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归处

淡淡书香

<p class="ql-block">来处,归处</p><p class="ql-block"> 文/荷舞清风</p><p class="ql-block"> “今天几号?”从厨房里出来,我问母亲。</p><p class="ql-block"> “8号。”母亲说。</p><p class="ql-block"> 上班期间,我总是只记得今天是星期几而记不得是几号。相反的,只要一放假,我又只记得几号而记不得星期几了。</p><p class="ql-block"> “8号……”我喃喃自语,“今天就是父亲三周年祭日哦……”</p><p class="ql-block"> “初三那天,你姐他们已经给你老汉儿烧纸了……”母亲一边说,一边包粽子。父亲走了三年,母亲已经习惯了三年。她已从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走出来了。是的,母亲和姐姐他们记的都是农历,可我记不住农历只记公历1月8号。1月8号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的纪念日。当1月8号这个日子与我父亲有关的时候,这个日子就更在我心里扎了根。</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泪,又悄悄地涌出来。是的,三年了,父亲,似乎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渐渐远去,淡去。只有在每次回乡下时看到堂屋里他的遗像,看到河对面的那块地,或者在清明节和过年去祭扫时,关于父亲的故事,又会在大家的言谈中出现。其实,我们姐妹仨心里,哪个不是惦记着父亲的呢?</p><p class="ql-block"> 只是,与姐姐和妹妹比起来,我的确是脆弱了许多,我的泪总会不争气地流,在眼里、心里,在彼时、此时。仿佛码出来的文字此刻也跟着泪水一起流淌,我知道,流淌的不止是泪,还有怀念、惭愧、祈祷……</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经历至亲的离世,我大概也不会对生死有过多的感受和思考,更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来处与归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竟然幼稚得愚蠢。几十年的光阴难道还没让你不惑吗?</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的那个寒夜,父亲走的前一晚,我心里冷了很久。虽然烤着火,夜半三更,我就这样默默守着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父亲,看着他靠着吸氧机艰难地呼吸,看着他的身子在被子下起伏,为他擦拭嘴角,为他盖盖被子,可我却唤不醒他了,我的絮叨、我的眼泪已经失去了作用。忙了一整天的亲人先后去休息了,憔悴的母亲一直和我还有妹妹一起陪在父亲身边。母亲那段时间衣不解带地照顾出院回来的父亲非常辛苦,看到她开始打盹儿,我赶快让她去睡了,妹妹也去休息。</p><p class="ql-block"> 我说,今晚就让我来守吧。我原本是很胆小的,但那一晚的勇气好像全都聚集在我身上了。</p><p class="ql-block"> 寒冬腊月,脚冷,乡下更冷。我这个乡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一点都没有关于小时候冷的记忆?或许,那时候根本就不觉得冷。</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身体情况我是知道的,这么多年,他的身体全靠药,能活到七十多他自己说觉得值了。可我们深知他这是低质量的生活,很多食物要忌口;因为腿脚原因,也哪儿也不方便去……父亲曾说过想去看看乐山大佛,说来是极易办到的事,但是最终也没能成行。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们带母亲去看了大佛。一路跟我去的还有自责和忏悔,我想我还是去了愿的,去替父亲看看大佛。</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事情一定要等经历了才知道。比如爱,比如选择,比如懂得和珍惜。</p><p class="ql-block"> 挚爱的父亲走了,我才知道生离死别的真正含义。十几年前,奶奶的离世给我上了关于生死的第一课,我的悲伤洒落一地,跪拜在堂屋前的大垫子里,在一群跪着的亲人中,我是哭得最久最伤心的那一个。奶奶对我的疼爱或许真比其他孙辈的多,其时我已经做了一个孩童的母亲,可在奶奶那里,我还是她的乖孙,那个伶俐可爱会读书的乖孙。</p><p class="ql-block"> 守着父亲的那一个夜晚,我多么希望守着的是一个奇迹,期待父亲从昏迷中醒来,然后慢慢地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聆听,观察着父亲的呼吸,在深夜里独守的我担心、害怕,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凄冷的晚上。上网了解关于死亡的内容,更是越看越害怕。</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天真地想着父亲这次就跟以前无数次生病住院一样,他不会有事的,他不会抛下我们的。我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父亲会死去的想法。我侥幸地想着那一天还远。我还不想面对,不敢面对,也不愿意面对。</p><p class="ql-block"> 老天爷终究还是把父亲带走了。</p><p class="ql-block"> 生死不过一门之隔,甚至,在一念之间。</p><p class="ql-block"> 一缕尘烟,带走了父亲的所有病痛。他再放不下的已经放下了。那一年,他已经好几次很坦然地跟母亲谈起生后事。他连自己的墓地都选好了。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就想着自己以后长眠在哪里,这是要有多么平静、豁达的心态啊。</p><p class="ql-block"> 那些卖保健品、保健药的为什么会在老年人那里特别有市场,有人说那是因为人人都想长寿,老人也怕死也忌讳说到死啊。父亲也曾迷恋电视里各种卖药的广告,甚至买了很多,他说他也想治好他的病。只要管用,他也想试一试。</p><p class="ql-block"> 求生,活得舒服一点,那是父亲对生命还有祈盼,他想好好活。这也是我们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可是,生命中最后一段日子痛苦的折磨让父亲已然决定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而我一切都不知道——他的最忙的女儿,长得最像他的女儿,也是照顾他最少的傻里傻气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盒子,一个小房子,与大地融为一体。人都是大地的孩子,到最后都是皈依大地。父亲回去做大地的儿子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亲不在了,照顾好母亲便是我们最大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在我收拾阳台花草的时候,母亲一边烤火一边又和我说起来,说到了过年,说到了最近姐夫他们回去看望他父母的事。姐夫老家在山上,兄妹五个,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们拉扯大,有两个儿子都入赘到女孩家,只留一个在老家山上,小儿子考上了大学。最有能力的当然是这个小儿子,给父母的钱是最多的,还在老家县城买了房子给父母住……其实这些都是老话题了。母亲今天给我说的重点是姐夫他们兄妹几个一起出钱给两个老人买好了墓地,说毕竟八十多岁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活到七八十岁,是不是每个人对生死都很坦然都想得通透了?我似乎顿悟。</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到有个同学曾经说起过他们老早就在某郊县买好墓地,怕涨价……</p><p class="ql-block"> 然后,又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人,想起过去经常走山锻炼时要经过的一处公墓,那里埋着我们的一个师范同学,还是我关系要好的初中同学,一个聪明秀丽的女孩子。她的生命终止在初为人母的美好年华,令人唏嘘。我一直没有勇气去公墓看看她,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她生病住院的医院里。想起莫言的《生死疲劳》。如果有轮回,我宁愿相信美丽的她应该有了崭新的美丽人生,和她所爱的那个人相依相守。</p><p class="ql-block">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也是必然规律,说到底谁都得面临。</p><p class="ql-block"> 汶川大地震,马航失事,印尼海啸,“新冠”疫情……在一切意外和遭遇面前,人类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p><p class="ql-block">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p><p class="ql-block"> 生生死死,在来与去之间,是长长短短的一辈子。该奋斗的时候別懈怠,该清醒的时候別糊涂,该牵手的时候別犹豫,该坚持的时候別放弃……</p><p class="ql-block"> 来处别无选择,归期不可预知。在来处珍惜,归去时不带遗憾,不留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8日晚(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