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与新青年书店

金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陈海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在静安寺今愚园路口,4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开办了一家新青年书店。书店由4人合股,但大家都没有钱,我的父亲陈君实(梦海)去当了一些衣服、挂表等,大家东拼西凑先交了房子押金,做了几个书架,书店就这样开张了。书店虽看似不起眼,但因经销的多为进步书刊,在5年多岁月里传播了进步文化思想,团结了很多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店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包探常来搜查所谓的禁书,有些书刊被查抄,但书店同仁们顶着风浪、继续坚持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多后,八一三淞沪会战拉开序幕,前线将士奋勇作战,爱国民众也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援前线。新青年书店同仁们也参加了当时的“文救”、“职救”,及红十字会的救护工作。他们还在静安寺附近办了张壁报,宣传抗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君实在书店接触到不少苏联书籍,为苏联的建设成就折服,他一面经营书店,一面刻苦学习俄语,为此后从事俄文翻译打下了基础。新青年书店还出版了几本由陈冰夷、陈君实合作编写,介绍苏联的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新青年书店随即遭日军查封。至此,书店使命结束。</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左二,左三依次为陈君实,陈冰夷,林淡秋。左五为吴墨兰。后排:姜椿芳,倪海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初,书店开办不久,有位读者常来翻阅、选购书刊,他就是后来引导陈冰夷和陈君实走上革命道路的地下党文化总支书记姜椿芳。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我党通过姜椿芳与塔斯社商定由“苏商”出面创办中文《时代》周刊。办刊物需编译人员,姜椿芳想到了新青年书店的“二陈”。于是,姜先到书店找了陈冰夷,又通过他找来了陈君实。《时代周刊》创办时,编辑部人员除苏联同志外,仅有主编姜椿芳、编译二陈、封面设计池宁4人。我父亲主要是跑印刷厂、拼板、校样,偶尔也帮着译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是沦陷区唯一公开出版、反映我党观点的中文刊物。当时日伪势力横行,环境异常险恶。《时代》周刊大量报道苏德战争情况,及时传播反法西斯阵营的正义声音,鼓舞了正在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