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域(1985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理位置:N41 0 30.492 E28 58 47.748,遗产编号:356)<br></h3><h3><br></h3><h3>伊斯坦布尔建立于公元前667年,历史上作为贸易、政治与宗教中心,现为伊斯坦布尔省的首府城市。伊斯坦布尔市的心脏部分三面环水,一面是城墙(建于413年,以后不断修建),据说它建在七座山上,像罗马一样。市中心是通向帝国的陆路交通的发散点;一条东西向的要道向城门扩展。即使在今天,这种早期的结构在伊斯坦布尔非常稠密的城市建筑中还能看到。</h3> 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是土耳其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为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面积5343平方公里,市区已扩大到金角湾以北,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也划入市区,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现代化城市。 <h3>1973年建成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桥长1560米,一桥飞渡欧亚,天堑成通途。</h3> <h3>博斯普鲁斯海峡,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沟通马尔马拉海、地中海和黑海,也是链接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h3> 博斯普鲁斯海峡出海口灯塔(现已改建成一家餐厅) 土耳其节日渡轮免费,乘坐的人有点多哦。 <div>托普卡珀宫建于1478年。这里除了收藏着土耳其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和文献以外,还收藏着1.7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据说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为世界第三位。</div> 日出时分的蓝色清真寺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红色。 蓝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中最为巍峨壮观的建筑,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 蓝色清真寺,位于伊斯坦布尔旧城的中心。始建于1609 年,1616年建成。其实,它真正的名称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因为该寺的墙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种土耳其瓷器名镇伊兹尼克烧制的刻着丰富的花纹和图案、以白色为底的蓝彩釉贴瓷,共有21043片,这些瓷片的蓝色使得整个清真寺内似乎都充满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色清真寺。 6 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尖塔位于大寺的周围,均有纤细的圆锥形塔顶,还各有 3 节伸出墙外的环腰小阳台,既可供唤拜员宣礼,也可让游人凭览全城美景。<br>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圆顶建筑,30多座圆顶层层升高,向直径达41米的中央圆顶聚拢,庞大而优雅。 铁链据导游讲是防止骑马的人进入清真寺,不影响行人行走。 <h3>夜晚的蓝色清真寺。<br></h3> <h3><br></h3> 蓝色清真寺内大殿长 72 米,宽 64 米,可容纳 3500 人同时做礼拜。殿内 4 座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高43 米,直径为 22 米的中央大圆穹顶。 大穹顶四面各有一直径为 5.5 米的半圆穹顶,半穹顶外又有 3 个更小的半穹顶进一步将力传递到大殿外墙的柱墩上,使它的结构体系合理。在环院回廊上方也覆盖着一连串的小穹顶,衬托出大穹顶统领三军的气势。大穹顶和大殿侧面都开有窗户,共有 260 个,使殿内异常明亮。 殿内地面铺满精美的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四壁镶有 2 万多块蓝色瓷砖拼成的各种图案:有爬在绿色花枝上的荷兰石竹、风信子、蓝色和柿红色的玫瑰;有白花钵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麦穗;还有缠绕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树枝和蔓藤叶子以及一串串葡萄。除了花卉,还有各种美丽的几何图案,在“米海拉布”上方用金字铭刻着《古兰经》诗文。 从穹顶和窗户射入的柔光,使这些用蓝色瓷砖拼成图案的大殿内充满柔和静谧的气氛。 穆斯林进入清真寺前后需洗手、洗脚。 艾郁普苏丹清真寺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于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之一。 圣索非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而建,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2年至537年,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对教堂进行了重建。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教堂重建时,查士丁尼投入了一万名工人和32万两黄金,并用了6年时间。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和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div>公元1453年6月,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第七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1451年至1481年在位)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座高大的尖塔(宣礼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div><div>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将它改为博物馆,长期被掩盖住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艺术瑰宝也得以重见天日。1975年,土耳其政府拨款对教堂进行了全面修复。<br>2020.7.10土耳其政府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div> <h3>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再由教堂改为清真寺的建筑。</h3> 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圣索非亚大教堂呈长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总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前厅有600多平方米,中央大厅则达5000多平方米。 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4座雄伟的拱门。教堂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 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柱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的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美丽无比。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装饰富丽堂皇,地板、墙壁、廊柱是五颜六色的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等处以雕花装饰,圆顶的边缘有40具吊灯,教坛上镶有象牙、银和玉石,大主教的宝座以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与金银混织的窗帘,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耶稣镶嵌画 站在教堂里,最强烈的感受是空旷,人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弘的大理石柱子带给你一种强烈的震撼。 地下水宫(Yerebatan Sarnici),建于公元532年,是拜占庭时期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地下蓄水池。这座140米长、70米宽的地下水池可储十万吨水。除了作为古老的蓄水池,这里还曾作为军事弹药库使用。 水宫可以称得上是伊斯坦布尔最浪漫、最神秘的景点之一。336根巨大石柱构建的巨大宫殿,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宫殿里面有两个倒置的美杜莎头颅石雕,是1984年改建时,人们从底部厚达2米的淤泥中发掘了出来。 君士坦丁竞技场,又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 <h3>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又名狄奥多西方尖碑,是一块粉红色花岗岩雕刻的古埃及方尖碑。这块方尖碑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是大约公元前1490年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就竖立在卡纳克神庙的。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切割成三块,运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赛道的内侧。这块方尖碑已存在了3500多年,现在仍然保存完好。<br></h3> <div>墙柱,在10世纪,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赛马场的另一端,兴建了另一座方尖碑。最初它覆盖着镀金铜牌,但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被拉丁军队洗劫并将其熔化。这个纪念碑的石质核心幸存了下来,被称为墙柱,也叫君士坦丁七世皇帝柱。<br></div> 蛇柱又称德尔斐三脚祭坛或普拉提亚三脚祭坛,是一根古代铜柱,位于赛马场的中央。它是古希腊三脚祭坛的一部分,最初位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这座祭坛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的。其8米高的柱顶是三个蛇头支撑的金碗。公元324年,为了美化新首都的形象,君士坦丁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赛马场中间。在第四次十字军期间,金碗被破坏或被盗。至于蛇头,直到17世纪末才被破坏。其中一个蛇头的部分现在在附近的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展出。今天,德尔斐三脚祭坛仅剩的就是它的下部,称为“蛇柱”。<br> 苏丹阿赫迈特广场德国喷泉。 <div>大巴扎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地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有至少58条室内街道和4000多间商铺,每天吸引的顾客介于25万到40万之间。大巴扎最初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于1455年到1461年,以首饰、陶瓷、香料、地毯而闻名。大巴扎在16世纪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位期间大为扩展,1894年经历了大地震后重建。大巴扎包括12个主要建筑物,拥有22个门。<br></div>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r>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域位于巴尔干与安纳托利亚、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波斯弗如斯佩宁苏拉。两千多年来,伊斯坦布尔总是与一些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艺术事件联系在一起。它的杰作包括古代君士坦丁堡竞技场、6世纪的哈吉亚·索菲亚教堂和16世纪的苏莱曼清真寺。如今这些遗迹受到了人口过盛、工业污染以及过度城市化的威胁。<div>(本段文字摘抄于百度百科)<br><br>摄影、编辑:魏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