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年首遛记实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6日,虽然已进小寒节气,但天气晴好,风和日丽。785班遛达团集结于天安门城楼前,进行开年首遛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空祥云构成2022冬奥会会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宜轩东侧的“绘月”石</p> <p class="ql-block">  绘月石为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由乾隆御笔题名,右上有两个半圆型的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称“绘月石”。石形若灵芝“绘月”,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p><p class="ql-block"> 原属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四宜书院后石刻。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1914年移置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南侧和水榭北侧。</p> <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亭位于唐花坞西侧,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楔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p> <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及兰亭碑皆为圆明园“坐石临流”亭之旧物,今为中山公园内“景自天成”亭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迁移至此,亭子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檐柱为八棱水泥柱。</p> <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p> <p class="ql-block">  从兰亭八柱向北步行途中,有一名为“搴芝”的太湖石,石形如灵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搴芝”二字为乾隆御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搴芝”石和“绘月”二石原皆为长春园含经堂旧物,二石皆有乾隆御笔题名。“塞芝”高约180厘米、宽120厘米、厚50厘米,“绘月”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均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二石之质地、造形和底座,皆表明这是一对姊妹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蕙芳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波瓣兜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红杂交蕙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蝴蝶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着门钉心念肉饼联想包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社稷坛面积约360余亩,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与太庙相对,分别位于天安门的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极石</p><p class="ql-block"> 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南极石下设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饰云纹,高1米,长1.6米,宽1.1米。</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中华百年老字号茶庄-来今雨轩。它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就餐环境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名。</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是北京中山公园(初称中央公园)里的一个茶座。对于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来今雨轩”是一个非常熟悉而亲切的社交场所,鲁迅、林徽因、张恨水等文化界名人经常来此光顾,红墙里的“来今雨轩”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与林徽因家的“太太的客厅”,以及朱光潜家的“慈慧殿三号”相比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早期活动的革命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大钊(1889~1927)</span>1918年11月底在来今雨轩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演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范儿茶室座无虚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年茶话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著名包子真像门钉</p> <p class="ql-block">  在茶社前面有一巨大的太湖石,名为青云片,是圆明园别有洞天遗物。</p> <p class="ql-block">  青云片石,有御笔题名,并刻乾隆题诗七首,即丙戌(三十一年)“青云片歌”、“时赏斋作歌”、“新月”诗,丁亥(三十二年)“题时赏斋”、“再题青云片”、“时赏斋”诗,庚寅( E 十五年)“时赏斋”诗。</p><p class="ql-block"> 园毁后,青云片石于1925年春天,被运往中山公园。该石长440厘米、宽约200厘米、高约300厘米,底盘为椭圆形须弥座,高70余厘米,总重量约20吨。是将3辆料车摽在一起,用32头骡子,加上30多个壮小伙子,拉了7昼夜才运到城里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均完好无损,御题诗中,第三首、第七首字迹仍清楚完整,第二首似为“文革”中被锉毁,其余四首均有程度不同的风化,但尚可辨其大略。</p> <p class="ql-block">  茶话会结束后,出中山公园东门,经午门,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后,亲手植下此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享殿(前殿)</p> <p class="ql-block">  太庙是封建王朝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祭祀的目的在于祈福,因此太庙的规制不但雄伟壮观,其附属设施也都具有深刻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琉璃脊饰,作为一种防水、光泽、耐用、美观的屋顶琉璃瓦,以黄色最为尊贵,绿色次之。太庙屋顶使用的都是黄色琉璃瓦,体现出在皇城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建筑物传统上是以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上安放一些瓦质或陶质的小兽,就是所谓的“六兽”,合称五脊六兽。脊兽的排列、数量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必须按三、五、七、九等单数。只有太和殿装饰了十个脊兽,其他殿按级递减,太庙享殿供奉的是先皇,故仅次于太和殿使用了九个脊兽。</p> <p class="ql-block">  脊兽排头为骑凤仙人,后依次为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铺金砖。</p><p class="ql-block">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裕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笠豆案等祭器,置稻粱、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开年首遛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