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一.理解“大学”</font></b></h1> 孩子们,看到这个“大学”你想到的是什么?<br><br>天下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们能步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对吗?你想去哪所大学? 这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大学,“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br><br>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大人之学”,也就是说,“大学”是对“小学”而言的,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br><br>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说到《大学》,我们不得不先来认识几个人: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br><br>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br><br>一提到经典国学,常说“四书五经”,知道了“四书”,那谁还知道“五经”呢?<br><br>它们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br><br>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h1><font color="#ed2308"><b>二.学习第一段</b></font></h1>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h1><b><font color="#ed2308">三、学习第一章</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四、明白价值与贡献</b></font></h1>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h1><font color="#ed2308"><b>五、学习第二部分</b></font></h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 经典的最大特点便是永不退色。家是国家的最小细胞,家是个体安顿自己身体的一个基本单元。没有家,人将漂泊无依;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所以人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br><br>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说明天下的事国家的事不是和个人没有关系的。<br><br>如果国将不国,家何为,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才能言出令行。<br><br>作为中华儿女,理应传承并发扬这一治国治家精神。先让我们永远记在心中。 <h1><b><font color="#b06fbb">课堂集锦:</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