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是累死在了起跑线上”</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句话我感触颇多,又想起了北大教授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指出:30.4%北大新生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一位高考状元自杀未遂后说“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 ,就在给一位孩子辅导时,当辅导员提出:“假若妈妈会改变,你感觉你能做些什么?”,孩子脱口而出:“不可能,那就是驴把自己送上火箭去太空” ,在孩子内心是多么的坚信“妈妈只要他学习,从来不在乎他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踏上起跑线的那一刻,作为家长给了孩子什么?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作业,家长的脸就是一个分数的晴雨表,孩子与家长的沟通,除了学习成绩、名次似乎没有其它可以交流的内容,所以,有些孩子开始为取悦家长而努力,有些孩子开始与家长抗争,有些孩子选择屏蔽。</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刻开始,孩子的生命不再为自己而绽放,他开始失去自我,开始迷茫:“我的生命到底属于谁?我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而活?”</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闭上眼睛 ,不去挤在“别人都这样”里,充分感受孩子需要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