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龙门的故事

淡泊

<p class="ql-block">黄河禹门口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以北和山西河津市西北部相接的黄河大峡谷口,禹门口又称龙门。山西有个龙门村,陕西有个龙门镇,“龍門”“鲤鱼跃龙门”“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等佳话名说,指的就是禹门口,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今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黄河龙门故事(一)</p><p class="ql-block">闯王李自成过黄河</p> <p class="ql-block">民谣“杀牛羊,备酒浆,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朝末年,李自成打下西安后,兵强马壮,威震关中。为了彻底推翻朱王明朝,亲自率领一支人马,日夜兼程,向东北方向进攻,计划从龙门禹门口渡黄河,经太原直指北京。</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元宵节过后,闯王的人马来到黄河禹门口,勒马黄河西岸一看,河水汹涌澎湃,奔流直下,初春的黄河上的碎冰块在水面上嚓嚓作响一个浪花赶着一个浪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涛声如雷,此情此景,令人头晕目眩。闯王老爷和将士们望着滔滔的大河,眉头上都结起了大疙瘩。河的最窄处口子约五六十丈宽,水大流急,架桥根本不可能,用摆渡也办不到:一来官兵烧光了两岸的船只,又砍光了岸上的树木,沿河桥南渚头渡河用的包板全部毁之;二来时间不等人,崇祯皇帝派了大队兵马从太原出发,星夜赶往禹门口,军情紧急,一时间想不出好办法,闯王下令安营扎寨。</p> <p class="ql-block">因兵马有好几万人马,西禹庙只能扎住先锋队伍,从禹门口南边的杨家寨子到渚北村、桥南村、张家庄下峪口张家砭都住满兵士,总部扎在桥南村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庭院,门楼高大美观,飞檐翘角,样式奇特,照碑上大大的一个福字,预示福气长存,座北面南,门前一对石狮,双斗子铁旗杆腰庭连三院好不威风,闯王的前卫士兵已同主人定好,只住一晚,闯王安住扎好后,发现此户的庭房好大好宽敞,不是一般百姓庭院,正示传令兵传唤房东,这时一老者有六七十岁手执龙头拐杖,高呼闯王大人老朽这儿有礼了,老朽乃卫族族长向闯王老爷问安。李自成回话后,便问道,老人家你吃了熊心豹子胆!朝庭的皇帝老儿明令禁止民间禁止建造朝王大殿,何况你建九间朝王大殿与朝庭律条相违,有户灭九族满门抄斩之罪,卫老先生神态自若高声喊到,“闯王老爷有所不知,只因朝庭残暴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接竿起义。卫某冒犯天条提前在我桥南街上建此九间朝王大殿,专为闯王老爷建造,上应天意下顺民心,老朽浅知天文地理,熟读奇门盾甲、易经八卦。闯王大人乃是一代明君,为我主建造这九间朝王大殿,礼所应当一代明君应在此登基就位,以安顺天下社稷吾皇万岁万万岁……”。</p> <p class="ql-block">闯王听后大喜,言道老先生有所不知,此时探马报太原来的官兵已过侯马,木板和渡船一无所有!又报兴平、合阳的官兵连夜向禹门口赶来!!战情紧急闯王令传令兵急召三位谋士和首员大将即刻到九间大厅议事,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及大将刘宗敏即刻到此,正在议事,此时更鼓响起,鸡鸣一更天,闯王的头发一根根变白,面对涛涛大河四位谋士大将也是“法妈把法死了,没法了”正在五人愁眉不展,心无计策之时,突然闯王的卫士领着一位白发老人要见闯王。老人说“闯王,你为拯救百姓,抛开祖宗坟墓,舍生忘死,替天行道黎民百姓万分感激,众人推举我前来献计,帮助大军渡过黄河!”