color="#ed2308">今北京鲁迅中学校内的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font> <p class="ql-block"> 因刘和珍的牺牲心灵受到重创的方其道,为了实现刘和珍的遗愿,他决定再次弃笔从戎。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后,他参加了北伐,在刘峙任师长、叶剑英任副师长的北伐军第二师任政治部主任。次年,北伐军转战山东济南。这年,方其道结识了浙江大学英语系教师朱洁华,后与之成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方其道一直跟随刘峙,历任河南省民报社社长,河南省党部委员,战地服务团团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重庆卫戍司令部少将军法处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方其道因一政治犯的判决问题与刘峙意见不合,彼此互不相让乃至拍桌反目,最后方其道愤而辞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和珍牺牲后,方其道一直奉养刘和珍的母亲和弟弟刘和理,并供刘和理考上武汉大学化学系直至毕业。方其道、朱洁华的子女也一直称刘和珍的母亲为外婆,称刘和珍的弟弟刘和理为舅舅。两家人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其道辞职离开重庆后,回赣州定居,从事园艺,种植果树,也爱好收藏。朱洁华则在赣州私立幼幼中学(今赣州四中前身)和江西省立赣县中学(今赣州一中前身)任教英语。抗战后期,南昌形势危急,方其道、朱洁华又将刘和珍的母亲、弟弟接来赣州家中。1945年日军进犯赣州,刘和珍的母亲、弟弟又随方其道、朱洁华一家回老家定南避难。因人多,生活拮据,有时甚至要靠方其道变卖自己喜爱的收藏品度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结束后,方其道还一度被聘为赣南第一所私立中学夏府中学董事会董事(董事会成员还有教育部前副部长陈任中,著名作家、老电影《芦笙恋歌》《边寨烽火》编剧、中学课文《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之父彭复苏等一干大咖),参与学校管理。方其道后又被选为江西省参议员,还在南昌翘才中学任教。但未及省议会召开,方其道便于1946年春季逝世,享年53岁。</p> <font color="#ed2308">赣县私立夏府中学董事会名单(部分)</font> 2010年前后,江西定南县文化宣传部门曾利用地方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形式,组织创作并排练演出了现代赣南采茶戏《刘和珍和方其道》,获得成功。 <font color="#ed2308">老同学一行定南火车站南站合影</font> <font color="#ed2308">老同学一行定南火车站南站合影</font> <p class="ql-block"> 归家数日,回忆参观方其道故居之情景,心仍戚戚焉。因填词《柳梢青》一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柳梢青</b> 访方其道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市①名乡。方家故院,古朴沧桑。冬尽寒轻,山前屋后,桕赤枫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人慕向②寻庄。庭阶驻,心旌③被霜。绿草生楼,纤尘凝榭,悲惋谁当?(词林正韵 · 阳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① 历市:指定南历市镇。</p><p class="ql-block"> ② 慕向:思慕向往。《汉书 · 公孙弘传赞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p><p class="ql-block"> ③ 心旌:心情,心意。王安石:《次韵酬宋中散》之一:“风流今见佳公子,投老心旌一片降。”</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材料取自方其道五女方梅女士《刘和珍与方其道的爱情故事》及黄定平、周红兵《方其道——著名女英烈刘和珍的情深义重未婚夫》两文,特此致谢。方其道、刘和珍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