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军平</p> <h5> </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目前物理教育教学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已经不符合新高考的要求。面对新高考下的物理教育教学,我们怎么办,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下:</h3> 第一、目前问题所在 现在学生所学的情况与物理知识和规律与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我们在传授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常常会忽略这些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的学生通常可以熟练地背诵"动能"或是"动量"的概念,但他们却搞不懂为什么要学"动能"或者"动量",因此他们很难将这些看上去似乎已经学得很明白的东西深刻理解,当然也就无法应用。反过来说,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没有建立起光线的正确形象,他们就很难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生活问题,这些都是由于知识与生活脱节造成的后果。这样反反复复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无疑就成了空中楼阁,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深入理解、拓宽知识体系时,就不能作为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科学思维时,也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诸如概念混乱、乱套公式、张冠李戴等现象,学生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而放弃物理。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他们往往认为所学到的知识是无用的,而花费很大的精力学习这些无用的东西更是无趣的,物理是非常难学的。 我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些问题。而这样做的结果,就像人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开发一样,人类对自身的教育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片面的开发状态,当然要遭到报复,甚至是非常严酷的报复,因此我们的学生对科学缺乏兴趣,对生活缺乏创造力。 第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想想我们刚开始学习物理时的感觉。 最初的物理其实很简单、有趣,学生们所学习的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常识。迈进物理世界的大门,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魅力无穷的宝库。想一想彩虹和肥皂泡的颜色,热气球升天,暴风雨中的闪电及紧随其后的l惊雷,液态水在某一温度时突然变为固态的冰,美丽的六角对称雪花,他们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学生们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感性认识,这无疑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打下了基础。我们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唤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忆,继而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起关系,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比如:我们给学生第一次讲电荷、讲金属、讲绝缘体以及他们的微观机理,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没有电子运动动态过程的正确图像,那么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等等都会产生困难。课本上的论述是抽象的、是知识性的,而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们比较容易地建立起一个物理模型,当然比喻可能是不严密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微观粒子模型的学生却是有帮助的。我们把原子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它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家庭中的子女就是电子,父母就是原子核。金属中的原子核就是那些思想开通,放手让子女出去闯荡的父母;绝缘体中的原子核,就是那些思想保守,认为"父母在,不远游"的父母。所以金属中的电子,现在可能就在美国,而绝缘体中的电子,被永远束缚在家乡附近。而这一样的类比对于学生们来讲是容易理解的。这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能够使他们保持快乐的学习心态、高涨的学习兴趣。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引力定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实际上许多改变世界的规律都是从我们身边这样简单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的。物理和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才符合学习的规律。 物理教育需要不断地对物理教学方法、物理教学观念进行深刻检讨。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更深切、更直接地感受到物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物理学科敬而远之。是人们不喜欢物理科学知识吗?显然不是。多少年来,物理教育总是强调其科学、严密,把物理科学描述成独立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至高无上、神秘莫测的理沦,割断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使得物理学科晦涩难懂,使人丧失了学习和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和勇气。正因为如此,物理新教材的教学突出其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