闯王同四位闻言大喜,仔细打量着老头,只见他鹤发童颜,谈吐不凡,连忙深揖一躬说道:“老人家有何高见,请快快赐教!”那位老人举起拐杖向黄河一指道:“只等明晨五更天,黄河上边撒木炭”说毕影飞人去……。闯王低头沉思,宋献策先生屈指一算,告诉闯王和众位,大家心中大喜,号令三军三更造饭四更拔营五更渡越黄河天险,将领们还不解其意,纷纷请问其中奥妙。闯王笑到:“待到五更时分,黄河定会结冰,冰滑难行,撒上木灰和炭渣,以便马匹和辎重通过。”大家半信半疑,因已是阳春二月,黄河真会结冰成冰桥吗?</p> <p class="ql-block">四更时分,闯王的大队人马涌到西口头黄河岸边,全楞了,黄河同昨天一样依然咆哮,浪大湍急,闯王的头发霎时间全变白了。</p><p class="ql-block">五更鼓响,禹门口秦晋峡谷之内刮起西北风一阵比一阵紧(用现在话讲十级以上)飘着鹅毛片雪,不一会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一时之间,风停雪止大河上下屯失滔滔,山舞银蛇,河岸白茫茫一片,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牛金星试了一下冰的厚度,竞达二尺有余,众将士甭提有多么高兴,“过黄河打到北京去”闯王一声令下气壮河山!冰桥上很快显出一条用木炭和炭灰铺成道路,闯王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跨过了黄河。</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朱王明朝土崩瓦解,龙门一带老百姓高兴说“闯王过黄河,天助成功,害百姓的崇祯王朝彻底完蛋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三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码头及渡口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禹门口,亦称龙门渡,是以禹凿龙门而得名,地处山陕交界要冲,黄河从峡谷中流入平源地带的出山口,水势湍急,惊涛拍岸,素有“三激争流鱼喜浪,两崖欲堕鸟愁风,山横宇宙东西断,水贯华夷远近通”的溢美之诗,东西禹庙的建筑雄伟壮观,西禹庙有“水面石舟”和“井内行船”,东禹庙“三柏玉石一眼桥”(俗称三百一十一眼桥)等奇景,可惜毁于日寇炮火之中。</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常听表哥(姑表兄李一凡上峪口人,共产党员,民国时期曾任韩城县安澜乡乡长,解放后一直在县市政协工作。民国时期指引他的数十名学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同父亲和邻家朗曹叔聊黄河的故事,老人传说黄河揭底出现过两次,发现在禹门口外五、六里处的黄河底(桥南村码头),本是一块石头,长二十四、五丈,光滑圆润。第二次是民国十八年前黄河揭底出水的,北崖上福臣叔河林伯和南崖上吾族族长永恒爷(九 崖)南崖巷刘学伯,捞鱼时还在大石头的裂缝内检过船上用的铁猫和铁浪绳等物。老人们还说过爷爷的爷爷说过禹门渡的变迁自南向北迁徙共有三次。1、桥南村街码头2、渚北村码头3、才迁至禹门口渡口兴盛在清末民国年间。</p> <p class="ql-block">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龙门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拍摄的龙门全图,东河岸码头物资整齐,有头戴大沿帽身穿制服军警,长袍马褂绅士 ,官府官员骑东洋车(自行车、在例行公事。黄河涛声相伴彩旗飘飘&lt;太原道&gt;提供)古韩城有个乔家珍照相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照相馆,因为留存了一张张关于大禹庙的影像,而被世人所熟知。这张名为《山陕龙门全图》的黑白照片。细读照片,黄河两岸巍峨壮观的庙宇清晰可见,左侧(应为黄河西岸韩城境内为西禹庙)崖壁上写着“陕西大禹庙”5个大字,右侧(应为黄河东岸河津境内东禹庙。