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差不多二千五百多年之前,还是先秦时期,中国哲学家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就有这么一段简明而深刻的阐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语言,看去总是并不见得怎么漂亮;而漂亮的话,尽管看似像蜜糖一般,但因大多带有虚假、哄人甚至别有用心的特点,总是不怎么可信而靠谱的。心地坦荡良善的人,总是不喜欢、甚至羞于用语言,刻意奉承和赞美即使自己很赏识的人;而那些巧舌如簧、经常把“感恩,您真好”挂在口边的人,多是口是心非、并非良善之辈。</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充满智慧的哲言,穿越历史长河,也已传承、诵读了千百年之久,可说也算是够明朗而透澈的,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世人总是仍云里雾里,一直没看破机关,被事物的表象所蒙骗和迷惑。</p><p class="ql-block"> 被事物的表象所蒙骗和迷惑的原因,那是因为人性深处,总是有喜听好话,而不喜听忠言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喜听好话,不喜听忠言,那是因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特征啊!</p><p class="ql-block">与生俱来的天性,为什么人人基本有喜欢听好话,而不喜听忠言的特点啊?</p><p class="ql-block">那是跟其源头来处有关啊!</p><p class="ql-block">跟源头来处有关的事物,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跟源头来处有关的事物,通常具有史无前例、首创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创造人性的事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创造人性的事物,具有如我们父母一般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如我们父母一般的事物,为什么在人性之处,加了那么一道“喜听好话,讨厌忠言”的天性?</p><p class="ql-block">加了那么一道天性,那肯定也有其深远的原因和用意的啊!</p><p class="ql-block">原因和用意之中,远远的抛开这一天性弱点,不就可以健步如飞了?</p><p class="ql-block">不能健步如飞的原因,那是因为你们还在手抱的婴孩状态。手抱的婴孩,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手抱着婴孩,通常具有喜欢吃糖果,而不喜吃苦药的特征。</p><p class="ql-block">糖果和苦药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啊?</p><p class="ql-block">糖果具有甜蜜蜜的特点;苦药尽管可以治病,但总是因为苦涩而难以下咽。明白了啊明白了!</p><p class="ql-block">你明白了什么?</p><p class="ql-block">明白了我们人类目前还在那个婴孩状态啊,所以喜欢听虚伪、虚假的好话,而不乐意听那些善意而中肯的言语啊!我要吃糖,不要吃苦药!</p><p class="ql-block">哈哈,你这孩子,到如今还如此顽劣,真是孺子不可教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