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爷叫郝文信,新筑镇西坡村人。外爷的父亲,人有本事,当过保长,长的很排场,穿长衫,戴礼帽,手拿长杆烟袋,典型的乡绅形象。起初日子过得红火,后来却落魄了。据说,街道东边的巷子,原来并不叫仁义巷,仁义巷是外爷的父亲与村中韩家、尚家两个大户商议后重取的名字,意在让居住这里的人家,宅心仁厚,讲求道义,和睦相处。</p><p class="ql-block"> 外爷是中兴少主,当年灞桥镇香湖湾西村财东胡生瑞在新筑街道开商铺做生意,外爷是东家雇请的商铺掌柜,在为东家打理生意挣钱的同时,也为自己家置地买房,存棉存粮,挣得一份殷实的家业,实现家境振兴。外爷乐善好施,爱交朋友,外号郝善人,是新筑街道的名人。能挣钱也能折腾,吸过白面,也抽过大烟,出手大方,钱财挥霍,以致家道中落。外婆和小舅在仁义巷住的房子、院子就是外爷当年挣钱置下的。外爷于解放那年英年早逝,当时只有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外婆邸秀英是灞桥镇香胡湾北村大家闺秀,外婆的父亲是读书人,据说还是大学生,人们尊称“邸先生”,早先在西安城做事,一九三二年“虎烈拉”流行后,家里老人多数染病而亡,外婆的父亲辞职回乡,重振家业。待外婆长大时,娘家已是家大业大,人丁兴旺。外婆性情敦厚,菩萨心肠,勤劳善良。在外爷去世后,外婆茹苦含辛,拉扯未成年的儿女长大。送我母亲出嫁,供给姨和大舅分别上了高中、初中,后来俩人又都被招为小学代课教师。</p><p class="ql-block"> 二外爷叫郝文礼,经历周折,出得力,下得苦。解放前抽壮丁,因为兄弟三人,三丁抽一,二外爷刚好在年龄上,所以不得不出外躲避,在临潼流落两年,其间经历,令人心酸。回来后帮外爷做生意,一直在粮食店给外爷搭手帮忙,由于常年提斗称米称面,一支胳膊因劳累过度变得弯曲,无法直伸。三外爷叫郝文海,年轻时很有个性,对吃喝较有兴趣,手里没钱,就拿家里的粮食、棉花去换。</p><p class="ql-block"> 过去农家都秉持“耕读传家”,家中子弟除送去读书,也都参加农业劳动,虽然家里也雇有长工,但二外爷和三外爷也都一直下地干活。解放前,三外爷还被抓过壮丁,后因肚子上生恶疮被送回来。解放后,因为人长的精神,样貌出众,秧歌扭的好,三外爷成为村里的活动积极分子,一九五O年参加抗美援朝,走的时候还是领队。在朝鲜战场上,后来遇到敌机轰炸,壮烈牺牲,成为烈士,长眠他乡。三外婆改嫁后,三外爷唯一的儿子在外爷的父母关怀扶养下长大。因为三外爷抗美援朝在朝鲜壮烈牺牲,文革中家族还被迫害冲击。</p><p class="ql-block"> 外爷和三外爷我都没见过,二外爷家我小时候去拜过年,二外爷长啥样现在也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二外爷有两个儿子,我见了叫舅。外爷还有个妹妹,我叫姑婆,但没见过面。</p><p class="ql-block"> 我的大舅叫郝志财,本来在学校当代课教师,因大妗子身体不好,孩子多,负担重,弃教务农。小时给大舅拜年,看到大舅有不少书,喜欢的书还曾拿过几本,一本《怎样画铅笔画》还一直保存着。小舅郝新谋,年青时长的好,浓眉大眼,在建筑公司上班,后来与一下乡女知青交往,女知青返城后,与小舅断了关系,小舅的婚姻因此耽搁。母亲托人从陕北领来后面的小妗子,小舅才结婚成了家,这时年龄已经有些偏大。订婚时的衣裳,还是我母亲在部队商店里买的,记得是当时时兴的带格格的确良衬衣。</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基因的传承,表弟表妹中开店经商者居多,有的做家电品牌代理,有的做百货批发零售,有的做汽车校泵,有的代工销售电路模块,有的经营鱼类水产。凭信誉立身,靠服务发展,各自发挥所长,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