乔家珍拍摄于1936年)显现出“山西大禹庙”。山西稷山县第一高级小学全体师生1933年5月14日旅游龙门照片。</p><p class="ql-block">再</p> <p class="ql-block">禹门渡船沟</p><p class="ql-block">禹门口内,两岸均系石山,河岸陡峭,河道窄狭。水流虽急湍,但易于摆渡。从清朝开始以来,黄河东西两岸的水路和陆路的煤炭运输,均由渚北渡上移至禹门口外,一时船只车辆如梭,驮炭的骡马成群结队,成为煤炭集散码头。但到民国时代,两岸煤炭业均系下降局势,西岸尤为严重。禹门口的煤炭业务,全部集中在东禹门口的河岸上,即是“西船窝”的炭船也不离外。那时禹门口东岸有渡船组织,</p><p class="ql-block">西禹门渡船口只有东来西往的旅客渡船,老婆的外公卫文善爷爷。在此期间经营过渡船口的客商旅客的摆渡。(卫文善老人桥南村西沟巷人)每天只渡一次。下午二时旅客在鸽子庵上边上船,由东斜行西渡,至西禹庙山头上边骆驼项口下船,下午四时旅客在西渡船口上船,由西斜行东渡,至东禹庙的螺牛旋下船。两岸山崖上遍布铁环铁柱,以供往来船只靠岸之用。此物相传系师彦公铸造,人称“师公救生环”今尚存残迹。现在桥南渚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头都见过行放炭船的场面,大多会喊几句当年的船工号子……开船了……斜啊…噢噢……船上船工用竹杆钩注崖上的师公救生环替换着,行船似箭一般逆水而上渡过禹门口船进入口内开始拉纤而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一幅西禹庙戏台联</p><p class="ql-block"> 一传楚舞一唱吴歌一一争奇谁第一</p><p class="ql-block"> 双奏鸾笙双吹凤管双双斗巧自成双</p><p class="ql-block">禹门庙会,对台戏助兴联中有双奏 双吹 双双斗巧的说法,当时戏台上并没有秦腔也没有蒲剧,据说韩城秧歌来自南方,在元代由南方歌舞与北方的元杂剧交融而产生的地方小戏,上联讲的楚舞 吴歌即指韩城秧歌,鸾笙凤管是对乐器的美称。李白《襄阳歌》中有"龙管凤笙行相摧″之句。这里说鸾笙凤管是一种变通向用法。</p> <p class="ql-block">再看龙门,横亘黄河之上,东西两山造就,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似门阙,巨涛奔流,气势雄壮。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而下,两岸车马不通,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水而上,得过者化而为龙。”传说鱼的祖先住在东海,每年三月,桃花盛开,河水上涨,鱼类们便成群结队,迎水而上,来到龙门处。因水流湍急,落差较大,鱼类们很难平稳游过,只能跃登其门。跃上者,便升化而为“龙”,否则,又只好重回东海,继续为鱼。因此“鲤鱼跃龙门”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赞!黄河风自乐团</p><p class="ql-block">观河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风华岁月黄河风,</p><p class="ql-block"> 勇立潮头桥南情,</p><p class="ql-block">谷雨节气聚禹门,</p><p class="ql-block"> 放开歌喉颂党恩。</p><p class="ql-block">眼观碧波千里目,</p><p class="ql-block"> 背依吕梁展枭雄,</p><p class="ql-block">紫云百燕春意浓,</p><p class="ql-block"> 风华国乐红歌升。</p><p class="ql-block"> 郭继延2020年4月19日</p> <p class="ql-block">禹门口铁素桥桥上木桩两三米远一对,及桥上所有的木工活,都是我二哥榜善(堂兄叔伯兄弟)和他原在的龙门手工业社木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定期更换的。