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北宋的钱币(五)仁宗(下)

哈哈

对辽讹诈的妥协 <p class="ql-block">正在被西夏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契丹也过来趁火打劫!</p><p class="ql-block">庆历二年,辽兴宗趁宋军新败,即宣称大宋打了他的盟邦兼女婿西夏,要求大宋割让当年还是周世宗打下的关南十县,否则就要兵戎相见。</p> <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宋廷立即派富弼使辽进行谈判。富弼冷静地对契丹说:</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两种办法,第一是咱们两家也可以结个亲家;第二就是你去管好你的女婿,这样我们就多给你们每年20万;如果你们只保持中立也行,但我们只多给你们10万。至于说地盘,我就当没听见。你们自己想想清楚。</p> <p class="ql-block">庆历重宝阔缘大样,庆历年间战事频仍,因此只铸造过这一种折值大钱。</p> <p class="ql-block">这契丹是属黑社会的,当然有钱赚总比没钱赚好,多赚总比少赚好。但是却要求北宋这钱要用“献”字,这是投降的说法,富弼当即回绝;后来说用“纳”字,那也是下国对上国之礼,富弼仍然拒绝,但是大软蛋真宗的儿子小软蛋仁宗却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竟然答应下来!</p> <p class="ql-block">不过说句公道话,那契丹还算盗亦有道,拿钱后还真是去让西夏别再惹事,后来看西夏不肯听话,还真的派兵去打,这么想想,北宋花的钱也还算有点作用。</p> 庆历新政 <p class="ql-block">对西夏作战的失利,以及对辽的所谓“庆历增币”都极大地刺激了北宋士大夫的神经,毕竟北宋是号称“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的。既然董事长换不了,于是大家就纷纷弹劾已当政20多年的首相吕夷简,要求换总经理。</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大背景下,不久在西北前线威震蛮夷的范仲淹与主战派韩琦被召回,并被委以重任,庆历改革正式开始。</p> 至和元宝真书 <p class="ql-block">按范仲淹的计划,改革分为十个部分,即“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其中除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三项外,均属于吏治改革。</p><p class="ql-block">庆历三年十月,改革正式开始,范仲淹做的第一项就是择长官。在以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明黜陟,抑侥幸,均公田,精贡举,减徭役渐次展开。</p> 至和元宝篆书 <p class="ql-block">列位,在这种家族企业中,任何总经理的改革都需要得到董事长的批准和支持,更何况范仲淹只是个副总。由于改革触及了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从一开始就弹劾不断,甚至有人污蔑范仲淹想造反。仁宗虽然口头说信任范相,但却对诬告之人不加处理,这已经显示出不祥的征兆,因此不久范富二人就都借边患之名避出了京师。</p> <p class="ql-block">仁宗本来就是因为“方陕西用兵”,才“锐意天下事”,随着与辽、西夏关系的缓和,和平曙光再现,于是君臣们又都可以苟且了。于是庆历五年,范仲淹正式罢相,新政中除了对官员自身有好处的均公田外,其它的都予以废除,轰轰烈烈的庆历改革失败了!</p> 仁宗朝的名臣 <p class="ql-block">宋仁宗在位共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君主,他一共使用了九个年号,除了第七个年号皇祐不曾铸新钱外都有新币。庆历朝因为边患较重所以只有庆历重宝,一当小平钱十。而后面的至和、嘉祐则是通宝、元宝并行,各种字体对书,而且还有如至和重宝这样的大铁钱。</p> <p class="ql-block">客观上说,在专制社会,没有宽厚的皇帝,是不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没有自由的土壤,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能臣名臣。仁宗这个仁字绝不是浪得虚名。仁宗朝的名臣众多,这里只略讲三位。</p> 包青天 <p class="ql-block">包拯是安徽人,生在真宗年间,在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去江西当了知县,后来因为孝顺不忍心离父母太远,就要求去老家附近降职工作,直到父母去世才赴京候选。在庆历三年,包拯进入御史台,朝廷大员终于领略了包老黑的风采。</p> 至和通宝真书 <p class="ql-block">包拯最有名的事儿发生在皇祐年间。当时仁宗迫于压力不能让自己最心爱的贵妃张氏成为皇后,就总想补偿她。后来张贵妃为她的伯父求官,于是皇帝就在他节度使的官衔上再加宣徽使,这是跟宰相执政差不多的大官,在那时是很不合制度的,更何况他只是外戚没啥本事。</p><p class="ql-block">于是皇帝刚一开口就被包拯一顿爆喷,那真的是喷呀,据说连涂抹星子都喷到了仁宗的脸上了!故事最后也没让皇帝小两口如愿!</p> <p class="ql-block">至和通宝真书隶通,即只有通字是隶书,其它楷书。</p> <p class="ql-block">包拯后世演绎都称他为包相爷,其实包拯直到六十多岁才接任三司使(财政部长,俗称计相)后加任枢密副使,勉强够得上执政这个级别。包拯的主要工作其实都是在谏官领域(包括转运使其实也是监察),他的开封府尹并不是正印,他的龙图阁直学士(不是大学士)也只是授予宋代中级文官的荣誉称号罢了。</p> 至和通宝篆书 <p class="ql-block">因此,包拯的很多政见其实对仁宗朝影响不大,但是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却比别的人高得多!</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他一直敢于和各种官场的歪风邪气斗争,从皇帝到宰相,从宗室到百官,没有他不敢参的。从百姓对包拯的感情,你就可知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国家的什么大计离我们太远,我们不懂,我们最恨的就是身边的不公,而这些不公又往往来自官府!</p> 范仲淹 <p class="ql-block">要我说有宋最杰出人物,我觉得就是范仲淹!</p><p class="ql-block">后世的王安石虽也位居宰辅推动改革,但不能像范仲淹那样提兵西北威震强敌;岳武穆虽然壮志山河但却比不上范仲淹文采一流;辛弃疾虽也能文能武但却从未身居要津左右政局;文天祥虽也青史留名却终无独撑大局之才智。</p><p class="ql-block">更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为了理想百折不挠。