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偶尔翻拾了(1821——1867)波德莱尔的作品,又勾起了对象征主义的闲趣杂聊。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谁都知道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但是,作为一个象征主义的大师,他最有名的还是那首十四行诗《应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人从那里走过,穿过象征的森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森林会有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同悠长的回声摇摇地汇合<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广大浩瀚好像黑夜连着光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别的则腐败、浓郁,涵盖了万物。<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世界文学史上,这首诗被人们称为“象征派的宪章”。诗人自己在论析这首诗的时候说:“自从上帝说世界是一个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一天起,事物就一直通过一种相互间的类似的彼此表达着。”也就是说,茫茫无际的宇宙,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也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性的观点。但是这种整体观不是哲学上那种抽象的逻辑表达,而是具有象征性的。也就是说,宇宙的整体性和事物的象征性具有一种对应关系。他的上帝之说当然不可信;但是他的整体论,却富有哲理。特别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类似”之处,所以能够彼此相通。波德莱尔说:“我的梦幻中物质的东西少得多,更朦胧,更抽象。但是这里重要的是抓住相似之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无限的高空。波德莱尔在描述光芒时深有体会地说:“我充分地想象出一颗灵魂在一片光明中跃动,因快乐和彻悟而迷醉,在自然的世界之外的高空中翱翔。”这种迷人的梦幻般的想象怎样表现呢?这就必须通过象征。它不仅是字句上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整体上形象的象征,也就是要穿越“象征的森林”。在象征的世界中,物质与精神,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连,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既各个有别,又彼此相通。嗅觉、视觉、听觉、知觉,相互渗透。波德莱尔在评价德拉克罗瓦的绘画时说:似乎“色彩比自己有思想”,“他的色彩的这种协调常常使人想到和声与旋律,他的画给人的往往是近乎音乐的。”“那是大脑的真正的欢乐,感官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感觉更为强烈;蔚蓝的天空更加透明,仿佛深渊一样更加深远;其音响像音乐,色彩在说话,香气述说着观念的世界。”“这时,色彩说话,就像深沉而颤动的声音,建筑物站立起来,直刺深邃的天空;……香味激发出彼此应和的声音和回忆,激情低声说出或厉声喊出它的永远想象的话语。”这段话形象地表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和谐协调、相互渗透的。总之,波德莱尔告诉我们:整体性——相似性——象征性——通感性,乃是“应和”的基本特色。波德莱尔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通感”一词,但是却具体地指出了通感现象。后来,哲学模糊理论所主张的整体性、混沌性、相似性、过渡性,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应和”论的内涵,有一脉相似之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波德莱尔所创作的象征主义诗歌,从实践上丰富了模糊艺术的内容。他的《恶之花》生动地表现了化腐朽为神奇、发掘恶中之美的景况,揭示了美丑夹杂、亦美亦丑的现象。他的《灯塔》一诗,以象征的模糊性微妙地表现了德拉克罗瓦绘画的音乐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德拉克罗瓦,恶神出没的血湖,<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四周有常绿的松林投下阴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愁苦的天空下,有奇怪的号鼓,<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像飘过了韦伯压抑的叹息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血湖”:红色;“恶神出没”:超现实主义;“常绿的松林”:绿色,红色的补充;“愁苦的天空”:他的画的动摇喧闹的背景;“号鼓”和“韦伯”:他的色彩的和谐唤起了浪漫派的音乐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德拉克罗瓦的画,有色彩有音乐;波德莱尔的诗,也富于色彩、音乐,并通过象征手法,显示出视觉、听觉、知觉的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这就达到了艺术模糊美的最高境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果我们从二值逻辑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波德莱尔的诗和现实生活一点都没有关系,用简单一点的话说,是纯粹的主观唯心主义在艺术上的表现。但是,他所宣扬的象征主义,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去定性。仔细玩味,他诗歌中所运用的这种方法还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波德莱尔说;“这样的真理,即一切都是象形的,而我们知道,象形的隐晦只是相对的,即对于我们心灵的纯洁、善良的愿望和天生的辨别力来说是隐晦的。……在优秀的诗人那里,隐喻、明喻和形容无不数学般准确地适应于现实的环境,因为这些明喻、隐喻和形容都是取之于普遍的相似性这一取之不尽的宝库,而不能取之于别处。”他强调,象征必须适应现实,隐喻不可脱离环境,描绘应该切合事物的状态。这些都显示出了波德莱尔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对自然、宇宙、世界的整体性与混沌性的崇敬、讴歌,更热情地强化了他的诗歌美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是以18世纪德国作家霍夫曼的应和论为理论基础的。应和论强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提倡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因而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也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从多值逻辑看,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确实受到过18世纪瑞典哲学家斯威登堡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带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他评价雨果的诗富于“生命的神秘”,“他不仅表达得准确,一丝不苟地翻译出明确而清晰的字面,而且他还带着不可缺少的隐晦表达出隐晦的、被朦胧地显露出来的东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实,雨果的作品,既有明朗的一面,又有模糊的一面。波德莱尔夸大了雨果的神秘和玄妙,以至于自己最后走向神秘主义。由于波德莱尔在神秘主义的王国里徘徊,因而便迷恋于出窍的灵魂、冥冥之中的上帝,神往于寂寥的天空、怅惘的境界,以致染上了虚无、消极的色彩。但是,瑕不掩瑜,总的看来,波德莱尔的象征,是唯物主义的,积极的因素要多于消极的因素。特别是他理论上的模糊论和作品创造中的模糊美,在诗歌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象征主义的文学流派,早已经绝迹,但是,其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已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不仅风靡欧美,而且也涉足东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金发,从法国留学归来,鼓吹象征主义,在中国创立了象征派。他的《异国情调,无依的灵魂》就是最典型的一首:<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错落如锯齿形无主宰的峰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朝曦下吐出喘息的寒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枝头颤动的最后的残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预感到宇宙的不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瞟下最后的一瞬。<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些诗句,佶屈聱牙,晦涩难解。到底是什么意蕴,恐怕研究半天,你也只能随心所欲地去解读和臆想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上帝在胸膛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如四周之黑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声响地指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遂屈我们两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阴森、恐怖、神秘,而且是虚幻和荒谬。李金发的诗,和西方的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一脉相承。这些诗作没有一点积极的东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象征主义作为流派和潮流,就思想倾向说,初期倾向于唯物主义,积极因素多;中期较多坠入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成分较多;晚期,更多地强调自我灵魂的纯净与真实,强调纯诗,并赋予抽象的思想以幻想的外衣,并且大力提倡诗歌的音乐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更多的成分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以后西方和东方的艺术方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风行于中国诗坛的朦胧诗,现今时代诗坛上的一些创作方法和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和象征主义不无关系。<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