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仁寿殿

暖风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终归失败。</p> <p class="ql-block">铜铸异兽</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外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即为传说中象征富贵吉祥的麒麟。</p><p class="ql-block">铜龙铜凤</p><p class="ql-block"> 铜龙铜凤 ,排列于仁寿殿前,均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p><p class="ql-block">鼎式香炉</p><p class="ql-block"> 鼎式香炉 ,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p><p class="ql-block">金字大匾</p><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殿中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宝座由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四周设有掌扇、鼎炉、鹤灯,甪(音Lu路)端等。</p> <p class="ql-block"> 仁寿殿在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幅上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在殿中宝座后边的屏风上,一共雕有二百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七十八个,前后各一百二十八个,共计四百十二个寿字。</p><p class="ql-block">峰虚五老</p><p class="ql-block"> “峰虚五老”是颐和园仁寿殿前摆放的五块高约4米的太湖石,院四周各一块色暗孔奇之石,象征一年四季。五块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称“峰虚五老”。石头上刻有乾隆甲子夏日诗词一首。诗曰:“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从此诗可以断定此石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的旧物。根据记载,此石(还有其它四块)是1937年6月从圆明园用车拉来的。</p><p class="ql-block">大殿匾额</p><p class="ql-block"> 外檐匾额内容:仁寿殿,意为仁者长寿之殿。</p><p class="ql-block"> 内檐匾额内容:大圆宝镜,意为:为政者智慧如同大圆宝镜,可以洞察一切。</p><p class="ql-block"> 殿内匾额:寿协仁符,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仁寿殿联</p><p class="ql-block">乾隆</p><p class="ql-block">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p><p class="ql-block">日临黄道,暖景侧南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紫宸:唐代大明宫中第三殿内紫宸殿,以后紫宸比喻皇帝的居所。黄道:古人认为太阳一年内绕地球所走的路径为黄道。南荣:指南面的屋翼,因屋檐两头如翼。《唐太宗诗》:“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p><p class="ql-block">简析</p><p class="ql-block"> 皇帝自诩为“君权神授”,其居住之地也非同凡尘。上联写夜景,仙宫吉祥;下联写昼景,具有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大圆宝镜</p><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里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地方。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大殿里边儿就更气派啦,紫檀雕的高台子上摆着龙案、屏风、宝座、孔雀翎掌扇、仙鹤景泰兰香炉。殿里还有两面一模一样的大镜子,在宝座的左右对着脸儿摆着,足有门扇那么大。人们来到仁寿殿都爱问问这两面大镜子的用处。听老辈子人说,这两面大镜子还真是有来历的。</p><p class="ql-block"> 光绪皇帝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珍妃。这珍妃生得聪明伶俐,长相又很漂亮。她知书达礼,遇事有主见,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慈禧专权,更是忧虑不安。</p><p class="ql-block"> 光绪名为皇帝,实际上朝廷大事全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老想亲理朝政,革除弊端,挽救大清王朝,可是干生气没办法。</p><p class="ql-block"> 光绪把珍妃看成是自己的知音,免不了向她发发牢骚。珍妃除了开导光绪外,也短不了出点儿主意。慈禧最害怕有人暗地里打她的主意,在宫里安插了很多耳目,为她打探消息。她听说珍妃老给光绪出主意,心里就恨上珍妃了,老想找碴儿治珍妃的罪。</p> <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囚禁了光绪,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赶回了老家。她忙完了这几档子事儿,没顾得上喘口气儿,就开始折磨珍妃,把她打入冷宫受苦。</p><p class="ql-block"> 光绪被关起来后,连气带怕,就病了。可慈禧还不算完,她把光绪和珍妃召到仁寿殿,当着光绪的面,亲自动手抽珍妃的嘴巴,一边儿打还一边骂:“打死你这个狐狸精,看你还出不出馊主意!”还咬着牙说:“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p><p class="ql-block"> 庚子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一溜烟儿跑到了西安。逃跑之前,慈禧想起了冷宫里的珍妃,带着她一块跑吧,值不得,把她留下吧,又不放心,干脆,弄死她得啦!就叫二总管崔玉桂把珍妃骗出来,推在井里淹死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慈禧和八国联军签订了卖国条约,又回到了北京。