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贵州喀斯特地貌下的各类山水岩溶景观,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屯堡遗产、特色小镇,都是旅游者首选地之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我们自驾来贵州,先后游览了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安顺天龙屯堡、旧镇、开阳马头寨,以及双龙、龙门等特色小镇。</p><p class="ql-block">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土司遗址,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好的古军事城堡建筑遗迹之一,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p><p class="ql-block">屯堡,曾为杨氏土司的“夏宫”和战时军事中心,始建于宋宝佑五年,现存主要是明万历年间的遗存,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9平方公里,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防设施,行政及生活设施、手工业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水井遗址5处。</p><p class="ql-block">海龙屯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p> <p class="ql-block">铜柱关海龙屯,坐北朝南。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又称“水关”。登屯古道从河谷直上关门。与铁柱关相背而立,互为策应,构成复合型城堡。万历二十四州八年(1600)月,播边关俱失 ,杨应龙“遂驱妻子及各帐房老虎兵急奔上囤,用土石填门”。五月被明军攻破,铳炮打死播军甚多,焚烧城楼风烟冲天。</p><p class="ql-block">图为:铜柱关</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松岩古道,是登海龙屯古道的一段,长96米,呈“之”字形曲折攀升。古道修建时,直接在山体基岩上凿成台阶,每级高约0.6米,步跨约1.2米。</p><p class="ql-block">图为:登屯古道</p> <p class="ql-block">此城墙屹立冲沟之侧,依山势建为爬坡墙,内低外高,总长1053米。均用就地开采粗糙毛石块垒砌,没有剔凿痕迹,也未使用粘合剂。上达三十六步天梯侧壁,下至铁柱关。转南接铜柱关,延伸至腰带岩绝壁。</p><p class="ql-block">歇马台至铁柱关段城墙状若“一”字形,又称“一字城墙”。</p> <p class="ql-block">歇马台建于山腰,侧倚城墙,俯视沟谷,下部是开凿砌墙料石形成的陡崖。此处视野开阔,凡进入海龙屯的人马役夫,从陡峭山路攀登到此,都须稍作休息,因比称为歇马台。也是查验通行证件,时瞭望敌情的哨所。</p> <p class="ql-block">飞龙关,临崖筑垒,极为险要,左为悬崖,右临杀人沟深渊。是屯顶东侧第三层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第一关,海拔1250米,高入云中,巍若天门。关前石刻“云台”,凿洞插旗。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在旧关原址重建,万历二十四年(1596)落成。</p> <p class="ql-block">石匾“飞龙关”三字由杨应龙题写,并取其姓名中“龙”字命名,意为“飞龙在天”。城门高7.15米,面阔,10.15米,进深14.5米。关后壁棱形套叠的18孔石窗,称“方胜”。</p> <p class="ql-block">关中设8道石券拱,关顶三道大拱并列,其上建城楼。设两道关门,北为前门,南为后门,是严密管制的军事交通禁地。雄关连接绕城墙,凭险符察对山,兵威控扼谷底。关隘结构坚固,防卫设施严密,进入此关才算入城。</p> <p class="ql-block">朝天关坐西朝东,关前筑平台,关隘两侧青石块浆砌的双体填心墙连接转山阁楼和飞凤关,雄姿酷似长城。城门进深6米,是屯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在原址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落成。</p> <p class="ql-block">门匾石刻“朝天关”大学,由杨应龙亲笔题写。此时,朝廷已削夺杨应龙播州宣慰使官职,令其长子杨朝栋为舍人掌印管事。此关命名“朝天关” 表义为向大明朝称臣,其“朝”字,暗指应龙嫡长子杨朝栋,寄望他成朝廷之栋梁,承杨氏家族命脉,世袭统领播州。</p> <p class="ql-block">飞凤关在朝天关南侧山上,两三人石墙相连。关名嵌“凤”字,暗指杨应龙宠妾田雌凤,俗称“五凤楼”。坐南朝北,是屯顶东侧作战指挥中心。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通长32.2米,两进天井通进深18.6米,宽14.9米。是一组功能相对独立的建筑群:有石踏道、仪门、两进天井及石墙垣、一座城门。飞凤关面门阔12.9米。</p> <p class="ql-block">城门洞南口宽3.30米,大券拱高5.80米,通进深11.50米,是古屯关隘中规模最大的石拱。南侧建登城石踏跺14级,整组建筑占地53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严禁碑》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2012年,省考古队在屯上发现砖瓦窑址,发掘了其中一座。这座明代破窑出土的砖,与新王宫所用者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新王宫遗址位于屯顶偏西山梁与“老王宫”遗址东西并列,海拔1300米。新王宫前后有多道城墙和关隘拱卫,可称“城中之城”,是屯上的军政要地、指挥中心,建有杨氏寝宫、宫室建筑群。外围修造高大围墙。遗址内有明末古庙海潮寺。</p><p class="ql-block">2012年对遗址考古发掘,确定为播州土司修建的衙署区,集行政办公、军事指挥、休闲生活于一体,总面积1.8万平方米。