</p> <p class="ql-block">1 、禹门口黄河铁索桥1949年国家投资修建,四九年三月由西北野战军开始动工,九月下旬为保证新中国成立前赴京部队通行。全长150米,宽1、5米,木桩铁丝钢绳栏杆,桥面木板铺设,早铺晚拆,每遇大风立即收板拆除,桥面铺好,行人和架子车、畜力车、自行车通行。一九五0年禹门口铁索桥全部峻工。一座自古未有的新式桥梁横跨禹门口连接秦和晋。一九七五年新公路桥建成老桥退役。此桥于2014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2、骆驼项桥。1966年在骆驼项建成双曲拱桥。至今还有秦始皇斩断禹门口龙脉,形成骆驼项的民间传说故事,话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一天来到龙门,一看龙山脉气旺盛,有神龙保佑韩城,此地能出三斗六升油菜籽数量官员,真乃风水宝地,此龙头在禹门黄河吸水,尾在千里之外的宁夏,这还了得,即刻下命斩断龙头,断此地风脉,圣旨下兵将凿山破石,白天挖山晚上休息,第二天龙勃又复原,即又下令昼夜连续不停 ,挖了六六三十六天,又挖七七四十九天,再挖九九八十一天,终将龙头勃项斩断三年时间黄河水被龙血染红,斩时的龙血喷洒右侧西边神圪塔山,整个山包龙血渗透。禹门西侧形成现在的骆驼巷形状……</p> <p class="ql-block">1972年禹门口“钢桁架结构铁路桥”和“高层小半径引桥”相继建成。1973年又建成禹门口“悬索公路桥”从而在禹门口形成了“五桥并架”于一河的世界奇观。</p><p class="ql-block">是其中的亮点。1949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禹门口建起了黄河“铁索桥”,结束了禹门口只能船渡的历史;禹门西岸有骆驼项,因形似骆驼脖颈而得名,1966年在骆驼项建成“双曲拱桥”;1972年,禹门口“钢桁铁路桥”和“高层小半径引桥”相继建成;1973年,又建成禹门口“悬索公路桥”,从而在禹门口形成了“五桥并架”于一河之上的世界奇观。可惜,2014年12月8日铁索桥断裂,全部沉入黄河。但是,现今在铁路桥南又新建“新钢桁铁路桥”、“新高层小半径引桥’,形成龙门“六桥并架”壮观;加之2006年建成的“侯禹高速公路龙门黄河大桥”、2020年建成的“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公路桥”和2019年建成的“浩吉铁路龙门黄河大桥”,九桥飞架于黄河龙门,使龙门成为绚丽多彩的桥梁艺术博物馆和黄河龙门文化新展厅。</p> <p class="ql-block">  录优秀作家 杰出诗人 精品文字家,曾获得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及国内等五家知名文学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学三赛合一《巅峰杯》全国第五名的 过客 先生《龙门赋》内一段话“昔铁索勾连,巍巍颤颤。风摆其上,脚空浪险。小心踏步向前,顿感惊魂迷乱。道路阻隔,惟有坚毅果敢。</p><p class="ql-block">今一桥飞架,秦晋通途。斗换星移,不惧天堑。笑看激流勇进,搏击风雨狂澜。盛世华年,鱼跃龙门如愿。”(过客:郭耀刚韩城桥南村人)</p> <p class="ql-block">秦晋交界是黄河,黄河上有桥梁,功能上说,有通汽车的桥,通火车的桥,汽车火车并用的桥。还有泘桥,那是用一长排冲锋舟架着钢板,过往黄河的简易桥。吴王泘桥位于陕西合阳县洽川和山西临猗县角杯乡吴王古渡之间。</p> <p class="ql-block">录退休老干部吉百怀老先生《黄河龙门》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新桥老桥铁索桥,桥桥贯通;公路铁路彩虹路,路路顺暢;韩城河津禹门渡,旧貌新颜;</p><p class="ql-block">陕西山西秦晋缘,世代相传!”(吉老先生韩城金城吉家寨人,现住西安,吉老少年时代光荣出席过北京群英会,上世纪七十年代,任县委书记秘书,随县委书记在桥南村扶贫蹲点三年,是桥南人双手称赞的好干部。)