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人善任是人事管理基本原则,被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和组织人事干部所认同。但是与其相适应的另一个重要原则——知人善免,尚被人们所忽视。然而,知人善任与知人善免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着辩证统一关系的两个方面。高明的领导者,不仅要有知人善任的才能,而且要具备知人善免的胆识,只有这样,方可为贤人志士开辟道路,扫清障碍,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机制。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知人善免仍面临着种种障碍和由此导致的危害,正因如此,对它的探讨和导向尤其显得刻不容缓和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显现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时下,在干部免职实践中显现着种种障碍。</p><p class="ql-block"> 一是观念障碍。只要踏进干部的门槛,登上官职的宝座,不管什么人,在“不贪赃枉法,不背离原则”的情况下,都可稳如泰山。即使在某地政绩平庸,陷入“说话不准,指挥不灵,威风不振”的境地,甚是无法混下去,也可以换上另一个单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依然是官复原职,位随人转。政策上规定领导任期制,事实上形成职位终身制,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困惑着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二是感情障碍。对一些资历长、任职久、感情深的同学、同乡、战友、朋友,即使思想陈腐、守旧、僵化,不能胜任职务,也不给予免职;对这些心领神会的“心腹”,似乎“面子上放不下,感情上过不去,良心上不允许”。在人情攻势下,只好讲面子,不讲真理;讲感情,不讲原则。私情大于公情,感情高于政策。</p><p class="ql-block"> 三是权势障碍。有的官员,上台以后,拉帮结派,占山为王,耍弄权术,大搞人身依附关系,向上找靠山,抱粗腿,拍马屁。在本单位否定前任,一切从我开始,以自己的亲疏好恶为取舍:“亲家室、父子科、孙子倒水爷爷喝,裙带办公桌对桌”。“亲信”一呼百应,一拍即起,并且把“手”伸到其他部、局、委,势力越来越大,权力越用越活,建立了坚实的“基地”。这类人,即使散发着封建气味,严守着家长作风,也不敢轻易免他的职,怕埋下祸根。</p><p class="ql-block"> 四是“插曲”障碍。从德、能、勤、绩全面科学地评价和考核领导干部是必不可少的,但涉及到具体的人犯错误、有过错,就很难把握了,往往视其历史表现,来一段“插曲”参考。查档案,翻资料,找借口,以至达到“历史清白,考核全优,不予免职”的结论,一关一关地保,弄得是非混淆模棱两可,拖而不免。怕打破常规,怕否定“历史”,怕轻视考核。</p><p class="ql-block"> 五是习惯障碍。论资历,排辈份,这是人事任免中存在的一种习惯势力,它盘根错节,此呼彼应,难以改变。论资排辈,就是把同辈人习惯于排列成一条横队,左右顾盼,齐步向前走,若谁走慢或走快了一点,破坏了“队形”,就会遭到非议,为了摆平拉齐队形,缩小距离,也不好免职。</p><p class="ql-block"> 深层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由于种种障碍,给知人善免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使社会受危害,事业受损失,人才遭摧残,正气受压抑,群体的积极性受挫伤。具体表现在:</p><p class="ql-block"> 1,事业中的“死水潭”。不称职的干部,大多数靠“票子”搭成梯,靠“面子”闯过关,靠“吹拍”登上位。他们只练“唱功”,不施“做功”,重感情投资,轻建功立业,工作无闯劲、无活力、无起色。年年旧规矩,月月老套套,“在位数年,江山依旧”,使事业成为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对新时代的事业发展危害很大,社会影响很坏。</p><p class="ql-block"> 2,人才中的“拦路虎”。不称职的干部,占着官位,拦截能人的去路,充当了“拦路虎”的角色。一是明拦。不称职的人不须动脑筋,稳坐官职台,能人要上他不让,能人要干他捣乱。形成了“会干的没有权,有权的不会干”。越不过墙,闯不过关,腾不出位,用不了权。二是暗拦。不称职的人对能人怀有一种恐超感,总想压住对方,显示自己,因此,对能人蓄意挑剔,横加刁难。你扎扎实实地工作,呕心沥血地学习,稍有收获,他就冷嘲热讽,恶意中伤,说你不是想“当官”,就是想“揽权”。你有“功高盖主”,“危及他人”之嫌,他就会在暗处设下一条条绊马绳,甚至“群起而攻之”,叫你欲干不成,欲罢不忍。你能挺住一阵子,却难坚持一辈子。久而久之,你斗志衰退,棱角磨平,一筹莫展。三是曲拦。即间接阻拦。在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环境里,人们的追求只有通过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而在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的情况下,有些人通过加倍努力,长期奋斗不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可以不劳而获,捶手可得,“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于是,你看破红尘,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千里马也得“卧槽”,你甘拜下风,自动退阵。</p><p class="ql-block"> 3,群体中的“离心力”。干部对群众的作用,如同零件对机器的作用,要使机器正常运转,产生良好的功能,各个零件必须合格,这样才能减少摩擦,降低内耗,如果干部不称职,不仅使组织结构难以优化,降低行政效率,而且影响、抑制、传染周围的人,导致更多的人不称职。这样,群体中的“摩擦系数”越来越大,这些不称职的干部成为有形无形的“离心力”。</p><p class="ql-block"> 4,心理中的“凹凸镜”。凹凸镜使反映的影像扭曲变形,不称职干部的出现,也容易引起人们视线模糊,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歪曲事实。譬如,在某个单位里,某个班子中任用或重用了一两个不称职的干部,就会使人认为“提的都是吹牛拍马的,用的都是弄虚作假的,升的都是拈亲带故的,上的都是老好栽花的”。这样,不仅激发不起能人的积极性,而且使党的政策被扭曲,损害了党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基本的导向</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官员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引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如何跨越知人善免的障碍,减轻危害,强化知人善免理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导向。</p><p class="ql-block"> 1,矫正思想认识。即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南来正确认识知人善免。