依山势修建,以中央踏道为中轴浅,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沿阶逐级抬升,错落分布。</p> <p class="ql-block">大门,是新王宫遗址入口第一道门,两侧有八字墙,与城墙相连。仪门,是入口第二道门,也是衙署区正门,面阔三间,两侧与东西两厢相连,门前设九级踏道,门内为大堂前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遗址保存较完整、建筑宏伟、展示了古代筑城技术及施工工艺,对全面研究古代城市防御设施提供实物样板,对研究中国石头建筑施工技术提供可靠的实物例证。</p><p class="ql-block">由于下雨上山道路泥泞,放弃老王宫的游览。</p><p class="ql-block">图为:遗址内有明末古庙海潮寺。</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景区主要由天龙古镇和天台山景点组成。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距贵阳市72公里。</p><p class="ql-block">屯堡是指贵州特有的一种村落形式,屯堡是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是一座很有故事的古镇,其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是贵州开发最早、最出名的一座屯堡。</p> <p class="ql-block">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屯堡“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为纪念他们一条穿屯堡的小河命为“征定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本世纪初,当地儒士认为“饭笼”二字不雅遂改名为“天龙屯堡”,其中“天”取自天台山,“龙”取自龙眼山。</span></p> <p class="ql-block">屯堡地区妇女的服装,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p><p class="ql-block">据当地的老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凤阳汉装”。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依然恪守着其世代传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历经600年的沧桑,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p><p class="ql-block">“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天龙屯堡有商圣沈万三的故居。商圣沈万三,元末明初(1306丙午年)祖籍浙江南浔,立业至富于江苏周庄,巨额财富集于南京。(家产超过20亿两白银,相当于现今1000亿美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沈万三因自掏腰包欲犒赏三军一事得罪朱元璋,险些小命不保,后因马皇后求情,才免除一死,被发配云南。发配云贵之际逃亡到了贵州的天龙镇,也就是今天的屯堡,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沈家后人。目前有4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沈家世代经商、供奉财神、每年向东北方即江苏的方向祭祖(沈万三出发迹于江苏周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沈氏族谱》记载,沈万三在贵州平越福泉山,拜张三丰为师,追随道教走向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修道期间,张三丰赠诗沈万三:浪里财宝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荡荡,平生为仁不为富,舍却红粉入蛮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88岁时,他辞别人世,葬于福泉山。这一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沈万三的遗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其五世孙沈廷礼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下。</span></p> <p class="ql-block">蜡染之乡安顺,于1992年戉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p><p class="ql-block">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如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p><p class="ql-block">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老槐树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初屯兵此处时种下的槐树,也是屯堡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天龙学堂建于1907年,清末武举陈日瞻所创办。天龙学堂是屯堡建筑中的杰作,它采用屯堡人惯用的石木结构,但也有瓦等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校门为石牌坊建筑,气势宏大。</p> <p class="ql-block">天龙学堂共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文革期间,天龙学堂许多名人手迹和雕刻被毁或流失民间,如“静轩图书室”的“静轩”二字。但从“图书室”三个大字和牌坊式校门仍可见其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用石头建筑而成。