当天晚上,慈禧在仁寿殿召见大臣,刚坐在宝座上,就想起在这儿打珍妃嘴巴的事儿来,不由得一阵头皮发紧。</p><p class="ql-block"> 常言说,疑心生暗鬼。慈禧想着想着,忽然觉得灯光发暗,迎面吹来一股阴森森的风,恍恍惚惚见一个浑身水淋淋的女子走进殿来。慈禧仔细一瞧,原来是珍妃,吓得她大叫一声,背过了气。</p><p class="ql-block"> 王公大臣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一看太后昏过去了,也顾不得什么君臣礼仪,男女有别,乱哄哄地围上来,又掐人中又捶背,又拽胳膊又拽腿,总算把慈禧给撅把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  打那以后,慈禧说什么也不敢到仁寿殿来了。这一下王公大臣们可为难了,按清朝的规矩,朝廷的一些重大活动得在仁寿殿进行,老佛爷参加不了,这些活动全得告吹。大伙儿一商量,就在城里请了一位跳大神儿的,到仁寿殿捉鬼。</p><p class="ql-block"> 跳大神儿的拿着桃木宝剑,在仁寿殿里连砍带喊,折腾了一通,又烧了几道符,就说鬼被他赶跑了。为了防备鬼再闯进来,跳大神儿的还叫在宝座上方挂一块匾“大圆宝镜”四个字,说这样能避邪。</p><p class="ql-block"> 有的大臣看他说得太邪乎,有点半信半疑。跳大神儿的振振有词地说:“这大圆宝镜本是太乙真人的一块铜镜。汉武帝的时候,长安未央宫中闹鬼,搅得武帝六神不安。太乙真人把这块镜子送给了武帝,悬在未央宫里,从此平安无事。打那儿以后,凡是不干净的地方,只要写上大圆宝镜几个字,神鬼就不敢来了。”</p><p class="ql-block"> 王公大臣们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深信不疑,赶紧写了块大圆宝镜匾,挂在仁寿殿里。接着奏明慈禧,殿里的鬼已被赶跑,并且高悬神匾一块,作为避邪之物,老佛爷尽可放心。</p> <p class="ql-block">  慈禧这才战战兢兢来到仁寿殿朝会群臣。她坐在宝座上,不知怎么又想起了惨死的珍妃,心里就一阵发毛。正害怕呢,她好象听到宝座右边儿有人冷笑,扭头儿一看,珍妃披头散发在那儿站着呢。慈禧也顾不得体面不体面啦,一头就钻到龙案下边儿去了,大声喊着:“鬼……鬼……”</p><p class="ql-block"> 李莲英冲着大臣们骂开了:“猴崽子们,敢蒙老佛爷,你们说这块匾有灵气儿,能避邪,怎么鬼又进来啦?”</p><p class="ql-block"> 这一下大臣们可吓坏啦,问个欺君之罪,这脑袋就得搬家呀!他们连忙派人去捉那个跳大神儿的,这主意是他出的,要宰也得先宰他!</p><p class="ql-block"> 跳大神儿的被捉来了,他一听是这么回事儿,不但不害怕,还高兴得直想笑。他想,上回在仁寿殿忙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捞了二十两银子的赏赐,这回我得想法在颐和园里混份差事干,哪怕每月给五两银子呢,这可是旱涝保收的买卖,比在外边跳大神儿强多啦!想到这儿,他就象真事儿似的说:“这匾千真万确能避邪,它对着门挂着,鬼就不敢从门口进来,它的灵气儿只管正面,管不了左右。这回老佛爷看见鬼在她右边儿站着,说明鬼是从南墙上过来的。你们想想,这大圆宝镜要是不灵验,鬼干嘛不走门儿走墙呢?”</p><p class="ql-block"> 王公大臣们听了,觉得这话挺在理儿,就换了一副笑脸儿,让跳大神儿的再想个招儿,使鬼不敢再走进仁寿殿。跳大神儿的皱着眉头子,好象真动了番脑筋,说:“这么着吧,在老佛爷的宝座两边儿对着脸儿摆两块大镜子,鬼从右边来,有左边儿的镜子照它,鬼从左边儿来,有右边儿的镜子照它。”</p><p class="ql-block"> 王公大臣们都说这是个好主意。很快置办了一对大镜子,摆在仁寿殿里。跳大神儿的又掐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儿,说:“这个鬼道行不小,怕以后还会跑进殿里,惊老佛爷的圣驾。”</p><p class="ql-block"> 王公大臣们又想起了欺君之罪,一边儿摸着后脑勺,一边儿请跳大神儿的想个万全之策。</p><p class="ql-block"> 跳大神儿的说:“除了我留在这儿,没什么好法子,为了老佛爷的圣安,我辛苦点儿也没什么。”</p><p class="ql-block"> 大家觉得这样最稳妥,有事儿还可以往跳大神儿的身上推,自己不担责任。他们联名奏请慈禧,封跳大神儿的一个官职,让他留在颐和园,随时驱鬼。</p><p class="ql-block"> 慈禧就说:“封他为镇殿将军,赏顶戴花翎,黄马褂。”</p><p class="ql-block"> 从此,仁寿殿里就多了两面大镜子和一块大圆宝镜匾,还多了一位跳大神儿的镇殿将军。</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是原清漪园的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大门“水木自亲”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出门即可观看昆明湖风光。水木自亲殿是颐和园乐寿堂的宫门,大殿南临昆明湖,门前一座青石雕栏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殿门前有两丈多高,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架,叫做探海神灯,上面可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临湖驳岸装有汉白玉雕栏,雕栏粉墙弄影于碧波之上,与山影相衬,明净妩媚,别具风情。</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时,改成新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乐寿堂按照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相当精致的“御案宝座”,设置在室内中间,在其后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风,将室内照的格外宽敞。在其两侧,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这对羽毛掌扇,不仅相当精致,而且能点缀出西太后慈禧的威仪。</p> <p class="ql-block">名字由来</p><p class="ql-block"> 其实,“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亦有自注,他说:“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此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p> <p class="ql-block">从败家石到青芝岫</p><p class="ql-block"> 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块大石头,是怎么运到颐和园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搜集陈列着许多奇峰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就决心运回勺园。