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中国古代教育“严”字当头。古人云“严师出高徒”《礼记.学记》也讲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严然后民知敬学,《三字经》中:教不严,师之惰。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无不推崇着对孩子的从严教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一直信奉着这种信念,那就是“严师出高徒”。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要求严格,这对于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养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直以来我在充当着“严师”的角色。但那一次让我深切感受到严中还要有爱。</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平时我对孩子的严厉表现在课堂常规上,对作业更是从严要求,我认为做好作业是孩子的职责,对不交作业的孩子,我首先要查明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是因为马虎忘了写,还是因为懒惰不愿意写,或是因为不会写不出来。我的严格表现在提醒马虎不认真的同学,督促懒惰的孩子,帮助不会的孩子。虽然严厉批评,罚写,补写都是负责任的做法,但却都不是最好的做法。其实,大部分孩子不写作业都是因为贪玩,懒惰,或其他特殊情况像这样的学生一定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前年,我带的那个班级有个孩子扈家豪,开学第一天排座位,老师让背着书包按高低个站队,他个子低却站在最后,我一问为啥?他一脸不屑说:“反正我以前都是自己在后面坐,也没人愿意和我同桌”看样子这孩子在班里是孤立的。我没能如他所愿,让他坐在第一排,没想到,上课时,他虽不说话,但不记笔记,家庭作业更是不写,严厉批评,一点效果都没有,同学说 :“陈老师,你不用管他,他以前从不写作业。还天天迟到,每次考试都是倒数第一,他爸爸也从来不管他,已经放弃他了。”我清楚这样的学生以前经常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遭同学嫌弃,已经有点自暴自弃了,故意表现出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其实我知道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是关爱。于是我又一次把他找来,他以为等待他的又是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一脸的冷漠与不屑,低着头站在那里。我一改常态问他:“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你妈妈了?”他一直低着的头,抬起来诧异的看着我,意思是这才开学没几天,老师怎么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其实我刚接班已了解到他爸妈离婚几年了,他一直跟着爸爸和奶奶,平时爸爸工作忙很少管他,奶奶也管不了他,更缺少母亲的关爱。所以当他说“我已经好长时间了没见妈妈了,”时,他的泪就“哗”的一下流出来了,因为不写作业平时多么严厉批评他从来不掉一滴眼泪,我这句“多长时间没见到妈妈”可能触动了他心底深处压抑了很久情感此时一下子爆发了。可见孩子是真的想妈妈了。于是我拿出纸巾擦拭着他脸上的泪水,抚摸着他的头轻轻地问:“你想见妈妈吗?”他点点头,我又问:“你见到妈妈想和她说什么,难道想让她知道你在学校经常迟到,不写作业,不好好学习吗?”他低头不语,我乘机告诉他说:“今天开始作业尽你最大努力去完成,主动交给老师,每天不迟到,你能做到,老师就满足你的愿望。”他眼睛一亮:“真的吗?”“那要看你这周表现了。”就在这样的共同约定下,师生间的距离渐渐拉近,学生也在悄然变化,上课时也总能感受到他专注的眼神,作业也能及时上交了,虽然他和其他孩子作业有差距,但一定不能像要求其他学生那样要求他,要让他感觉到他的每一点进步,并在班级及时表扬,让他在同学面前找到一点自信,让他在老师的细微关注中感受到温暖。虽然他有时也会反复,但对待这样的学生就像体弱的树苗,需要老师不断地去提醒,给予他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呵护、更多的关爱,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去唤醒孩子的上进心,从而促使他的更大进步。后来这个孩子在各个方面真的进步很大,第一次单元考试念到他考了85分时,同学惊讶声也让他露出久违的不好意思的笑。他的进步由此也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孩子。孩子们也都养成了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b></p> <p class="ql-block"> <b>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面对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可塑性强、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严”不是高高在上,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不应该一成不变的。老师应最大限度的走近学生,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间。 </b>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