</p><p class="ql-block">图为:与我们同行可爱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屯堡建筑的石头墙用糯米粉、石灰、粘土拌合砌成,这么多年代仍旧很坚固。</p><p class="ql-block">屯堡的石屋体现了居住与军事的完美结合,无战事时为居住用房,有战事时为防御设施。</p> <p class="ql-block">三教寺始建与明代,是同时供奉儒教、道、佛教祖师或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每天定时表演本地的地戏。</p><p class="ql-block">地戏又称“跳神”。跳神者手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p><p class="ql-block">地戏的面具俗称“脸子”,以丁木和杨木雕刻,雕刻成形的面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它不同寻常的抚上神的光晕,更有了可护佑平安的能力,因此,地戏中融入了祈福纳吉的仪式。</p><p class="ql-block">地戏,内容晦涩难懂,数百年来由一部“地书”代代相传。从明代至今,如果没有文字资料讲解,外人很难听懂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未能观看到“地戏”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中华财神万三祠</p> <p class="ql-block">贵州屯堡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p> <p class="ql-block">旧州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源于明代屯兵。</p><p class="ql-block">在贵州安顺,有许许多多因为明代屯兵而形成的村落古镇,这些古镇风俗习惯延续着江南的传统,却又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一些颇有特色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旧州古镇,旧时曾是安顺的州府所在地,统领着黔中区域的大大小小的屯堡。</p> <p class="ql-block">古镇共有四条街,古镇的核心区域不大不小,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格调。</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镇,石板铺路,石头垒成各种院落,沿街沟渠,流水潺潺。古镇名人老宅、故居和大院的建筑,形成与贵州其他古镇不同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商业化不是很浓,街道上的生意人大多是本地人,在自己家的祖宅,售卖本地的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周之冕故居。建于清中期,传统三合院。院落入口处为石砌八字朝门,原建有门楼,上有精致雕花,文革时期被毁。</p><p class="ql-block">周之冕为清朝科进士,光绪年曾为主讲凤仪书院和贵山书院。状元青岩赵以炯、御侍黄结鋆、进士推事姚大荣和观察胡嗣芬等安顺名士均出其门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饶家大院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为前后两院相接的四合院、三合院体,是旧州城建筑较早的、典型传统明清江南民居风格大院。前院狭窄简陋,后院宽敞精致。</p> <p class="ql-block">鲁氏老宅,建于民国晚期,中西合璧建筑,传统轿子顶,白色外墙,二层,设有木质外廊,门头及窗头均有西式装饰。</p><p class="ql-block">庭院主人鲁大东系鄂人,与旧州富豪赵氏之女赵碧光小姐在筑求学相识、相知、相爱,结成伉俪,遂定用旧州。</p><p class="ql-block">此宅是鲁大东送给赵女士的结婚礼品。</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一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几乎每间房子都有写着一类建筑和二类建筑,木制的掩门,雕花的窗格,古色古香有着天井的四合院,整齐的石板街,名副其实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许多老建筑、老宅子,保留得比较完好,老木门老栏杆,长满苔藓的石板墙,一切都在记录着这里的沧桑过往。</p> <p class="ql-block">莲花井,旧州古城内供百姓生活饮用的唯一古井,逾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旧州被土匪围城,全城人畜仅靠此井水饮用。井为四方形,水质甘甜,清澈透明,大雨不满,久旱不干。</p><p class="ql-block">2019年由政府复修完善,今成古城景观。莲花井据传为张番土司修建的一口私用水井,平常百姓不得取水使用。后因旧州景色迷人,碧波荡漾,井边莲花满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明明月,旧旧州,旧州以月为媒。</p> <p class="ql-block">马头寨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p><p class="ql-block">马头寨唐宋时期为蛮州宋氏辖元初置底窝紫江等处于寨内,已有700多年建制史。</p><p class="ql-block">1301年,水东土官宋隆济起兵抗元,底窝紫江各族人民四千多人起义响应,攻下底窝紫江总管府,缴获“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p><p class="ql-block">明初,马头寨因作为水东宋氏直辖的十二马头之一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明末,水东土司宋万代反叛被平定后,水东十二马头才改土归流置开州(今开阳县)。