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平平

<p class="ql-block">这部出版于1950年代的书(The Catcher in the Rye),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有人把它捧为20世纪100 本最优秀英文书籍之一,也有人主张在高中大学禁止学生阅读。因为名声太响,我决定读一读,自己来品味判断一下这部书。</p><p class="ql-block">全书仅仅二百多页,读了不到一星期,读完了。这是一个16岁男孩胡登(Holden Caulfield)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时间从星期六开始,当他知道自己要被学校开除,就提前从寄宿学校离开。漫无目的地游荡,到星期二回到家为止。三天多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就是这部书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语言相对浅显,所以读得还比较快。读了不到三十页,就开始怀疑了。这是最优秀的英文书籍吗?是不是开玩笑啊。因为是高中生的自叙,用的都是青少年的口头语,夹杂着俚语,粗话,语言实在不登高雅之堂。这样的作品我根本不敢向没有读过的人推荐。不是由于它的名声,估计我读了几页就丢下不读了。</p><p class="ql-block">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这种四次被学校开除,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完全不努力的孩子,他到底怎么想的?我是抱着理解这种孩子的心理,才勉强读完此书的。它描述的相当真实,就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碌碌无为的富二代心理。</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40,50年代,只有富人家的子女,才能进入这种寄宿的私立高中。胡登的家境相当不错。当他在一个餐厅吃早饭时,他注意到旁边修女们廉价的行李箱,他就想起自己的名牌皮革行李箱。他点的有鸡蛋,有培根肉的丰盛早餐。修女们只是面包与咖啡。他的父亲是律师,挣钱不少,才能付得起这种私立高中的学费。可胡登看不起他父亲。他以为父亲就是会挣钱,买名车,住豪宅,没什么意思。可他自己有什么崇高理想吗?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他游荡不敢回家时,邀了一位女友出来。他提议一起私奔。因为他手上还有18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二千美元)。女友质问这些钱用完之后怎么办?他说那时再说。完全没有计划,更不用说人生的长远规划了。他看不起勤劳幸苦挣钱的父辈,但他自己又没有任何实际想法,明摆着一个眼高手低的年轻人。其实现在这样的年轻人还真不少。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什么都不会,还什么都看不起。</p><p class="ql-block">社会对他有没有伸出手拉他一把呢?他的历史老师请他最后离开学校时,到家里来告别一下。他去了。这位老师是个六十多的老教师了,师母对他也是热情招待,大冬天里做热巧克力饮料给他喝。老师给他看了考卷,胡登几乎什么问题都没答,敷衍写了一篇短文,后面还加上了求情给分的信。老师说你这是什么都没有学到,我只能给你不及格。校长约他谈了半天,告诫他人生就好像一场比赛,要按规则行事,不能如此玩世不恭。当他不敢回家,又没有地方过夜时,他打电话给上一个学校的年轻老师,人家深夜打开家门接纳了他。听了他的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警告他,你这是第四次被开除了,完全不努力,你这是跌往人生深渊的滑梯啊。老师还对他说,不成熟的人整天就是做梦怎么为事业辉煌地去死,真正成熟的人就是想着为了事业如何谦卑地活着。他听懂了吗?他听进去了吗?根本没有。只是嘲笑别人都是虚伪的,只有他自己是最真实的。想怎么活就怎么活,花的是父母的钱,浑浑噩噩,还以为自己很反英雄式的存在。唉,读来觉得简直就是可悲,可气,可怜的叛逆青少年。</p> <p class="ql-block">胡登成长的过程,大概家长忙于工作,对他只是给钱,很少心理上的教导吧。他逃离学校后,在旅馆混了一夜,叫了一个妓女,还被老鸨与妓女合伙敲诈了一通。第二天旅馆也不敢住了。他思念亲人吗?他有一个哥哥,已经自立出去工作了。有一个很可爱的弟弟,已经得病去世了。几年来,他想的最多的是这个弟弟。还有一个仅十岁的小妹妹。那天晚上,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钱了。他偷偷溜回了家。</p><p class="ql-block">幸好父母不在家,他与妹妹交谈。妹妹立马就猜到了他又被开除了。质问他到底想做什么?他冠冕堂皇,或者是梦幻般地说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护卫幼小的孩子们不要跌下悬崖。这一大段自白,是众读者讨论最多的地方。赞同看法的人们说胡登是捍卫孩童世界的纯真,不受成人铜臭味的影响。就是不读书,不工作,反抗虚伪势利的成人世界。反对看法的人说这是一种恶劣影响,把青春期孩子的迷茫套上反虚伪的光环,就是败坏世风。整天吃父母的还理直气壮,对不识世事的高中生起到很坏的引导作用。我比较倾向后者的说法。如果家有少年,不好好读书,不求上进,还驳斥父母的教导是虚伪。这种书被众多家长反对,遭到不少学校禁止,是完全可以理解的。</p> <p class="ql-block">胡登在这三天里,碰到了一些人与事。有几次讨论为什么他在学校里混不下去。他自己的解释很有意思。好像他碰到的每个人都是伪君子。他反复地用那个词”假假的,虚伪的(Phony)“。几乎没有一个好人。一旦事情弄糟了,错误都是他人的。这基本上是失败者常见的借口。也是他们唯一还能感到心安理得的说法。从学校偷偷溜出来,还不到正常放假的时间。他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朋友说话,别人都是浑球,在虚伪的世界里混饭吃。这三天,他反思了吗?检讨了吗?他混迹酒吧,未成年非法酗酒。抽烟,叫妓女。都是很负面的行为。最后那晚睡在车站候车室的长椅上。是有点可怜兮兮的。但他有没有稍微一些醒悟呢?从头读到尾,似乎作者很欣赏他这个主角的。并没有觉得他做错了些什么。</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形象都是存在的。通过这些人物,传达一些信息。这个失落的高中生写的很真实,他的想法,他的行为都是相当可信的。据说在美国的青少年中,这部书还很流行。说是一反通常的说教,写出了他们的心声。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家长们就会很担忧了。它宣扬的不是积极正面向上的信息,而是颓废,反社会,愤世嫉俗,这样的信息合适吗?会不会误人子弟呢?</p><p class="ql-block">一般我不愿写负面的书评。只是这部书,让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去读,学粗鄙的语言,学浪荡的行为,不努力向上,还振振有词。对这个社会,是好是坏?反世俗,反英雄,作者可以有他的选择。赞扬这部书的人,说胡登是一个孩子,无法在邪恶虚伪的世界里生存,所以有这些反叛的行为,是一种对堕落社会的批判。如果他真那么厌恶成人的世界,为什么他总是选择去做他最鄙视的那部分肮脏的事情呢?一部书,见仁见智,读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看法吧。</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