</p> <p class="ql-block">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在涛涛黄河跃出龙门拐弯南下,西岸两个村发有段历史性的记忆不可忘记,渚北村和桥南村这两村历史渊源曾为一个村庄因历史上在渚水上建《龙门桥》而分为桥南渚北,明未闯王李自成东渡黄河曾扎兵营在桥南村,两村人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支援延安和陕甘宁发展先进青年奔赴延安。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抗击日寇渚北村桥南村支援抗战筹款筹粮,表现出黄河儿女在民族危时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捐献财物支援抗战。</p> <p class="ql-block">渚北村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拍照的老村照片,照片上能看到渚北村历史上村貌及龙门山峰,楼房相连向古码头的场景当时流传民谣“渚头村的楼能跳过猴”是生活富裕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渚北村渡</p><p class="ql-block">表兄李一凡给我还讲了渚头村码头的传说故事,据渚北村卫源城等老人说:“渚北村的西渡在渚北村南涧沟河北卫族的柏树陵地带,东渡在山西河津县清涧湾(又名叫石凸子湾)。这有河东的‘茶坊’为证。‘茶坊’原在河津太阳村的正北方向,后因村落扩大‘茶坊’却到了太阳村的西北方向了。”‘茶坊’是旧时往来渡客歇脚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已分田到户,有一次表哥来了同一队郭榜科老哥聊起禹王行宫的事,郭榜科(解放初任桥南村初级社主任,招干后八十年代退休)我也在旁边两位兄长说:“渚头村南的禹王行宫,叫南庙前。据碑记所载,此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 ,在柏树陵西北部,于抗日战争中拆除,郭某就是当年拆除人之一,这是禹门古渡二迁的可靠根据。”</p><p class="ql-block">渡口为什么要迁到渚北呢?这是因为黄河泛滥河道西侵的缘故,黄河出口后,洪流四溢,河西水土流失严重,河床不断升高增宽,愈下愈烈,不易摆渡,所以渡口只好上移。即使迁到渚北,也仍在变化,如渚北的大禹行宫,就经历三迁。原在渚北老村正东,因河道变迁后转迁至东南,至民国初,又迁到正南,这就是明证。</p> <p class="ql-block">桥南村码头</p><p class="ql-block">桥南街渡,表哥李一凡经常来我家同我父亲和邻家郎曹叔聊过去黄河上的事,三位老人年龄相同,是清宣统二年的人。听他们说过,咱村的码头在老村东头,与山西河津县苍头镇(今苍头村’的西边,隔河遥对。东西两镇之间,设有渡口,以木船来往相渡,便利商旅。此渡口的通行时间,约在明朝时期,有残留的建筑物的痕迹为证,九爷(永恒爷)常说“我妈说过,听老人说,桥南村的王家壕的东口有三孔土窑,叫店院,是往来客商的休息点。”北崖上福臣叔也常说“桥南街原是个码头地带,是煤船装卸的集中点。当年码头盛期,炭船排列有三华里长,从涧河口一直排到寨子东,宽窄有七排。”桥南街渡故有‘桥南码头日进斗金’之说。说到王家壕可能因黄河崩岸王家人才搬到北崖上石头巷西头的王家巷,后因年谨闹饥荒王家人投奔异乡……</p> <p class="ql-block">黄河边上长大的老桥南,老孩子们今天又回到故乡的北崖上,涧河口的桥南村零号坝上解解乡愁,看看黄河,祖籍陕西韩城县,我家住在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桥南村戏台联</p><p class="ql-block"> 妙舞近龙门 三级浪中多变化</p><p class="ql-block"> 清歌传凤岭 一声雷外起风雲</p><p class="ql-block">(龙门南的一支山脉称凤岭)听上辈老人传说,明清时期的桥南村是水旱码头,桥南村的老街从涧沟河口老庙底至南关顶约二里地,村里戏台四面相对,行船的、敬神的、献爷的天天唱戏,当时的桥南街上车水马龙 