但宋氏子孙仍居于马头寨及附近平寨、安官寨等地,清代还在马头寨建起了宋家祠堂供奉宋万代等的牌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马头寨古建筑群作为元代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村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房,一座座木构民居顺山就势建于山腰上。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寨前清河环绕,石拱桥横跨河上。</p><p class="ql-block">现有居民208户,1126人,其中大部分为布依族。</p> <p class="ql-block">马头古寨里都是百年以上的木结构建筑 到现在为止有百分之九十是危房。寨内道路多以青石、鹅卵石铺墁。</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多以青石铺墁,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数百年的木质结构沧桑屹立,记录着曾经的土司官寨的繁荣气派。</p> <p class="ql-block">马头寨民居不少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正房面阔三间、五间、七间不等。门窗均饰精致木雕。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p> <p class="ql-block">大院留守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全寨有民居97座,寺庙2座,寨墙50余米,石拱桥1座,戏楼1座,古道1000余米,古井2口。</p><p class="ql-block">寨内还有1935年4月红军一、三军团过底窝时留下的标语数十条。</p><p class="ql-block">由于全寨正在修善,旅游设施不完善,一些景点没看到,等有机会下次再来看着神奇的寨子。</p> <p class="ql-block">双龙镇位于龙里县和贵阳龙洞堡交界处而得名双龙镇,坐落于巫山峡谷南侧。</p><p class="ql-block">2015年双龙镇荣获“贵州省最具旅游风情小镇”。</p><p class="ql-block">2016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际休闲度假小镇。</p> <p class="ql-block">双龙镇巫山峡谷景区全长8.6公里,游玩项目动静结合,老少适宜,适合携家人闲步其中。</p> <p class="ql-block">双龙小镇,包括中式峡谷汤池别墅区、马术俱乐部、汽车影院、山地湖泊景观区、玻璃栈道、索道、吊桥、山地花海景观区及美食酒店等功能板块。</p> <p class="ql-block">旅游小镇依托峡谷地貌依山而建,以前店后院式的商住四合院和沿街商铺构成小镇的自然村落肌理,建筑风格博采中国各地经典建筑元素,体现了贵州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地域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宽街窄巷、古树高墙、门楼院院不同,传统院落建筑文化复兴在“双龙镇”的设计中,将“院”的围合概念加以纯粹表现。</p> <p class="ql-block">双龙镇用了三年时间,打造了自然原始峡谷,成为知名的国家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如何将自然峡谷打造为国家4A级景区,贵州双龙镇提供了样本。</p> <p class="ql-block">贵州龙里县的地标,“龙吐水”。又有人称之为“锁龙壁”。</p><p class="ql-block">相传,此巨大龙头,耗资数百万纯金打造,引莲花河水成瀑布飞流,瀑布最高落差60米。</p> <p class="ql-block">“龙门”一名最早源于宋代。相传宋代一姓张的人在朝为相,功勋卓著,皇帝封赐他的故里为“龙门”,龙门镇的名称便由此沿袭而来。</p><p class="ql-block">据了解,“龙门镇”的命名应该是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该景区处于龙里大门的位置,又与“摆龙门阵”谐音,还能让人联想到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p> <p class="ql-block">龙里龙门镇景区位于贵州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是一个融合中国武侠文化和贵州山水田园风的旅游景区,也是贵州首个集人文娱乐、生态度假、儿童游乐、品质休闲、演艺、影视文化、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武侠文化乡愁小镇。</p> <p class="ql-block">龙门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张令彬、张平凯、裴周玉少时同饮一井水,有“一井三将军”的美传。</p><p class="ql-block">这片沃土养育了世代英才,从这里走出去了众多共和国英才将士,是著名的“将军之乡”。</p> <p class="ql-block">景区以独特的“武侠文化”主题定位,连通莲花湿地公园,打造贵州首个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武侠文化”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古镇一步一景,你会被这里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吸引,随处可见如古代般的风情客栈,充满了浓郁的武侠气息。</p> <p class="ql-block">龙门镇业态涵括了主题商业街区、院落式主题商业街、影视拍摄基地,儿童游乐园、休闲度假式风情客栈等多种商业形态,规划上铺铺临街、步步观景,是中国首个以武侠为主题,整合当地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特色小镇的建设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p><p class="ql-block">图片原创,资料来源景区介绍和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