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去世后谥号“文正”,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要知道加上其前身“文贞”,历史上也没有100人。</p> <p class="ql-block">至和重宝背上坊铁钱,至和重宝光背铁钱很多,但是背坊字、背虢字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都非常稀少</span>,其中背坊为北宋鄜延路坊州鄜监所铸。</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是苏州人,父亲本是吴越国的小官,后来早逝后不堪家用,范仲淹就随母改嫁,这也许从小就培养了他坚韧顽强的性格。1015年,26岁的范仲淹以乙科第九十七名成为进士,因为成绩一般,只是在广州做了一个九品小官,掌管刑狱。后来由于政绩卓著、刚正不阿累迁至县令。</p> <p class="ql-block">1028年因母丧丁忧在家、开席讲学的范仲淹向朝廷上万言书——《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受到朝廷重视并将其调入京师。但不久发生了皇帝携百官在正殿向刘太后跪拜祝寿的事,范仲淹大怒,认为不合礼制,于是上书仁宗。</p><p class="ql-block">当时刘太后权势熏天,自然不会把他这么一个图书管理员当回事,甚至当时很看重他的宰相晏殊都一个劲的埋怨他多事,没想到他立刻写了那篇传世的名篇《上资政晏侍郎书》!并且不久就愤而离京。</p><p class="ql-block">虽然范仲淹对刘太后专权不满,但在太后死后仁宗要秋后算账、一帮佞臣要落井下石的时候,反而是范仲淹挺身而出维护刘太后,跟仁宗讲养大于生的道理,才化解了一场大风波。</p> 嘉祐元宝真书 <p class="ql-block">话说天圣、明道年间范仲淹虽然反复上书参政,而且也都是石沉大海,但或许这些已经在年轻的仁宗心中留下了印象,所以亲政不久就召回范仲淹。</p><p class="ql-block">但没想到范仲淹回来后第一件事就带头弹劾首相吕夷简,经过反复争辩,终于使吕夷简罢相,但自己也因为涉嫌朋党而被贬。当时的大诗人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回道:</p><p class="ql-block">“宁鸣而死,不默而生!”</p> <p class="ql-block">康定元年,因西北战事吃紧,51岁的范仲淹众望所归地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知延州,到任后,他更改军队旧制,使得李元昊从此改变了经延州进攻大宋的策略改走渭州、泾源。庆历元年,朝廷不听范仲淹的意见导致好水川之败,后又在定川寨丧师,当时若不是范仲淹亲率6000宋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p> 嘉祐元宝篆书 <p class="ql-block">庆历三年,范仲淹以军功回京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副使主持庆历改革,但是由于触犯了很多既得利益者而忧心忡忡。他曾对他的副手富弼说:</p><p class="ql-block">“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p><p class="ql-block">显然这时的他已经对仁宗改革的坚定性有所怀疑,果不其然,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罢相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知邓州,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p> 嘉祐通宝真书 <p class="ql-block">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改知颍州,在上任途中病逝于徐州,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魏国公,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p> 狄青 <p class="ql-block">说完文臣再说武将!</p><p class="ql-block">狄青是山西人,年少的时候混古惑仔帮人顶罪被刺配到西北。那时西北正是李元昊生事的时候,狄青不久就做了骑兵队队长,官阶是不入流的殿侍。后来在宝元二年(1039年)的保定军保卫战中以立功最多,连升四资而至右班殿直(正九品)。</p> <p class="ql-block">康定元年,已经是营长(指挥)的狄青觐见经略西北的范仲淹,范帅大呼奇才,并亲授《左氏春秋》,嘱咐道:</p><p class="ql-block">“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p><p class="ql-block">狄青从此开始认真读书,不仅勇武过人还精通兵法。对西夏作战前后四年,狄青历25战被伤8处,因功至秦州刺史。仁宗想当面看看这个大英雄,但是因为战事吃紧,只能派人画影图形直送御前。</p> 嘉祐通宝隶书 <p class="ql-block">庆历四年,38岁的狄青成为帝国禁军最精锐的捧日军都指挥使,后又升侍卫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因为狄青面有刺字,常人多以为耻,仁宗就特旨准其用药将刺字洗去,可是狄青说:</p><p class="ql-block">“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刺字)尔,臣愿留以劝军中。”</p><p class="ql-block">不久,狄青升任枢密副使。</p> <p class="ql-block">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越南北部)蛮侬智高反叛,包围广州城,那时官军屡剿不利。此时位居中央的狄青挺身而出,主动请战,仁宗大为安慰,即授青宣徽使,令其节制各军、宣抚南方。果然,狄青到任后整顿军纪,不久就亲率大军暗渡昆仑关、奇袭侬智高,一举平定岭南。</p> 嘉祐通宝篆书失点通细缘俯宝 <p class="ql-block">班师后的狄青更得仁宗信任,不久即升任枢密使,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p><p class="ql-block">枢密院是宋代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建国以来在以文制武的总方针下,枢密使已经完全以文官出任,而狄青却是彻彻底底的武将。于是朝中的文官轮番上疏,风闻言事甚至无中生有,其中最卖力的就是那个欧阳修。当时狄青去找宰相韩琦变白,韩琦只说了句:我们只是对你有点怀疑罢了。</p><p class="ql-block">终于,软弱的宋仁宗再次违心地做出决定,罢免狄青,外放陈州。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在任所郁郁而终,年仅49岁,谥“武襄”。</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威武岳阳楼,配曲为潇湘水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