可是这块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这时候有人给他献策说:古代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采取修冰道的办法搬运山石,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米万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雇了好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道,又在道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等到数九寒冬,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道。当时还有人给这条冰道编了一段歌谣,说:“彰义门,修得高,大井、小井、卢沟桥;卢沟桥,长又长,过了长辛店是良乡;良乡塔,漫山坡,过了豆店是琉璃河……”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直到如今,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毓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满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在中间还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溪鸟)(勒鸟)木”——水鸟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也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亲"。"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正厅设有宝座、御案、掌扇、屏风等。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钢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p> <p class="ql-block">  据说乐寿堂是中国首次安装电灯的地方,慈禧太后是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3年有位德国商人想发大财,竭力要将西方电气商品打进中国市场,但慈禧反对。外国商人懂得,要想打开中国市场,首先必须让慈禧带头用电灯。于是使用金钱暗地重贿了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连英。 他们趁慈禧外出之机偷偷地将电灯安装上了。待傍晚时,慈禧从外面回来一进乐寿堂就质问:我一走,你们干吗就在我殿内张挂那么多的各色"茄子"?但李连英只是叩头请安,笑而不答。然后恭问:老佛爷,该上灯了吗?慈禧说:上。李迅速将门后的电灯开关打开,即刻五颜六色的灯光大放异彩。慈禧好奇而惊喜地问:这些茄子怎么一下子全亮起来了,究竟是些什么玩艺儿?李便毕恭毕敬地奏道:这就是电灯,并说明用电灯的方便、干净、明亮、安全,老佛爷用上它可以添福添寿呢!从此慈禧便开始使用上了电灯,中国各大城市也逐步开始用电了。</p> <p class="ql-block">  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2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由于乾隆的母亲信佛,堂的上层布置成佛堂陈设,供其烧香膜拜。堂内的陈设布局是:明间正中安设地平、宝座、宫扇、照背。地平两边安设高足香几、书案,几案上放置盖匣、册页。案下设盆景。地平前设有盖火盆、有盖鼎炉。靠东墙安放几腿案,上设圣训。真假门两边面东安18屏曲尺围屏。堂内面东还安有宝座、高足香几、包厢床、冠架、炕桌、炕案、炕屏、绣墩、宝椅、挂屏、插屏镜、三足鼎、册页、橄榄缸、满尺盘等物。寝室面南安包厢床,罩外靠东墙安琴桌,靠西墙安穿衣镜。楼上正中安放地平、宝座,插屏、琴桌、包厢床、冠架、香几、炕案、青玉刻万寿山乐寿堂宝、挂屏。西南间内有包厢床、容镜 、冠架、炕案、书格,罩内靠西墙安供桌,上设佛龛,内供石胎、铜胎佛像。墙上还贴画像佛,供奉五供、经书。净房内设有铜盂炉、瓶盒。</p> <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乐寿堂原有的几千件陈设,只剩下了1个未烧坏的四足铜炉和1个残破的盘子。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作为自己的寝宫,重新置办的陈设堂皇富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陈设册记录:乐寿堂中有花觚、炉等古铜器223件,各式瓶、缸、罐等瓷器223件,紫檀雕龙宝座及各式硬木家具178件,大理石太少狮插屏、玻璃蝶式茶几、各式钟表、如意、手风扇、音乐柜、镜子、灯具、炕鱼桌等天字号陈设248件,总计416项872件陈设物品。清宫太监回忆:“西太后对丈许高的穿衣镜、自鸣钟特别偏嗜,她寝宫内这两样东西特别多。各式钟表叮叮咚咚的响声对慈禧太后起催眠作用”。此时期堂中的陈设除了慈禧太后喜爱的珠宝、装饰外,很大一部分是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还出现了电灯、电扇、唱机、外国香水等物。</p> <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园成立后,乐寿堂辟为宫廷原状陈列,堂内中央陈设一组用紫檀雕造的宝座御案,宝座后列一堂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1对孔雀羽毛掌扇插列宝座两侧,宝座两旁的紫檀几座上陈列着2只康熙年制的青花大瓷盘,四周有4只镀金九桃大铜炉,殿内还有雕龙大立柜、广绣百鸟朝凤大座屏、五彩玻璃吊灯及用翡翠、珊瑚、象牙、珍珠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均保持了当年的原貌。门内两侧的鱼桌,是用金星紫檀木制造的,桌内镶嵌着用象牙和檀木雕镂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可放养金鱼。</p><p class="ql-block"> 乐寿堂的后罩殿,在清漪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慈禧太后储藏珠宝,多达3000箱。现为库房。前殿水木自亲前原有2件乾隆款铜双环尊,现仅存石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