</p><p class="ql-block"> 第一,认清它的必然性——干部“该上该下”。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职位是人民“给”的。如果干部不称职,不能为党和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那就应该主动把职位“还给”党和人民;同时,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干部不称职,阻障了社会和谐进步,社会自然把他淘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战国时期如果秦孝公没有独特的胆识,就不能大刀阔斧地罢免宗室家族官员,就不敢大胆重用商鞅,秦国就不可能实现强盛富裕、一统天下的目标。所以,干部“该上该下”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第二,认清它的荣辱性——干部“能上能下”。有人认为,干部“上”时,身价倍增,为其“服务者”纷至沓来,而“下”时则“门庭冷落车马稀”。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感,破除“下”是犯了错误的传统观念,使其上下进退成为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同时,还要破除任期未满不能“下”的观念,使干部不为“上”而忘乎所以,不为“下”而垂头丧气。</p><p class="ql-block"> 第三,认清它的辩证性——干部“有任有免”。知人善免与知人善任在人事管理中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它们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冀,既对立又统一,既排斥又相关,是互为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知人善免是手段,知人善任是目的;另一方面免是为了更好地任,任需要免“腾”出位子来。越王勾践若不是在管理上彻底破旧迎新,破格启用范蠡和文种,没有范蠡,就不可能有失而复得的越国。所以,人事管理中必须有任有免。</p><p class="ql-block"> 第四,认清它的科学性——“干部无功即过”。无功即过是现代管理理论中提出的新观点,它为任免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实行知人善免。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干部干错了的有人管,长期不干的没人管;事干得越多的缺点越多,事干得越少的缺点也就越少,只有那些什么事都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就无异于鼓励人们不干事或少干事,“无功即过”原则,要求干部要卓有成效地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p><p class="ql-block"> 2,培养知人技巧。古云:“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洁其源。”要实行知人善免,必须先“知人”,“知人”是实行知人善免的前提。按照我国选拔干部的德才标准,笔着认为,有下列情行之一者,必须给予免职。一是贪官免。这类人腐败不堪,利欲熏心,他们以权谋钱,以钱谋权,沆瀣一气,损公肥私,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二是虐员免。这类人目无党的方针政策,把所管的地区单位视为“封建采邑”、“世袭领土”,自己是当然的“土皇帝”,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不辩是非真伪,滥用惩罚,巧立名目,随意摊派,增加农民负担,割裂干群关系,严损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辉形象。三是庸官免。这些“捷足先登”者,大多数都属于那种“既干不成大事,又捅不了漏子”的“好”同志。论年龄,他们还不算老;论能力,他们能应付日常事务,看守个“摊子”;论人缘,在他们周围,还真有那么一批“拥护者”,他们什么都去干,什么都干不好干不成。四是懒官免。少数干部在岗位上长期不调研、不学习、不进步,严重脱离实际。有的官员不深入一线,即使调研,也停留于听汇报、看材料、蜻蜓点水,将调研作为揣测领导意图来收集材料的捷径。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做事,更不做推促地方或部门发展的大事,而是做一些诸如“绿漆刷山,美化环境”的表面文章,涂脂抹粉,掩人耳目。这样的懒官,应该免。</p><p class="ql-block"> 3,强化善免能力。知人善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施时,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人为了权利,疯狂反对;有的人因看不惯,发出种种非难;有的人因鼻子底下的小小变动而唧唧喳喳。由此种种,给知人任免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一些用人单位和领导,谨小慎微,三思而行,不敢越雷池半步。究其原因有二:一怕免错了人,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二怕免掉了职,日后“不安宁”。所怕之源,就是没有战略远见,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善免魄力。吕布乃三国时期的盖世英雄,骁勇善战,但他背信弃义,包藏祸心,曹操深谋远虑,果断下令处死吕布,不留后患。因此,在实行知人善免过程中,必须去除私心杂念,摆脱“三从四得”的羁绊。(“三从”是: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现状,不惹麻烦;三从权势,不担责任。“四得”是:一得省心省力;二得稳妥可靠;三得无风无险;四得利益无损。)知人善免不是免掉某个人的问题,而是铲除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势力。用人机关,要端正思想,挺直腰杆,鼓足勇气,增强魄力,从党的事业出发,为人才着想,大刀阔斧,敢免敢为。</p><p class="ql-block"> 4,完善外部环境。知人善免,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是,在现今社会中推动知人善免,仅靠领导干部的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完善外部环境。首先,在舆论上形成公开化。强化它在人才开发和党的用人政策上的作用和地位,人事工作公开化,广泛宣传,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增强透明度,实行公开竞争,平等任免。其实,在措施上形成制度化。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重功德,重政绩,在实践中区分什么人称职或不称职,使考核为知人善免服务,同时,造就培养新时代的年轻干部队伍,使腾出的空位有人及时替补。再次,在法律上形成规范化。加强知人善免的立法,对不称职的干部要用法律硬性撤换、免职,决不“心慈手软”,原谅迁就,使知人善免程序化、规范化。最后,在理论上形成科学化。加强对知人善免的理论探讨,把知人善免与知人善任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区分特点,联系研究,为知人善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