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同里

天马行空

<p class="ql-block">同里,始建于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史可溯源至“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可谓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同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距苏州市市区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p> <p class="ql-block">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同里成为远近闻名、富甲一方的繁华之所,所以古时候就命名为“富土”而名闻遐迩。因此,富裕的土著居民便招来乡绅地主的盘剥,每年的苛捐杂税总会多过周边村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苦不堪言,以至于纷纷都想逃离乐土。这时,有个云游到此的高人便劝告大家不必惊慌,建议把招风的“富土”两字改为“同里”,同为邻里,和谐友善,互助团结,和和美美。恶霸到此一看,富土不再,为安息民愤,不得已才降低了征收。</p> <p class="ql-block">史料亦有记载: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p><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屯村乡撤乡建镇。</p> <p class="ql-block">同里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49座桥连接,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同里,祥和宁静,像风不曾吹皱的水面</p> <p class="ql-block">古镇同里有八大景点,分别为退思园、三桥、嘉荫堂、罗星洲、珍珠塔、崇本堂、耕乐堂和南园茶社。因行程安排仓促只能顺道而行~向来完美之中总有缺憾,但又何妨影响我之所爱。</p> <p class="ql-block">丽则女学校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初以退思园为校舍。创办人任传新(1887-1962),字味之,同里人,退思园第二代园主。他早年参加金松苓创办的同川自治学社和中国教育会同理分会。由于受蔡元培等在上海创设爱国女学的影响,捐银万元创办同里丽则女学,并亲任校长,开吴江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学校初创时设有师范班,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备齐全,并有《大英百科全书》等珍贵藏书。民国5年(1916)秋,改为吴江县第一高等女子小学。1964年改为同里镇中心小学。</p> <p class="ql-block">同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英才辈出,前辈的业绩为同里历史增添了熠熠的光彩,他们以教育培养爱国人才,以信仰、诗文作为战斗武器,投入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优秀儿女中的杰出代表,是同里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同里珍珠塔,珍珠塔的传说发生在明嘉靖年间的同里镇,讲述了一个才子遭难、佳人搭救 ,逆境出人才的喜剧故事。珍珠塔的传说具有群众性、教化性、丰富性、流变性的特点。它深深扎根在以同里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数百年来为江南民众耳熟能详,一直担负着江南民众纾解生活压力,娱乐休闲,获取知识、经验和感受人情世故的重任,承载着江南地区共同的生活趣味、伦理风俗、道德观念、历史信仰和地域认同,早已是整个江南文化共同体隐秘的心灵记忆和精神资源,对江南地区的民俗文学史、历史、社会学、宗教信仰、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悟园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园内草木茂盛,竹影摇曳,水彬林阴交织,百年银杏挺拔巍峨,犹如伞盖置白色办公小楼于绿阴之中,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更衬托出女儿墙的端庄灵秀,园景典雅清静,是一处极佳的藏石、赏石的洞天别院。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要,故谓“悟园”。</p><p class="ql-block">在悟园里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精品,它是由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设计部部长张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军女士三十多年苦心收集之珍藏(现已赠同里政府),松石悟园就是同里镇政府为了永久保存这批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而修建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耕乐堂,始为明处士朱祥(字廷瑞,号耕乐)所筑,后数易其主,屡有修建,现系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所建。建筑分两路三进,前宅后园布局。其堂楼、绣楼屋架举折平缓,雕刻简练,延续了“明初崇尚古朴的风尚”的建筑特点。北路原为潘宅,2000年购入。耕乐堂现占地面积4268平方米。花园内亭台楼阁临池而建,白皮松为明代遗存。园内筑峭壁黄石假山,浑厚中见空灵,具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特点,为研究明清时期水网地区民居提供了实证。200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同里众多的桥当中,当属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风水宝地为最,三桥位于中川北路西侧200米,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走三桥的习俗,每逢婚嫁喜庆之日,当地人就会结队走三桥,把太平吉利长庆带回家。正所谓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p> <p class="ql-block">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三桥之间的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若于吉利桥北岸环顾三桥,则小桥如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在绿树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合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p> <p class="ql-block">沧桑不言,乌篷依旧。辞别三桥,转过三巷,古镇已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回望古镇,渐行渐远,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功名利禄,情仇爱恨,繁华落尽,终归宁静。别了,同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