商贾云集 字号挡铺 店铺满街 镖局起镖每天两驮银子,韩城销金锅金城每天镖局才起一驮银子,因此明清时期称桥南村为《强浪县》美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黄河西岸发生几件大事</p><p class="ql-block">1:5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时间是1959年(具已故老人郭仲恩回忆)六月一天晚上黄河发大水,从山西清涧石咀湾到桥南村南关顶数十里宽的河滩一片汪洋,风在吼,人在闹黄河在咆哮一个浪头过来数米宽耕地溃塌在涛涛的黄水之中,当年我们桥南村和张家庄合一个大村。韩城县政府给我们村在昝村滩,分种近百亩滩地,那时粮食短缺,村上派几名社员驻在三十里开外昝村滩管护庄稼,不完全记忆有:南崖巷的郭福录(仲恩父亲)南斜的郭纪海(林开父亲)还有北崖上青年郭生元(郭建军父亲)南崖巷的青年郭敏奇(军茂父亲)四个种田人在黄河滩的安危牵挂全村人的心(历史上的民谣种滩地养义子,指望不上)当时在中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精指引下,大队党支部书记赵养奎及全村人,黑夜点亮着火把,动员派人去昝村滩救人。当时要选派全村水性最好的四个人,压两个帆布包(原来渡河用的简易工具)挑选出南崖上卫银怀(我的父亲)南崖巷刘学(茂林父亲)北崖上:郭河林(建忠父亲郭仲恩岳父),郭福臣(开堂父亲永兴的爷爷)四个人选好,按现在讲都是黄河上熟识水性的游泳健将,四个人分我父亲同刘学大伯俩人一个包。河林伯同福臣叔俩人一个包,四位当年的英们不顾个人安危给帆布包装上麦草,封好包口,全副武装也就是每人身背两个葫芦,勇敢从南关顶起航,我父亲给我讲过“日子记不清了,是天黑半夜出发的”当时我还小我,母亲和哥哥姐姐说他们都很害怕。四个人两幅包要漂流经过下峪口的弦家砭.梁圪塔,东院前。大德堡,李村咀底,白矾河,下林皋,谢村,前后潘庄,昝村河,昝村才能到地点。我父亲说:他们在包只能听到河水的吼声,帆布包上上下下上下颠簸的危险的很,他们坚定信念随时有跳水的准备,刘学大伯叮嘱他“兄弟把包上的救命绳抓紧,就是翻了咱们死了手也能挖把泥”(迷信讲人死不离土)听起来真吓人。父亲说在日头抢红时他们到了地点薛村下边的一个自然村岸边,河滩全部是水,大水已归槽,看庄稼的几个人在岸边见到家乡的救援队,“说庄稼让水冲完了但人都安全。是天上的崖在保护着咱的”八个拥抱一起,把包里麦间草放了,那四个人背上铺盖卷,高高兴兴坐11号步行回家。这次涨河崩了渚北村,我村,下峪口的张家砭梁圪塔给漰没了,大前,李村,林皋,谢村,前后潘庄,开花寺昝村及沿河边各地村庄都受灾严重,后政府拨款迁移,现在沿河村庄还有每人每年600元秩序20年的三门峡库区移民补助款。</p> <p class="ql-block">父亲卫银怀</p> <p class="ql-block">刘学大伯。</p><p class="ql-block">其两位的像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龙门赋 》过客 文 </p><p class="ql-block">黄河之源,元始冰山。初时清流舒缓,辗转九曲连环。水波微兴,泥沙漫卷。包裹人间烟火,历数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 秦晋峡谷,积石阻塞,浊浪汹涌,涛声震天。闻荡荡河水收一壶,观神奇瀑布挂满川。是时,溅沫如雨,山摇地动,惊波湍澜,幽谷震撼。</p><p class="ql-block"> 河奔龙门而游眙,梁山立奇峰而挺拔。层峦跌障,矗及霄汉,其迷歧异,浩涛以传。</p><p class="ql-block">大禹临危受命,勇克艰险。遵尧舜之夙愿,怜民生之溺潜。九郡驱石,斧仞千山。悬崖多铲凿之形,峭壁显指挥之力。削峰为柱,织雾为楣。河水激荡期间,如蛟龙闯关。浊浪奔突其上,似腾云驾雾。</p><p class="ql-block">从此两山对峙,一线中开,矫鸟不飞,云不绪断。遂成龙门盛景之奇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